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课堂
2016-05-30杨正先
杨正先
敬畏是一种价值追求,是一种人生态度,同时也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与德行的恪守。现代汉语词典把“敬畏”解释为“又敬重又畏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畏”是和“道德典范”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所谓的“君子”就是有道德的人,“畏”就是敬畏,有道德的人是知道敬畏的。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温家宝曾讲过,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这里的“惧”就有敬畏的意思。马云曾经感慨地说过,自己能走到今天,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感恩之心,二是敬畏之心。
教师的职业主阵地是课堂,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地方也是课堂。因此,敬畏课堂就是对职业的敬畏,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我们的前辈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我大学的班主任彭允中教授是朱自清先生的得意门生,他在回忆自己的恩师时讲过一件事: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时,上课非常严肃认真,他总是把上课当成大事,再熟的内容课前都要重新准备,精心设计,还诚惶诚恐,生怕讲不好。翻译过《莎士比亚全集》的梁实秋先生尽管对莎士比亚的作品非常熟悉,但上课前还是要认真备课。一次,朋友问梁实秋:“你教了这么多年的英诗和莎士比亚,还要备课?”梁实秋回答:“这么多年,我上课前一晚都做准备,有时靠在椅子上,自个儿静静地想,说不定就会有新的了解,新的发现。”因为梁先生敬畏课堂,把课堂看得十分神圣。他认为在课堂上容不得马虎,更不能应付,一旦上讲台,就要精彩的内容和饱满的热情,否则对不起学生和自己的名声。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先生应邀回母校给学生讲鲁迅,为了三天的课,竟写了七天教案,前后几乎准备了一个多月,还担心讲不好,感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些就是大师们的风范:谦虚、谨慎、敬业、认真,对课堂充满敬畏。
敬畏课堂就是敬畏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负责。一节课究竟讲什么,怎么讲,这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讲述了一件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视导员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教师说:‘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请问,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堂课?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这里的终身时间来备课,实际上指的是终身的读书、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这充分体现了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如果没有对课堂的敬畏,这是难以想象的。
教师应该怀着对课堂的敬畏,以虔诚之心理,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进入神圣的殿堂前的一切准备。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学目的。拿大学语文来讲,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基本条件是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因此,大学语文总的教学目的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比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流露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备课时就要紧扣课文的关键语句深挖这方面的内容。文中的“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把汉字和的创造和使用汉字的民族历史联系起来。汉字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文字,是华夏民族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因此,“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不管来自哪个方言区,语言不通,民族不同,都可以凭着秀美如画的方块字找到自己的同胞,感受到祖国的温暖。这些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有意义的。
对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来讲,所讲的内容总会有重复性。但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讲过一遍甚至几遍就掉以轻心,不再下功夫去钻研。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新东西,同时,不断地给我们所教授的内容注入新的东西,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如讲授胡适的《容忍与自由》,就要结合现实,在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容忍与自由”的关系的同时,还可强调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我到培正学院之后基本都是教大学语文课,应该说对所授的内容较为熟悉了,但每重讲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甚至同一学期上不同的班也会有不同的讲法。因此,我的教案和课件常常处于修改中。对学科抱敬畏态度,对所讲内容抱敬畏态度,对课堂抱敬畏态度,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课堂是神圣的,不能容许任何有损于课堂的行为。对于教师来讲,我们不仅自己要敬畏课堂,也要教育学生敬畏课堂。学生上课一定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而不能做其他的事情。然而,现在大学的课堂上,学生讲小话、玩手机、干别的事情而不认真听讲等现象时有发生。对这些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教师不能听之任之、视而不见。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如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大意是“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严格要求学生,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同时也是课堂神圣性的体现。
敬畏课堂,凡是与课堂有关的事我们都要严肃对待,如教师的穿着仪表等。教师平时可以穿得随便一些,但进入课堂就要穿着整洁,朴素大方。一次,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正在吃饭,学生登门求教。他说:“请您等一下!”说完,老先生放下碗筷,走到内室,出来时已把吃饭时穿的便装换成了长袍。尽管面对的只是一个学生,但陈老在这些细节上仍是严格要求自己。20世纪80年代初,70多岁的林庚先生给学生“告别课”时,穿的是一身笔挺的衣服,满头银发梳理得整整齐齐。我大学时的现代汉语教师马忠(他主要是教授古汉语)是西南联大时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的同事,他每次上课都是穿着整洁的正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上课的情景至今我还历历在目。此外,敬畏课堂还是一些细节的方面应该注意,如提前进教室,下课把黑板擦干净,关闭多媒体设备和电扇、灯和门窗等。既然课堂是神圣的,那么这些看似“小事”的事也就不“小”了。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师对课堂的敬畏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的敬畏,是对学生最现实的教育。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师严谨的教风和敬业的精神,会“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心灵,影响他们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