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法”绘画理论

2016-05-30李文静

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六法古画谢赫

李文静

一、“六法”的提出

“六法”是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画家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理论家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这是我国最早的绘画论著,《古画品录》以六法的标准评画优劣。论文评画能拿出几条标准,这是不简单的事情,是文艺评论的一大进步。它表明,文艺的分类学已经脱离了模糊不清的阶段,达到概念明确的程度。这种进步变化,在美术理论方面更为显著。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摩写是也。”

谢赫提出六法,是美术理论的一项新贡献,是前代美术理论的出色继承和发展。前代画家实践经验的总结,特别是顾恺之的理论为谢赫的六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没有顾恺之的理论,就没有谢赫的六法。

谢赫从理论上将绘画创作和批评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六条。六条标准的主次关系大体也清楚。可是由于谢赫只提出纲目,没有逐条阐明含义及各条之间的联系,因此造成后来人解释的困难和意见的分歧,特别是对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的理解。将气韵生动列于六法之首,是从欣赏角度而言的,从创作角度来说,气韵生动应该放在最后,它不是创作方法,而是创作的最终目标。另外的五法中传移模写说的是学习和借鉴的方法,中国画是注重传承的,中国画家们通过传移、模写手段,对古代和同时代的画作进行学习和研究,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大师作品,很多就是后人的摹本,这对于传承和积累是很重要的。

六法中的其余四法,都是针对绘画创作而言的。其中,应物象形是说画家要通过细致观察和主动分析,以达到对物象的外在形体和内在性格、心理的准确表现。画家无论描绘社会生活或者是描绘自然景物,必须按照客观对象具有的面貌来表现,有取舍,有想象,有夸张,但不能凭主观臆造,物象的外在形象,是细节的精准是内在感情表达的基础。应物象形是六法的核心,它既不是对自然的机械再现,也非文人画为了追求笔墨的“似与不似”[1],而是一种客观物象与画家主观思想的高度和谐。

一件完整的作品,当然不能只靠个体形象的应物象形就能完成,还需要构图的人理性判断,花费心思,付出心血将多个形象做聚散、大小等排列和摆布并使之与画面环境相融合,以达到画面的和谐均衡。中国画经营位置的构图观念,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和审美观,与中国以道家为代表的传统哲学有着渊源关系。随类赋彩,是解决色彩的问题。描绘社会生活或描绘自然景物,既要按照不同的对象塑造它们的形象,又要按照不同的对象表现它们的色彩,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是画家的基本技巧。同应物象形一样,忠实于客观对象的随类赋彩,不等于说只能如实地涂颜色。实际的山崖,岩石是没有大红色的,纯紫色也少见,但画家为了渲染先人活动的境界气氛,可以画丹崖紫石。这种浪漫主义的赋彩法,是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之一。应物象形、经营位置、随类赋彩阐述了形象塑造的法则,而最终将物象确定在画面上的是线条。宗白华说:“中国画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2]线条可以说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毛笔的独特性能赋予了它特有的表现方式和独特的民族魅力,中锋用笔的法则使线条有了生命般的“骨力”。

二、“六法”对后世美术发展的影响

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他在书中品评了前代27位画家的作品,几乎是中国画创作历史上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指出了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育的效果。这一理论认识的出现是进步的现象。

谢赫的六法,在历代影响很大,特别是唐宋时期。六法对画面出现的意境效果、用笔和用墨的方法、造型结构以及出现的规律、色彩得运用、画面布局形式和传承学习手段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精准的概括,成为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和重要的审美原则。同时,“六法”基本地确定了中国画创作的艺术规范。“六法论”对于山水画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影响深远。他所总结的经验以及对生活上的感悟,具有创造性的笔法,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其中“气韵生动”已成为书法艺术的主要特征,并为艺术鉴赏提供了丰富的绘画审美观念和绘画标准,要懂得从不同的角度领略绘画艺术的不同的美。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在理论上奠定了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标准和独特的表现方法,不仅在绘画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具有绘画实践及理论探讨的总结性意义,对后来绘画理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画家对客观事物直观的评价,到用笔描画对象的外在形象、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的自觉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艺术高低的标准。郭若虚甚至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3],六法论为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准则和重要美学标准。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人们运用、并逐步充实、发展着。六法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艺术理论,具体说,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绘画实践的总结,六法所能概括的理论超不过这个历史时期。随着艺术实践向前发展,反映它的理论也必然向前发展,六法不可能完美无缺地适应于任何时候。比如:中国画讲求笔墨,要求笔精墨妙趣味,六法只提出了骨法用笔,并没有涉及到用墨问题,用墨的技法是到了中唐至五代才开始被重视,荆浩在“六要”中才提出墨法。因此,不能说用笔用墨在六法中都有了;也不能说从六法提出后,后世在解释和发展六法以及评论绘画的标准都没有超出六法的范围。此外,也应该看到,作为绘画创作和批评的准则,六法概括的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它只提到了艺术性方面的问题,未论及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这是六法的美中不足之处。我们看待六法,就应该像看待所有优秀的文艺理论著作一样,尽管它驰誉中外,我们也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认知态度,不能持“万古不移”的形而上学观点。

谢赫的“六法论”之重要,主要在于他作了这一整理集中的工作。虽然“六法”之间科学的正确的逻辑关系并没有完全明了起来,然而由于反映了绘画艺术发展在一定阶段上对绘画理论完整的认识,而此认识既肯定了根据对象造型的必要性,也提出了理解对象内在性质的重要性。六法作为理论纲领,它的指导意义已经远超出谢赫生活时代的绘画创作和与品评,可以说它对美术作品均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古画品录》的大部分文字是谢赫评论曹不兴以及他同時代的二十七个画家的作品。他在评论中,把画家分成六品,即六个等级。这一方面也是当时对人品评所采用的方法。对人的评论以精神气质、风度为标准。除画品以外,当时还有《诗品》、《棋品》等,都是借用了评论人物分别等第的方法。谢赫《古画品录》中对于画家的评论的重要意义也在于保留了可贵的史料。

猜你喜欢

六法古画谢赫
寻访古画里的秋天
沿古画里的山水走一走
古画中的梅花
谢赫·古画品录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古画中的那些猴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
高中语文学习“六法”
高中语文教学导入“六法”
谢赫
尼古瑪六法略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