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捐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干预

2016-05-30纳雯

亚太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大学生

摘 要:捐助行为作为一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道德认同、积极情绪、社会比较等是较为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探讨影响大学生捐助行为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捐助行为的教育干预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捐助行为;影响因素;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35-02

一、引言

捐助行为是指将财物或金钱赠与无利益相关的个体或非盈利组织的行为(定险峰,刘华山,2011)。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行为、助人行为,捐助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研宄的重点内容,这类行为受到社会鼓励、符合社会期望并且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Shaffer,2000),具有明显的利他性、情境性、社会性和互惠性,也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然而,我国的慈善捐助现状依然严峻,近年来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个人捐助参与率不高、捐助额度较低以及捐助的责任和意识普遍缺乏。作为刚刚步入成年初期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对各种需要帮助的他人慷慨解囊仍然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捐助行为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捐助行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干预措施能够促进大学生捐助行为?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大学生慈善捐助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影响到大学生捐助行为的内部因素涉及到道德认同、积极情绪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

所谓道德认同就是指道德品质或德行对于个体自我认同的重要性程度代表了个体道德自我的核心(Hardy,2006;曾晓强,2011)。心理学家对于道德认同和捐助行为的关系,也极为关注。有研究表明,道德认同能够有效促进个体的道德行为。在一项研究中,道德认同与大学生自我报告的志愿服务行为以及被试随后的捐赠行为显著正相关(Aquino K & Reed A,2002);同样,研究者也发现道德认同对反社会行为具有较好的阻抑作用。还有的研究证明了道德认同在捐助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中的调节作用(林志扬,肖前,周志强,2014;王兴超,杨继平,2013;丁凤琴,纳雯,2015)。

同样,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情绪也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体验到高积极情感、低消极情感的幸福愉快的人更趋向于为慈善活动捐钱(Schupp,& Priller,2011)。比如,主观幸福感较强的个体会做出更多的捐助行为(Diener,2012);Morrison等(2011)在调查中发现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体验对慈善捐款、帮助陌生人和志愿者活动均具有预测作用,即生活满意度越高,个体越倾向于做出慈善行为(李晔楠,任孝鹏,陆柯雯,刘海宁,2015);同时,感恩对于大学生捐助意愿及捐助额度的影响较大(邓玮,2008),换句话说,懂得感恩的大学生更愿意捐助他人。

此外,也有研究者认为,个体人格特征也会明显影响到慈善捐助意愿的高低,具体来讲是人格特征中的宜人性在产生影响(陈乐妮,郭靖圆,郭刘畅,孙艺菡,邓立婉,2012)。根据宜人性的特点,可以理解为善解人意又有好的高宜人性个体,更有可能为了别人放弃自己的利益,也更有可能有更高的捐助意愿、做出更多的捐助行为。

(二)外部因素

个体生活在社会中,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评价自己,这个过程被称为社会比较(寇彧,田启瑞,唐顺艳,2012)。启动社会比较,可以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以往研究表明,当特定情境的模糊性给个体带来不确定感,为消除这种不确定感,获得正确认知,个体会在情境中寻找相似的他人行为或者相似他人与之比较,从而激发自身的助人行为(Hyde,& White,2009)。在实际生活中,当大学生犹豫是否要对求助者捐助时,如果看到他人积极捐助,他可能会受到感染,也会伸出援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当求助者与自己在某一或者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时,比如年龄、身份、民族等等,也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捐助行为。我们可以认為,社会比较的启动,他人相似的行为或者彼此之间的相似性都有可能会促进大学生的捐助行为。

(三)其他因素

除了前面探讨过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也有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捐助行为。大学生没有独立经济来源,可支配收入有限,捐助额度必须在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这就导致也许大学生有较强的捐助意愿,但是实际的捐助额度却很低。此外,有研究者在大学生慈善捐助行为的调查中发现,性别、学历、专业、政治面貌、户籍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宗教信仰、募捐方式等其他非经济因素也或多或少地对大学生捐助行为产生着影响(郭斌,2015)。其中政治面貌、独生子女以及宗教信仰因素对大学生捐助行为产生的影响差异较大,也就是说党员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和父母或本人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捐助行为均较强。

三、促进大学生慈善捐助行为的教育干预方法

通过对以上可能影响大学生捐助行为因素的探讨,我们认为可以采取教育干预手段来促进大学生捐助行为。

首先,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自我认同感。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同的内在化维度,也就是涉及私我的部分,是道德行为形成产生的重要原因(Reed & Aquino,2003),因此提升大学生道德特质在自我概念中心的程度,即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是符合自己道德品质的行为,对于促进大学生捐助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培养其积极阳光的良好心态。大学生捐助行为受到经济因素制约,当大学生生活拮据时,会更多地感到负面情绪。通常个体在感到积极情绪的时候,更愿意做出道德行为,向他人捐赠更多的金钱(Aknin,Sandstrom,Dunn,& Norton,2010)。也有研究证实,生活满意度与慈善捐助行为显著正相关,即幸福快乐的人更倾向为慈善活动捐助(李晔楠等,2015)。因此,如果大学生能够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时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那么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对促进捐助行为有积极作用。

第三,完善捐助激励机制,激发社会比较动机,强化捐助行为与良性结果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激发个体的社会比较动机可以有效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寇彧等,2012)。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能够利用口头表扬、张贴红榜等方式予以赞许,以身边乐于助人的优秀同学作为榜樣,并告知捐助对他人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加强对其道德自我的肯定,获得内心的满足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捐助行为。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Aquino,K.,& Reed II,A.(2002).The self-importance of moral ident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3(6),1423–1440.

[2]Hyde,M.K.,& White,K.M.(2009).Similarity not favourability the role of donor prototypes in predicting willingness to donate organs while living.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14(7),888-898.

[3]Schupp,J.,& Priller,E.(2011).Soci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and blood donors in germany.Diw Economic Bulletin,1(6),23-30.

[4]陈乐妮,郭靖圆,郭刘畅,孙艺菡,邓立婉.中国公民慈善捐助意愿及捐助途径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商场现代化,2012(18),119-123.

[5]邓玮.当代大学生慈善捐赠行为与认知调查——来自厦门高校的问卷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7(5),24-29.

[6]丁凤琴,纳雯.真实急病情境下共情对大学生慈善捐助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6),694-702.

[7]定险峰,刘华山.个体不幸情境下的慈善捐赠-共情的中介效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759–762.

[8]郭斌.大学生慈善捐赠行为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15,(9),79-84.

李晔楠,任孝鹏,陆柯雯,刘海宁.大学生慈善行为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4),301-304.

[9]寇彧,田启瑞,唐顺艳.社会比较视角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及其培养.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1),89-93.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