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埋名三十年
2016-05-30佚名
佚名
1961年春季的一天,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把年近五十的女科学家王承书请到自己办公室,神情庄重地说:“祖国需要自己的科学家研制原子弹。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活动。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
“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这极为平常的三个字,对王承书来说,将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
但是,“名利”二字在王承书心中,一向是十分渺小的。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放弃名利了。
青年时代的王承书,怀着一腔爱国热忱留学美国。她获得了博士学位,在稀薄气体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时,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毅然决定,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和先进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
美国政府听说王承书要回国,立即严加干涉,百般威逼利诱,企图阻止她回国。但是,王承书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
1956年,王承书夫妇终于冲破重重难关,一起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工作。
当时,我国正在研制原子弹。但是,1960年,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带走全部资料,只留下一堆拆不走的机器和厂房。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我国政府毅然决定,依靠本国专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
在研制过程中,有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那就是研究如何提炼浓缩铀的技术。
谁能解决这一难题呢?最终,没有涉及过这個难题的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从此,王承书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
深知责任重大、任务紧迫的王承书,虽然从没涉及过提炼浓缩铀技术研究领域,但她决心依托自己坚实的物理学术功底,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攻克这个难关。为了获取精确数据,她和同事克服设备简陋造成的困难,一下一下地敲打着计算机的键盘。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和工厂,出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去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
1964年元旦,高纯度的浓缩铀在王承书和她的同事手中成功提炼了!
同年10月16日,第十五个国庆节的半个月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祖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中国人民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王承书为祖国隐姓埋名三十年,直到逝世前,人们才在报纸上读到她的事迹,知道她的名字。王承书,这个书香气十足的名字,将永远在共和国的历史画卷上熠熠生辉!
王承书(1912-1994),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开办,建国后各学科被并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物理系,1941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一直隐姓埋名,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