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唐代佛教造像艺术

2016-05-30丁丹云

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石窟人物形象

丁丹云

【摘要】:唐代,一个佛教造像的鼎盛时期。通过论述佛教审美取向石窟中大唐盛世众佛画成就、人物形象(其中包括佛、迦叶与阿难、菩萨造像的艺术特色,天王、力士、飞天、乐伎)、唐代经变故事画来展现唐代造像艺术的发展状况和时代特点,再现大唐的社会风貌。

【关键词】:唐代佛教造像;石窟;人物形象

引 言

唐代时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我国的佛教造艺术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极致。魏晋以来,随着佛教的弘扬,佛教艺术日趋兴盛,到南北朝时,佛教造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国艺术史写下光辉的一页。与魏晋時期相比,唐代的佛教艺术对外来艺术更加包容,新传入的图本也能很快融入到本土的造像中去,使得佛教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佛教的审美取向

中国的佛教美学,有着其特殊文化背景下的构成,它既从“人无我”论根本上反美学,同时以“入正道”力求崇高美的思维方式。在佛教理论中,佛教用世俗认可的美描绘来佛陀,以看待诸法世像的“有无相生”、“真幻相即”来看待世像之美。

这种“众相之美”,空白之美,给人以充分的冥想空间。所以,中国的佛教造像以及所表现的内容多是出世而浪漫的。虔诚的佛教徒便把这种崇高的理念融于形象艺术之中,塑造出无数极富美感的佛教造像。

二、大唐盛世的佛画成就

在初唐时期佛教不被官方重视,但是佛教活动依然频繁,佛教艺术不断涌现。在唐代的石窟造像中,有四位画家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是创立“曹衣出水”造像样式的曹仲达,又称“曹家样”;一个是南朝梁的画家张僧繇,所创立的“张家样”;一个是有“吴带当风”之称的唐代著名的画家吴道子所创的“吴家样”;还有周昉所创的“周家样”。唐代绘画以肥胖为美,盛唐时期最著名的画家吴道子很擅长画佛教人物,他在长安、洛阳的寺院中绘制壁画,他的造像风格继承了张僧繇的特点。后来,这种崇尚丰满人体的造像风格,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题——绮罗人物,专门来绘画穿着华丽的贵族妇女,是当时时髦的一种美人仕女图。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是张萱和周昉,代表作品是《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他们的作品表现的都是皇亲国戚、内廷宫娥等上层社会妇女,体态都丰满圆润,头上梳巍峨高髻,戴金翠玉饰或插簪鲜花,服饰绚丽多彩,肌肤白皙,姿态雍容,真实反映了唐代贵族妇女富足安逸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周昉和张萱的这种画风就体现在石窟造像上了。

“吴家样”和“周家样”在唐代的流行,反映了唐代佛教造像的繁盛。但是这一时期的寺庙造像往往因为自然和人为地破坏不复存在,然而各地石窟中仍然保留着不少当时无名作者的作品,它们反映了唐代造像艺术的成熟,同时也提供了“吴家样”、“周家样”的底蕴由来。

三、石窟中的人物形象

1.佛、迦叶与阿难

唐的佛像形式是隋的继承和发展。北朝以来阿难往往都是年轻后生的形象,唐代阿难不同于前朝所具有的女性秀美的感觉,而是穿着大襟锦服,斜披朱红袈裟,双手操至腹前,双目微微下视,嘴角露出一抹微妙笑意,体现出阿难含蓄温和的气质。与迦叶形成鲜明的性格对比。

2. 菩萨造像的艺术特征

据佛经说,菩萨可以穿着出家的僧衣,也可以着普通人民的装束。虽然佛经上讲菩萨的本身没有性别,但是在唐以前,菩萨的造像却是有男女之分的。唐代以后,菩萨才成为没有男女性别特征的形象。 在龙门石窟雕像菩萨像,更多赋予女性温柔秀美的特点。菩萨把头微微的向佛祖方向倾斜,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笔直的站在佛的旁边,丰腴的胯部转向佛祖,这样身体形成了优美的 S 形,还有纤细的腰部,娇艳的面部,朦胧的眼神以及迷人的微笑,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使人们感觉到面对的简直就是一组人间丰满秀美,活泼可爱的少女群像,以至于有后来的艺术家评论唐代佛教造像,菩萨没有神灵的味道,很像宫廷里漂亮的宫女,便有了“菩萨赛宫娃”一说 。龙门石窟雕像彰显了贵族妇女中的某种典型。

唐代还流行的单身菩萨壁画,例如莫高窟104窟的菩萨像。唐朝菩萨造像经过初唐到盛唐发展演化,变得比例更加准确,造型更加丰腴,形象更具有当时女性的审美标准。菩萨的特征则是神情娴若,略带微笑,衣着就是以当时的妇女着装为模型,色彩也非常的艳丽。

3.天王,力士

在佛教造像中,除了佛和菩萨,很有代表性的另一种人物形象便是天王像。天王往往绘制或者雕刻在洞窟的最外沿,他们是保护佛陀的神将。

我们可以看到,天王的形象似乎就是唐朝将军威武刚强的写照,他们梳着高高的发髻,头戴戎帽,身着盔甲,肌肉强壮有力。莫高窟194窟的天王像是一尊很有特色的造像。这位天王不同于往常的天王以神情严肃威猛着称,而是口唇微启,笑意盎然。他身着护肩,脚踩“地神”,宽和神情的背后不乏刚强有力。

力士地位比天王低,造型特征上显示出粗犷有力的特点,这同时也说明当时艺术家对人体结构已经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4.飞天、乐伎

飞天又称“香神”,北魏时期的飞天往往仅有一条飘带,多数为“测坐”或“俯飞”的动态,面部均为所谓的“小字脸”。隋代的飞天飘带开始增多,以“俯飞”的姿态为多,面部变的清瘦,另外,部分的飞天还有小须。唐代洞窟中的飞天在唐代佛教艺术中可谓一枚别具一格的珍宝。

初唐时的飞天飘带加长、增多,更加富有变化。动势更是丰富多样,有“直升”、“倒飞”等多种。这时的飞天形象,也如菩萨像一样,面庞丰满圆润,眉目清秀,神态盎然。盛唐时代的飞天借鉴“吴带当风”的飘逸感,增加了 “坐式背向”飞行、“立式倒向”飞行、“横向”飞行的动姿,以至“两人双飞”互为呼应。这时的飞天形象,脸形丰满,身材娇美,体态灵活,手持花朵法物,同时也有手中不拿一物而呈抛洒状,身旁背景满布鲜花,俗称“天女散花”。中唐以致晚唐、五代,飞天的飘带又趋于短小,体态变大,再没有盛唐时飞天的灵动和气势了。

乐伎即是梵语所述的“乾闼婆”( Gandharva),是八部众之一的“乐神”。大唐是音乐的朝代,所以,乐神在壁画种中篇幅也有所增加。

5.唐代经变故事画

北朝常见的壁画题材多为本生故事 ,这些本生故事往往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横向展开描写。到隋代,本生故事画已不是壁画的主流,而内容上却开始变得更为详尽,也更加注重故事细节的处理。到了中唐,盛唐的那些高大的菩萨独立造像开始在壁画中消失,热闹纷繁具有较大场面的“经变画”占据了壁画的绝大部分。这些壁画“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的纤纤秀弱,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禅宗从中唐以来开始兴盛起来,儒学的理论开始渐渐渗入佛法之中。禅宗是讲“空”的,反对“着相”,所以,禅堂中从不供奉佛像。禅宗的思辨,以空为美的审美意识,虽然没有直接的被表现成某种具体的造型,但是禅宗的理念也影响着其他的佛教宗派,包括对整个中国绘画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结论:

唐代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性的繁盛时期,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给艺术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使得艺术的发展,包括佛教艺术在这里可谓走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唐代的造像,不是凭空的想象和捏造,而是以真人为模特的真实造型,这真可谓我国造型艺术的一个质的飞跃。

通过对唐代佛教造像的学习,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盛世留给后人的时代气息,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一种来自内心深处对于古代艺术家们的崇拜和敬仰。

参考文献:

[1]闻文儒.中国古代雕塑史[M].中国青年出版化2011

[2]王建舜.云冈石窟艺术审美论[M].北京:中国化会科学出版社.2001

[3]方广绢主编.隋唐佛教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石窟人物形象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郭峰:以画守持 自见清净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夜宿石窟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夜宿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