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儿童歌舞剧之与学校音乐教育价值再认识

2016-05-30常杰

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儿童音乐歌舞剧教育

常杰

【摘要】:本文以武汉小学童话剧《温暖》为线索,从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发展、现实意义、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呼吁人们理性看待儿童音乐教育,还儿童烂漫童年。

【关键词】:儿童音乐;歌舞剧;教育

“儿童”一词,代表新生力量,让人满怀希望,心生温暖,他们清澈的目光中透着对“美”的渴望、对新奇的向往,这是儿童的特质,也是生命本初的纯真追求。而在商业化、信息化的发展潮流中,功利化的教学目的渐渐膨胀,如何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现象中坚持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即审美体验),引起了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与相关部门的关注。2015年4月17日第五届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会议观摩了武汉小学根据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改编的童话剧《温暖》,孩子们绘声绘色、活泼生动的表演深深地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武汉小学童话剧的表演形式正是源于对儿童歌舞剧的继承与发展,此剧以音乐、舞蹈、话剧的形式展现,以“童心教育”理念为核心,即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次序,关注儿童精神的成长,把属于儿童的生活、童年的幸福还给儿童,让童年阶段成为孩子一生值得回味的美好人生。并试图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给予儿童真、善、美的启迪,认为童话剧表演比直接的说教更能被孩子们接受。本文以武汉小学童话剧为线索,从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发展、儿童歌舞剧的现实意义、儿童歌舞剧的推广分析与期望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发展

儿童歌舞剧是儿童戏剧剧种之一,是一批供儿童表演,以诗歌、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儿童戏剧。具有反映儿童生活,采用童话体,歌词简明浅显,音乐通俗流畅,舞蹈语言活泼生动等特点。1917年至1919年经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冲击使我国步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我国新音乐开始起步,黎锦晖结合学校音乐教育的需要,将以“平等、自由、博爱”为道德内涵的“人道主义”精神融入到音乐创作中,赋予了音乐舞蹈艺术的新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特征,创立了儿童歌舞剧。之后他从儿童歌舞表演曲的形式入手,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了具有完整戏剧规模的儿童歌舞形式,内容健康、向上,别具童真童趣。在当时,深受大家喜爱,丰盈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代表作品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等。1923年前后,黎锦晖歌舞剧形式已经渐渐具备了戏剧性的特征,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对比、情节冲突性的力度被不断加强,更加富有感染力。他创作的《小小画家》、《小利达之死》等作品精妙的人物关系设定和富于张力的戏剧冲突,在实践中达到了用音乐进行“戏剧性的叙事”,音乐与戏剧综合的力量在他的儿童歌舞剧中逐步成型。

1935年共产党在江苏淮安成立进步儿童剧团新安旅行团,以儿童歌舞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宣传抗日救国主张。1937年由沪东临清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成立进步孩子剧团,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和上海等处都有儿童戏剧组织陆续成立,如重庆育才学校戏剧组、昆明儿童剧团、上海囝囡剧社等。他们都在特殊时期继续推动、继承着儿童歌舞剧的发展。1947年,宋庆龄创办了中国首家儿童戏剧表演团体——中福会儿艺,后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作并录用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儿童剧也在与时俱进、续写发展。这也印证了宋庆龄关于儿童剧的经典论述:“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养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建国之后,北京、上海、武汉等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20多个儿童戏剧院团。其中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儿童剧团等。各地院团先后创作和演出了《大灰狼》、《宝船》、《马兰花》等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秀剧目。

1982年,文化部举办了全国首届儿童剧观摩演出。1983年,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986年举办全国首届学校剧评奖相继又产生了一批新的儿童剧剧目,如:《朱小彬》、《喜哥》、《宋庆龄和孩子们》、《闪烁吧繁星》等。

在21世纪的今天,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来看待当今教育,我国也屡屡出台相关文件:2010年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28号文件指出:“积极推进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推动儿童歌舞剧教学的普及。”2012年10月全国儿童歌舞剧音乐教育试点工作现场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强调要明确和把握儿童歌舞剧音乐试点工作思想,高度认识开展儿童歌舞剧音乐教育的意义(见附页)。

二、儿童歌舞剧的现实意义

存在即具有合理性,此时儿童歌舞剧又以一种别样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引发人们对儿童音乐教育更加深入的思考。此时童话剧《温暖》渗透着黎锦晖儿童音乐教育精神的影子,可见他长期以来做出的努力与贡献至今仍影响并适用于我国的儿童音乐教育。接下来我将以武汉小学童话剧《温暖》为例从爱的教育、游戲精神、模仿律动三方面阐述儿童歌舞剧对儿童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1、儿童歌舞剧中体现爱的教育

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随着活动领域的逐步扩大,初入小学的儿童情感不断丰富、深刻,已经具有审美意识。”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在欣赏、表演、创作等音乐活动中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情感反应的能力。卢梭在著作中《爱弥儿》讲到:“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也是进行儿童教育的基础。只有对儿童进行以爱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儿童的情感,才会使儿童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形成自尊和自信,学会爱人、爱他人、爱人类社会。”在童话剧《温暖》中天鹅妈妈和天鹅爸爸为保护小生命所表现出的家庭的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引入儿童的心田;通过天鹅一家对小生命的保护,有意的感化儿童保护弱小,尊重生命;“你是善良、美丽的好妈妈”“你是勇敢、有责任心的好爸爸”等台词是以情感表达的方式对良好的品格的宣扬与赞美,引导孩子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主动接受“爱”的感召;丛林动物们一起抵抗黄鼠狼的偷袭,最终感化了黄鼠狼从不同角度显现出用“爱”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并用“爱”的力量战胜邪恶,这些正是卢梭“爱的教育”思想的体现。通过对“爱”的歌颂与描述,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美德教育,陶冶儿童高尚的情操。从某种意义上讲“爱的教育”就是一种大的德育观,是具有高质量教学效果的情感体验。

2、儿童歌舞剧的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的理论基础来源于20世纪席勒、拉扎鲁斯、格罗斯等心理学家们关于幼儿游戏的实质、独特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探讨,认为游戏活动与儿童审美活动之间存在着极为深刻的潜在联系,是一种审美活动。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胡伊青在他的专著《人:游戏者》中有这样的论断:文明发展到今天,游戏因素有着日渐衰落的趋势。他是说现代科技、商业利益已经渐渐取代了古老纯粹的游戏精神,原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和谐的精神离儿童越来越远。现代科技、商业利益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通过网络信息满足自身需要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儿童的“游戏精神”也大多在电子设备上的“手指游戏”得以体现,许多“宅男宅女”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并产生,这种非真正的游戏精神略显可悲。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杨晓萍在《儿童游戏的本质》中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儿童乃游戏之人”论述,她认为儿童通过游戏的形式表达对生活与世界的解释,儿童的生活就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游戏构成。儿童歌舞剧的表演是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游戏活动,自由的发挥,自然快乐的本性流露。在童话剧温暖中天鹅宝宝在蛋壳中自由行走,摇晃身姿,相互协作所表现出的就是一种趣味的游戏,并与同伴的相互协作中学会掌握与其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和维系友谊的社交技能。在童话剧的表演中,他们用充满游戏意味的语言,以声音的色彩来认识世界,把自己编织进丑小鸭的世界中,感受角色带来的情感体验,将剧中的世界与儿童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在游戏中完成对自我品质的升华。所以说,游戏精神是儿童歌舞剧中对儿童进行教育感化的有利手段,让儿童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真、善、美对心灵的抚育。

3、儿童歌舞剧中的模仿律动

儿童歌舞剧常常伴随着对事物的模仿,在许多的儿童音乐中常常会带一些童话色彩,出现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的动物形象。而模仿律动是深受儿童喜爱的一种律动形式,能够让孩子们对律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尝试抓住一些小动物的典型特征。如:在童话剧中表现黄鼠狼的大摇大摆,表现老天鹅的年迈无力,表现小天鹅初到世上的惊奇,这些都需要儿童在音乐背景下对模仿律动进行思考与创新。儿童在学习模仿外界事物时,会有自己的创造力产生,已有逻辑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的他们,尝试透过身体接触探索外面的世界,将经验动作进行转化,转化出成人都自叹不如的肢体呈现。正如林能杰教授在吸收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体系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理论交叉研究,运用中国道家“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提出了“生命律动学”理念,通过身体的律动能够加强儿童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感知。正如黎锦晖在儿童歌舞剧《最后的胜利》中说的:“儿童的文艺与成人的文艺必有不同之处,正与太阳和月亮的不同一样,那是显而易见的。逼迫着小朋友模仿成人社会中现实的故事,反倒损毁了宝贵的天真。”当今,五花八门的辅导班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在这种经典智力束缚与多元智能理论的矛盾充斥中,保持对音乐的理性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说到底还是审美体验。

三、儿童歌舞剧的推广分析与期望

信息文明飞速发展让教育与人们更接近、更便利,对儿童的教育也更重个体化,强调儿童教育的针对性,视野开阔更重个性发展。网络在这个时代几乎满足儿童所有的求知欲,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但这对于孩子来讲这样的教育终究是封闭的。而武汉小学童话剧《温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更能体现“群体化”教育的优势,孩子们群体协作,共同感受音乐、戏剧、童话的独特艺术魅力,在歌唱、舞蹈、朗诵等多样的艺术形式中感受多元的快乐,这就给孩子们提供了选择适合其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在大的环境中感受“个体”与“群体”之间不同的情感体验,儿童歌舞剧在儿童的成长中有着特殊意义。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正规的儿童剧院共20十多个,如上海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沈阳儿童艺术剧院、银川儿童剧院、渭南市儿童剧院等,我国儿童歌舞剧学校音乐教育试点共12个,但是我国儿童的人数在3亿人以上,从以上结果来看中国儿童歌舞剧的推广是局限的。根据知网的相关文献检索,有關“儿童音乐”的期刊文献数目为927条,有关儿童音乐创作的文献数目为24条。不难看出,儿童音乐教育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们乃至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进行儿童音乐创作的人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对大众来讲,人们对儿童音乐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再就是对于创作者来讲,儿童音乐创作相比较于其他类型的音乐创作,其市场效益、或者更直接的讲给个人带来的经济效益都是比较低的,这就导致儿童音乐创作一直处于比较低糜的状态。儿童歌舞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以边歌边舞为主的音乐形式,要求音乐教师具备全面的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但是我国音乐教师歌舞剧专业化水平较低,进行儿童歌舞剧的排演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为我国儿童歌舞剧推广造成一定的阻力。

儿童歌舞剧在许多人心里都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美好印记,一些经典作品曾长期的带给人启迪与感动,此时的童话剧也得益于黎锦晖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发。期望有更多的像黎锦晖这样的音乐教育者投身于儿童音乐教育,渲染孩子美好童年。作为一个从事音乐教育的年轻人,带着童心未泯的情怀再谈儿童音乐教育,再谈儿童音乐剧,只为呼吁本真,还儿童烂漫童年。

猜你喜欢

儿童音乐歌舞剧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陕西,我的家乡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我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谈民族歌舞剧《伴嫁歌》
文化浸润:儿童音乐教学的审美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