迭代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发展
2016-05-30张腾王迎军
张腾 王迎军
摘要:迭代式创新脱胎于敏捷迭代开发,其过程不同于传统线性模式,包含了用户参与、快速试错、多次迭代。交互性和超前性是其两个重要维度。迭代式创新的有关研究涵盖概念辨析、基本特征和过程机制。迭代式创新对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在组织的文化、能力和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归纳迭代式创新的理论基础,从而为其寻找理论支撑、使其纳入现有创新理论体系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迭代式创新;敏捷迭代开发;用户交互;快速迭代
企业环境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技术范式从传统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技术变革,技术更换周期缩短;市场进入超竞争模式,使竞争优势难以持久;行业动荡与融合加剧,企业经常需应对棘手的行业外对手。这些变化使环境不确定性成为一种常态,给企业产品创新带来巨大挑战,因为不确定性常态化意味着计划的失效,而超竞争意味着依靠某一产品建立起的市场竞争优势在转瞬间就可能消失。竞争优势难以持久、不确定性成为常态,在这种环境中,产品生命周期更短,对顾客的需求更难把握,产品失败的风险加大,企业对未来和市场难以做出有效计划与预测,这便要求企业以更快的速度、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产品开发与创新。
一、 从敏捷迭代开发到迭代式创新
敏捷迭代开发,又称迭代式开发(Iterative Development),是兴起于互联网及软件行业的产品开发模式。它在开发逻辑、工作流程上与软件行业的传统产品开发模式--瀑布式开发截然不同。在瀑布式开发中,产品开发人员假设环境相对稳定,市场变化可预测及客户需求能够精确定义,开发过程严格遵循“定义需求、设计、实现编程、测试”的流程,力求在一个流水型长周期内开发出客户所需的系统或软件。瀑布式开发曾是软件行业最为常用的产品开发模式,但随着市场、技术的剧变,加之软件产品本身的系统性、复杂性与固有的不确定性,该模式难以保障新产品的成功开发,延长了开发周期,也给产品项目带来较高的失败率和缺陷率。瀑布式开发问题的根源在于它是一个基于稳定、可预测的线性过程,而这种开发逻辑不仅难以匹配新的环境要求,也违背了软件项目的本质。迭代式开发将产品开发周期划分为几个小周期,即多个迭代(Iteration),每次迭代均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程和测试的完整过程。与瀑布模式相比,迭代式开发更加灵活,能够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更符合软件开发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开放性、持续性、容错性、及时的反馈和改进是迭代式开发的重要特征。
迭代式创新脱胎于迭代式开发,实现了从产品开发层面到产品与技术创新层面的超越,是对信息网络化时代创新模式的精炼总结,“迭代”一词反映了这种模式的核心特征。腾讯、小米、360等公司以及许多成功的互联网创业企业正是依靠这种基于快速试验、反复试错、不断调整的创新模式,推出颠覆性产品,对传统行业与企业形成巨大冲击。迭代式创新得到业界人士的推崇,创新工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将之定义为:首先针对一小批用户,做出产品雏形,以最小成本快速验证产品价值,然后滚动发展,增加或整合更多的产品功能。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迭代式创新是“一边开发一边与用户交互、一个用户参与试错的过程”。
二、 迭代式创新研究进展
现有研究通常认为迭代式创新植根于互联网时代,例如美国学者Tidd等人(2009)认为互联网带来的高度动态性促使创新以快速迭代与试验的方式开展。
Schlesinger(2012)指出迭代创新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创新策略。关于迭代式创新的内涵,Fitzgerald(2011)指出迭代式创新是运用迭代方式将创意市场化并基于市场反馈快速调整。Furr(2011)认为迭代式创新是与传统方法不同的线性过程,创新者利用迅速、不断试错的方法实现创意、发明的商业化。基于中国企业实践经验,我国学者亦陆续开展了对迭代式创新的相关研究,分别涉及内涵特征、过程机制等内容。关于迭代式创新概念内涵,罗仲伟等(2014)认为迭代式创新是将创新活动始终置于一种持续、开放、协同状态,充分利用已有成果、紧密追踪潜在适用技术,细致分析用户需求,在每一次迭代中实现功能或技术升级,通过大量的微创新组合实现颠覆效应。孙黎(2014)指出,迭代式创新是需求在尚未完整确知之前,产品的开发工作就迅速启动,每次循环不求完美,但求不断发现新问题,迅速求解,获取和积累新知识,并自适应地控制过程,在一次迭代中完成系统的一部分功能或业务逻辑,然后将未成熟的产品交付给领先用户,通过反馈来进一步细化需求,从而进入新一轮的迭代,不断获取用户需求、完善产品。他还提出迭代式创新的四种特性:问题先行、快速试错、微创新、用户参与。关于迭代式创新的过程,董洁林(2014)认为其是一个开放创新、客户参与、不断迭代的过程。朱晓红(2015)分析了迭代式创新过程中企业与用户间互动机制,提出迭代式创新是一个动态、循环的创造过程。迭代式创新与传统创新范式的区別主要体现在创新源和创新演化本质两个维度,创新源体现为用户的深度参与,即迭代式创新使创新逻辑从企业主导发展为用户主导,创新演化体现为迭代式创新是一个非线性的循环演化过程(朱晓红,2015)。
迭代式创新既非渐进式创新,也非突破性创新,在连续性、频率和速度上,它与渐进式创新相似,但在改变程度和应对不确定能力方面明显高于渐进式创新(如表1所示)。改变程度高意味着迭代式创新可以使企业超越现有技术轨迹。迭代式创新是一种“干中学”式的创新模式,不拘泥于制定完善计划,而是采用积极试错方式去验证方案可行性。迭代式创新使企业能够以低成本并行开发多种产品,如果一个项目失败,企业可以迅速转换到其他项目,直到找出符合市场的产品。迭代式创新减少了企业失败的风险与成本,提升了企业应对网络时代不确定性的能力。
在相关研究中,精益创业、微创新是与迭代式创新相似的概念,其共同点是重视用户反馈、快速试错和不求一次性完美,在方法上都主张通过构建原型验证方案可行性。精益创业可以视作迭代式创新的创业版本,两者都旨在通过多次迭代实现具有颠覆性效应的创新,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后者以迭代的方式快速验证商业想法(Ries,2011)。微创新的核心是小处着眼、抓住用户强需求,在某一点做到极致(周鸿祎,2014)。其实,对于迭代式创新来说,每次迭代就是一次微创新。综上所述,这三种概念虽各有所侧重,但在本质和方法上是一致的。
综合有关研究,迭代创新包含以下要素:用户参与,通过与用户进行持续深度交互掌握用户真实需求;快速试错,不求一次完美,而是快速开发出原型,基于用户反馈快速做出调整;多次迭代,每轮迭代都是一种微创新,而这种微创新应具有一定超前性,从而保证迭代式创新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同时又能适度超越用户意识。迭代式创新是一种非线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新者不求一次性重大突破,而是通过一次次迭代积累出具有颠覆性效应的产品。迭代式创新与传统创新模式的区别表现在两个维度:交互性和超前性。交互性,即用户主导式的创新源;超前性,即对现有设计、技术轨道和用户的适度超越。
三、 迭代式创新的组织要求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与传统的创新模式相比,迭代式创新对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归纳为三点:组织文化、能力和组织结构。迭代式创新是一种“干中学”式的创新模式,重视实验和用户反馈,进行迭代式创新的组织不做详细的调研与计划,而是采用积极试错的方式以低成本并行开发多种产品,迅速推向市场,并在获取市场积极反馈的基础上进行迭代式开发。因此,迭代式创新要求组织建立起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组织文化,而那种保守、害怕失败的组织文化则不利于组织推行迭代式创新。除了传统看重的研发能力,迭代式创新要求组织具备较强的用户交互能力、学习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迭代式创新涉及与用户的持续、深入交互,组织应建立用户交互机制,通过与用户交互识别需求、获取创意、调整方案、迭代产品。迭代式创新过程常伴随大量的即兴学习、失败学习、试验式学习等行为,组织应能够通过原型开发与投放,基于用户反馈迅速识别问题、吸收新知识,并将之用于原型的改进或调整。另一方面,组织还应具备跨界学习能力,即目光朝向组织外部甚至行业外,从中习得新技术、新方案,以突破内部学习的局限。迭代式创新是一种开放式创新,创新边界被打破,组织必须善于从外部借助、获取资源,并迅速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才能够满足快速迭代的要求。成功推行迭代式创新的组织通常有如下特点:结构扁平化、边界模糊化、组织团队化。在诸如腾讯、360等互联网巨头中,迭代式创新的实施主体正是一个个独立的产品开发团队,这些团队具有高度自治权,可以直接与用户、供应商以及资源第三方对接,这种组织形态保证了创新团队的灵活性,使其能够做出快速响应,推动产品快速迭代。此外,迭代式创新还要求组织资源能够在各产品开发团队间自由流动。在迭代式创新组织中,通常多种尝试并行推进,即从多个“试验田”同步进行迭代,这种做法减少了创新失败的风险与成本,即时一个项目失败,也不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企业还可以迅速转换到其他项目,直到通过不断试错找出符合市场的产品。腾讯在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就设立了多个项目,经过并行迭代,成功开发出具有颠覆性效应的产品--微信,如果所需资源当初无法在组织内部各项目团队间流动,微信的成功便难以保障。
微信、小米、360以及其他许多互联网公司产品的成功,促使迭代式创新在我国受到诸多实践派人士的推崇并取得快速发展。李开复认为中国创业者更需要的是迭代式创新,因为它更专注用户和效率,能以较小投入,更快地开发出产品,抢占市场。创新工场孵化的很多项目也都以迭代创新见长,如豌豆荚就一直保持着快速的产品创新和迭代。一些传统企业也开始主动尝试迭代式创新。海尔在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推行迭代式创新。海尔如今已诞生200多个创业小微,许多小微都在以迭代式创新的方式开发产品,其中不乏一些优秀者,如水盒子、空气魔方、雷神游戏电脑、免清洗洗衣机、智慧烤箱等等。以雷神为例,这家成立于2014年1月的小微公司从创业初始就致力于以开放迭代的方式设计、开发具有颠覆性效应的专业游戏电脑。从打造粉丝群、识别需求、产品公测到根据反馈快速调整,雷神团队与用户进行全流程式的深度交互,交互渠道也从论坛、贴吧、QQ群、微信等线上平台拓展到线下交流,在交互过程中,雷神也发展出具有自我运转与自我治理能力的粉丝圈,树立起用户口碑,而用户不再只扮演测试者的角色,也成为雷神产品的宣传者、最佳客服与销售顾问。伴随深度交互的是产品快速迭代,雷神的原始产品——第一批雷神游戏本只能算是“半游戏本”,蕴含的游戏元素并不明显,但随着交互的深入、学习能力的提升,雷神团队对用户需求的理解逐渐清晰,在每一次产品迭代中,雷神游戏本中的游戏元素就越发明显。而在交互、迭代的同时,雷神团队坚持自主设计研发,其创始人认为“与用户的交互不是为了达到目标,而是为了超越目标”,使产品在每次迭代中既能基于用户反馈快速改进,又能通过出色的设计能力、对品质的严格要求走在用户前面。凭借迭代式创新,雷神在不到两年时间内销售额突破2亿元,累积粉丝超过300万。
四、 研究展望
國内外学者对迭代式创新的研究涵盖概念、特征、机制等三方面,然而目前的成果仍集中于现象层面的提炼和总结,缺乏对理论基础的分析与探究,限制了迭代式创新的理论化,阻碍其研究进展。深入分析、归纳迭代式创新的理论基础,从而为其寻找理论支撑、使其纳入现有创新理论体系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理论化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学者突破现有研究瓶颈,推动创新研究的发展。此外,迭代式创新的研究今后可从以下方面具体展开:(1)选择国内外典型案例,通过深度、严谨的案例研究,剖析、归纳迭代式创新的关键维度和过程机制,构建迭代式创新的理论模型,寻找理论根源与基础,提出研究框架,开发适合迭代式创新的量表;(2)利用现有创新研究领域中成熟的方法、模型、框架对迭代式创新进行研究,使其纳入创新理论体系中。通过定量研究,检验迭代式创新对绩效的作用和适用边界;(3)总结国内外迭代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并使其升华为理论,以指导我国企业实践,形成迭代式创新研究的实践价值。分析迭代式创新的组织特征,为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升级与转型提供借鉴。
五、 结语
迭代式创新是对互联网时代一类典型创新模式的精炼总结,是一个包含用户参与、快速试错、多次迭代的非线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新者不求一次性重大突破,而是通过一次次迭代积累出具有颠覆性效应的产品。交互性和超前性是迭代式创新的两个基本维度:交互性,即通过与用户持续、深度的交互获知需求、创意和解决方案;超前性,即每次迭代都是对现有设计、技术轨道和用户的适度超越。迭代式创新对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归纳为三点:组织文化、组织能力和组织结构。与高度重视计划的传统线性创新模式相比,迭代式创新更能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提升了企业在超竞争与不确定环境下的创新成功概率,有利于企业更快打造出竞争优势。迭代式创新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创新范式,它为转型中的传统企业提供了一种方法。随着“互联网+”大潮以及“供给侧改革”到来,迭代式创新在我国必然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那些希望采用、推动迭代式创新的企业则应打造新的组织能力与文化,适时进行组织变革。
但任何工具、方法也都有其适用条件,迭代式创新植根于互联网行业,由于网络优势,互联网企业与顾客的市场距离很近,开发团队可以快速从顾客那里得到反馈以做出及时调整。另外,互联网行业产品生命周期短,硬件的更新符合摩尔定律。然而对于高度重视产品稳定性、产品生命周期长、高固定投资的行业,迭代式创新的应用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LARMAN C.Agile and Iterative Development: A Manager's Guide[M].Boston: Addision Wesley Professional,2003.
[2] TIDD J, BESSANT J.Managing Innovation[M].New York: John Wiley&Sons ltd,2009.
[3] SCHLESINGER L A, KIEFER C F, BROWN P B, Just start[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Boston, Massachusetts,2012.
[4] FITZGERALD E, WANKERL A, SCHRAMM C.Inside Real Innovation: How the Right approach Can Move Ideas from R&D to Market and Get the Economy Moving[M].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Hackensack(NJ),2011.
[5] FURR N, AHLSTORM P. Nail It Then Scale it[M].Nisi Publishing, LLC,2011.
[6] 罗仲伟,任国良,焦豪,蔡宏波,許杨帆.动态能力、技术范式转变与创新战略——基于腾讯微信整合与迭代微创新的纵向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14,(8): 152-168.
[7] 孙黎,杨晓明.迭代创新:网络时代的创新捷径[J]. 清华管理评论,2014,(6):28-38.
[8] 董洁林.迭代创新:小米能走多远[J].清华管理评论, 2014,(6):48-53.
[9] 朱晓红.迭代过程中的企业——用户互动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5.
[10] RIES E.The Lean Startup:How Constant Innovation Creates Radically Successful Businesses[M].London: Penguin Group,2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创业想法调整的新企业生成机制研究”(项目号:71372101);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超强竞争视角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项目号:TJYY12-010)。
作者简介:王迎军(1955-),男,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张腾(1985-),男,汉族,河南省许昌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
收稿日期:2016-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