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扬琴为例浅谈民族器乐中时代性的融入
2016-05-30龚雅琪
龚雅琪
摘要: 我国民族器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九千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古笛的出土见证了我国器乐发展史的源远流长。扬琴作为外来的民族乐器,进入我国的时间较为短暂,传统曲目流传下来的较少,近现代的作曲家已经做出了许多创新,但还有许多值得发展的空间,只有在民族性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元素,扬琴的发展才能有更好的空间。
关键字 : 时代性 扬琴曲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 04(b)-0000-00
前言
我国民族器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九千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古笛的出土见证了我国器乐发展史的源远流长。后期古琴、钟、罄、笙等本土乐器的产生丰富了我国民族器乐的种类。后来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琵琶、扬琴、唢呐等乐器的传入,随着时代的变迁数代民族艺人的加工改造逐步转变为中国的民族器乐。自上世纪20年代刘天华将民族器乐引入高校以来,经过百年发展。我国的民族器乐教学已逐渐形成体系,教学水平越来越高,培养出大批优秀音乐人才和作曲家。创作曲目和演奏形式也更加多种多样。
一、传统扬琴和现代扬琴的发展进程
扬琴由明清时期从中东波斯等地区传入我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扬琴。我国的扬琴经过数百年几辈艺术家民间艺人的改造,逐渐形成为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到现在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前所做的曲目称之为传统曲目,大多乐曲是民间演奏家们将流传于民间的曲调加工编写之后创作出的,极具地方特色。如轻快明亮的广东音乐为代表的《倒垂帘》《雨打芭蕉》;优雅流畅的江南丝竹扬琴代表的《弹词三六》;豪放粗犷的东北扬琴代表《苏武牧羊》;
刚劲浑厚的四川扬琴代表的《将军令》等等。这些作品以他独有的地方风格,优美流畅的旋律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所积累的演奏手法和地方风格为现代扬琴的创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9年以后的扬琴音乐被称为现代曲目,这一时期的扬琴艺术作品在教学、实践、作曲理论融合下极大推动了扬琴艺术事业的发展,频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西方音乐不断涌入,极大的开拓了作曲家的眼界,作曲家们在谱曲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民族调式调性,开始融入更新鲜的音乐元素。许多优秀的专业作曲家也步入扬琴作曲的行列,极大地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作品形式也原来越丰富,创作动机不尽相同。表现形式也从单一的独奏、伴奏逐步扩充为协奏、合奏等形式,搭配的乐器种类越来越多,表演形式越发丰富。新的演奏技法的出现很大的丰富了扬琴的音色,如勾弦、柱外刮奏、泛音、反竹等等,这些技法的出现增添了扬琴的表现力,使扬琴在重奏伴奏领域的地位大大增高。在时代背景文化的繁荣下,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使扬琴在这一时期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完善。
二、时代性的融入对扬琴作品的影响
1、作品题材多样化
新中国成立后,民民乐专门家从事教学研究,同时也吸收了西洋乐器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在吸收传统音乐的精华同时结合西方音乐的题材站在不同角度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的扬琴作品。有的以相对完整的民间素材加以改编,如桂习礼改编的《映山红》丁国顺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有根据中国民间故事人物改变的乐曲如《离骚》《林冲夜奔》;描写风景的如《天山诗画》《川江音画》;表达丰富内心情感的如《忆事曲》《打起锣鼓庆丰收》;还有大量由西方乐器或西方乐曲改编的如《太阳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流浪者之歌》;和现代的作曲手法创作的如王瑟的《落花夜》《春》等等。现代扬琴曲在时代性的背景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种类丰富作曲动机形式多种多样,可供演奏者挑选曲目空间增多。
2、演奏形式增多
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扬琴独奏,扬琴的表演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许多大型的扬琴曲开始配有钢琴伴奏,大型的协奏曲也越来越普遍。如此一来,钢琴或乐队与扬琴的配合相得益彰,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扬琴演奏者的协作能力。如《流浪者之歌》《满乡随想曲》等。西方移植曲目促使扬琴重奏曲目也越来越多,重奏注重多声部音响的配合,同时使扬琴在听觉上更有层次,如《雪花与回忆》《查尔达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新的演奏形式被创造出来,例如扬琴和蝶式筝的《别港》,充分利用扬琴和蝶式筝音色、技法的对比充分描写了渔民劳动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法国音乐家老锣的《相思林》将中西音乐完美结合将扬琴的点状、大提琴的线状、笙的面状有机结合起来。这些都为扬琴的演奏形式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血液。
3、音乐表现力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外国移植作品的增多,传统扬琴演奏技法已不能满足人们听觉上的需要间,但随着环境影响、演奏水平的提高、作品的繁荣,扬琴创新技法也越来越多种多样,究水平的提高等等。大量的演奏技法在扬琴曲中被运用,如《黄土情》中的‘九连弹抓弦,《林冲夜奔》中双音琴竹的使用等等。
三、时代性影响下扬琴作品未来多元化的发展
1吸取西方现在音乐创作手法和流行音乐的元素
我国现代的很多扬琴作品都是基于西方的曲式结构基础上创作的,我们可以大胆引进西方创作手法,在和声肢体、曲式结构、节奏型等方面大胆创作出与时代结合的现代派乐曲。同时也可以借鉴钢琴等乐器的创作手法来达到同样的音响效果。近些年王瑟的许多作品都很好的为我们做了表率,在乐曲《落花夜》的创作中,改变传统作曲方式采用七部份组成的曲式结构,钢琴协奏,曲间多次转调节奏型不断变化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含有西方印象派的元素,是现代扬琴作品中优秀成果。在扬琴创作中也可以吸取流行音乐的元素加以改编使扬琴作品更贴近于当下,使扬琴作品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更利于人们了解扬琴和扬琴文化的传播。比如王玉珏根据流行乐曲改编的《匆匆那年》用扬琴独有的音色加以多声部的配合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作为民族乐器的扬琴也可以和电子音乐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音响效果使扬琴的音响效果多种多样,如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婷婷与电声乐队的演奏《白鸽与赤龙》,扬琴与流行电子音乐的碰撞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听觉享受。这谢作品都是扬琴艺术家结合自身的扬琴文化素养在时代背景下的做出创新,为今后扬琴曲的多元化发展做出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与各种乐器各种舞台表演形式的有机结合
扬琴有着它自己的特点与优势,有着其独特的音乐魅力,这一点是毋庸证明的。近几年来的扬琴作品较之前已经有了大大的进步,不再是单单的独奏、伴奏。各种好重奏协奏作品出现在大家眼前。就比如由李汉颖作曲,王文礼整理的扬琴二重奏作品《别港》,全曲力量速度变化较大,音调开阔情感丰富,肢体变化丰富,动人的表达出了离别时的依恋之情。还有优秀的三重奏、五重奏等等。还有出版的许多扬琴重奏曲集如李玲玲编写的《蝶梦飞竹—扬琴重奏合奏曲集》、王文礼编写的《世界名曲扬琴曲选》等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扬琴重奏曲目。除了扬琴的重奏外,扬琴与其他乐器的结合也是扬琴作品发展的一大亮点,如2015年湖南扬琴新作品获得金奖的《湘墨》,除了钢琴伴奏的版本,和打击乐配合的《湘墨》使音乐有无限的可能性。然而目前我国扬琴和其他器乐作品配合的乐曲还十分有限,这需要扬琴人和作曲家今后的不断努力,为扬琴的表演形式注入新鲜血液。
3 结语
演奏者赋予乐曲第二条生命,不同演奏者因为音乐素养人生阅历的不同会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和人理解不同对乐曲的处理方式也不一样。演奏者除了演奏技巧熟练基本功扎实,还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素养与心理素质,这样在处理乐曲时才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大化的表达乐曲情感。还要有多向思维的分析能力,单向思维会影响专业上的发展和潜力挖掘。这样同样的乐曲才能在你手里演奏出不同感觉,对于音乐的理解才会更深刻,音乐作品和表现力才会更丰富。
参考文献:
[1] 张新昊.扬琴现代音乐风格创作思路研究[J].戏剧之家,2016(8)
[2] 梁嘉桐.略谈扬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6(5)
[3] 张新昊.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传承[J].音乐时空,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