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正确义利观”影响国际新秩序构建
2016-05-30林海虹
林海虹
坚持“正确义利观”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崛起中的大国,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不可能重复西方“逢强必霸”的旧思路。两年前,中国国家领导人明确提出“正确义利观”的大概念,强调我们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这种“正确义利观”的含义,一方面强调爱国主义价值,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则是主持国际正义,设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树立有感召力的国际形象。
坚持爱国主义,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民族大义等原则性问题上一定是寸步不让。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是两类问题:前者是民族、国家问题,后者则更多是治理问题。即便在全球化背景、许多生产要素实现自由流动情况下,真正与人们利益切身相关的国民收入分配,仍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失去国家庇护,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这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
在人的各种社会身份中,国民身份是最重要的个人认同,热爱祖国、维护祖国是每个国民的首要责任和义务。纵观世界,几乎所有成功国家,都把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将维护本国利益放在对外政策的首要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情况看,由于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参与世界交往的经历相对短暂,一些人对西方崛起的内在规律了解不足不透,对“全球化”“国
际接轨”“普世价值”等说法十分着迷。实际上,这些提法混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本质差别。如果在国际斗争中照搬这样的思维方式,其结果会是损害乃至牺牲国民和国家利益。
维护世界公平正义
中国的国际价值观强调维护世界公平正义,致力于塑造国际新秩序。在国家综合国力中,道义与实力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具有国际道义的外交可以成为国家力量的倍增器。
一个国家的外交理念如果没有道义原则,忽略甚或抛弃公平正义,一味奉行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实用主义原则,必然导致行为短视和机会主义。
英国军事理论家、战略家利德尔·哈特说:“一个国家越是不尊重道义,就越是对物质力量敬畏。”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会使国家威望和国际影响力最终大打折扣,而且会从根本上侵蚀、瓦解自己的国家利益。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倡导公平正义与维护国家利益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公义为体,功利为用,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及社会制度,“体用”关系一旦颠倒,必会导致社会失衡。近些年在全球跨文化交流中的唯一共识,就是将“公平正义”视为可以共同接受的价值追求。历史证明,不论古今中外,公平正义是为各个民族普遍接受、普遍欢迎的。
中国的国际定位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公平正义。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反对强权政治和欺压弱小的正义哲学。“一个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其他民族的时候,是不可能获得自由的”,因为“它用来压迫其他民族的力量,最后总是要反过来反对它自己的。”这些观点体现到国际关系中,就是提倡国家平等和国际正义。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此决定了中国要想繁荣富强,就必须反对任何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思维,共同反对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公平正义原则相互契合,构成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重要原则。两年前中国领导人在第四次亚信峰会期间强调要坚持和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亚
洲安全观”,对构建国际新秩序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基础。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得益于与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处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关系时,同样需要新的价值观支撑。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中国的角色发生着转变,客观上要求中国提出自己对全球治理的理念,并用创新性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对外行为,并为世界勾画公平公正的发展蓝图贡献力量。9月初,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正是展现中国对全球经济贡献治理新理念新主张新方略的良机,在各项议题的中国方案中也必然渗透着中国的价值观。
(摘自《瞭望新聞周刊》2016年第3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