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死疲劳》的叙事艺术

2016-05-30杨云秀

大东方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新奇大头

《生死疲劳》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叙事小说。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历经六道轮回,变为各种动物的种种感受以及与蓝解放一家半个世纪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的生命态度。故事情节虽然极端、变形、荒诞,却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全书充满了作家的探索精神和创作的灵气,令人耳目一新,是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

一、陌生化的叙事视角

(一)三元叙事和轮回视角的叠加

三元叙事话语多角度深层次地反映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变化。荒诞中饱含心酸与沧桑,映射出深沉的历史宿命感。三个视角相互照应,互为补充,或冷眼旁观,或主观叙事,各个视角的优点融汇其中,虽增加了阅读难度,多了几重阅读障碍,却给人以陌生的新奇感受,在审美疲劳的今天给人全新的体会。让人称奇的是,在叙事者“大头婴儿”身上,还具有玄妙的轮回叙事。又从“大头婴儿”这里引出动物视角,让作品的叙事视角既有连贯性又有差异性。土改时受怨而死的地主西门闹在生死轮回中变换成驴、牛、猪、狗、猴,最后变成大头婴儿,全书虽然表面上是大头婴儿在叙事,实则多有动物的叙事,添加了动物视角。轮回视角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可供叙述的经验,使大头婴儿自然而然地幻化成若干个“经验主题”,完成了对历史空间与时间的超越。

(二)独特的动物视角

选择轮回视角已令人感觉新鲜,同时又在轮回视角中采用动物的眼光,这无疑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可读性。以动物的眼光观世界,以动物的思维思考世界,不仅达到了视角的陌生化处理,还打破了认知界限,把人的品质和动物的特性融合在一起,饱含辛辣的嘲讽,造成了思维和认知这一更高层次的“陌生化”。然而,动物的视角绝不仅仅只是动物视角,因为这些动物都是西门闹的轮回转世,所以他们都带有前世的记忆,都有人的思维和判断。这就把动物视角和人的视角又融合在了一起。如在“驴折腾”这一章节中,驴的视角既有西门闹的记忆又有西门驴的思维再加之整个事件都是由大头婴儿叙述的,三个灵魂来自于同一个个体,却互不冲突,共同完成了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叙述。

二、新奇变异的叙事语言

(一)语言特色

1.诙谐幽默的语言

小说中有很多诙谐幽默的语言,在特定的环境中,在正儿八经的严肃叙述中,让人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这是一种感知思考之后方可有所反应的有着深邃蕴含的幽默,不仅仅是博人一笑。在第三十一章,写常天红为了配合高密县养猪运动创作《养猪记》中,诙谐的语言传递着犀利的讽刺,笑声背后可能有辛酸或别的牵人心肠的东西。

2.个性化变异的语言

莫言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但又不拘泥于只是借鑒,而是根据自己个性化的写作,用变异的手法对语言进行创新。例如旧词新用、熟词生用的手法,主要是改造词语,在旧词基础上创造一个新词从而适应语言表达的需要。

(二)修辞特色

1.新奇的比喻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还非常擅用新奇的比喻,那些比喻往往能产生新奇的效果让人眼前一亮。如“我的神经像葫芦蔓子一样坚韧粗壮,吊着十几个葫芦在风雨中打秋千都不会断,所以全世界的人都疯了我也不会疯。”其实作者是暗讽金龙的神经像葫芦蔓子一样坚韧粗壮才是事实。

2.暗讽的隐喻

《生死疲劳》它的隐喻并非整体性的,而是将动物的叙事层隐喻化,从而建立起了两个层次之间的深度关联。文中“猪十六追月成王”后描述的它理想中的沙洲秩序和伦理,不难看出,这里面有一种乌托邦的冲动,和人间社会的情景有着不言自明的关联。

3.出神入化的排比

在小说《生死疲劳》中,莫言就运用他那一气呵成、出神入化的排比修辞来形容历经六道轮回之后蓝大头婴儿的面部表情,经历了沦为驴、牛、猪、狗、猴六种动物的轮回转世后,蓝大头婴儿的面部表情极为复杂,呈现出多种动物不同形态与情感的面部表情。而关于这些不同面部表情的描写,莫言运用一连串排比句无比气势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4.灵活多变的拟人

小说《生死疲劳》中除了有比喻与排比两种修辞特色之外,还有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修辞亮点,那就是具有自然朴实、灵活多变的拟人修辞。这样不仅不会给读者造成牵强感受,相反莫言关于辞格的创新显得那么地自然而然,能够将抽象的事物与情感通过灵活多变的拟人修辞令其具体化、形象化,进而赋予小说中的事物与语言以生命活力。

三、交叉的叙事结构

《生死疲劳》采用了时间叙事的结构。《生死疲劳》将时间定格在解放后至2000年间,但主要是讲述农村合作社、大生产运动期间的事件。事实上,《生死疲劳》存在着两种时间模式,一是正常的时间年份,另一个是佛教中的轮回转世;正常的时间年份顺序是小说时间叙事的主体,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形成呼应。小说还用章回体的形式将佛教的轮回转世蕴含其中并形成一个重要的时间叙事部分,同时也体现了莫言善于将古代小说的章回体模式运用于当代小说创作的独具匠心,佛教文化的运用也体现出其对中华文化的吸收运用。

《生死疲劳》在两个方面体现着空间叙事。一是东北高密乡,另一个是轮回中的冥界和动物界。东北高密乡是莫言的故乡,莫言将自己的家乡选为小说叙事的地域空间,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典型性事件展示出来,事实上也代表着整个中国在这段历史时期的缩影,具有典型性。冥界与动物界的描写既体现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人鬼神共舞,也给小说添上一层魔幻色彩。优秀的作品总会集审美、教育、认识、娱乐于一身,在创作手法上也会有过人之处。《生死疲劳》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优秀之作,浓缩了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并代表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夏兆林.论《生死疲劳》的三元叙事话语[J].语文学刊,2011(13).

[2]张立坤,赵芳.浅析西方文学写作技巧在中文写作中的应用――以莫言的《生死疲劳》为例[J].2013(4):11-12.

[3]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4]莫言,李敬泽.向中国古典小说致敬[N].新京报,2005-12-29.

作者简介:

杨云秀(1989—),女,聊城大学文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文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新奇大头
新奇的包
新奇体验
新奇博物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大头葱(5)
大头葱(3)
大头葱(4)
大头葱(1)
CeBIT 2008的新奇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