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016-05-30吴巧玉
吴巧玉
摘 要:高校大学生,作为大学教育过程中的学习主体,是构成班级的主要群体。他们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自身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班级管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建构符合时代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班级管理新模式。本文是基于大数据平台下,建构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促使班级管理格局具有科学性、透明性和系统性。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以大数据平台为媒介,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由现实空间联系虚拟空间,通过对班级集体活动和网络交流软件中,通过数据的形式分析个体出现的频次,进而总结班级群体的安全状况。
关键词:大数据平台;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26-01
近几年,在网络上盛传一个热门的话题,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如某大学女生因情感问题坠楼;某大学学生因学业问题看不到前途而跳楼自杀;某大学学生因妒忌心的泛滥,而残忍杀害身边的同学;某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幻觉,最终跳楼结束生命……安全是一个大学生生存及班级发展的重要前提。安全教育是一个学校存亡的基本条件之一,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抵御高校不良治安环境的前提。安全管理体系的建构是维护大学生的重要保证。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的日益更新,面对高校安全问题和学生班级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建构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2+2”安全管理体系。
一、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情况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高校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他们生活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促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个性极其张扬、抗挫的能力较差、自我与自主意识较强、缺乏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此同时他们的时代感强,善于运用新事物,功利心比较显著。其次,部分大学生班级的管理主要依赖辅导员,忽视了班主任和专业任课老师的协调作用,管理力量的单薄促使大学生班级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再次,一些大学生班级还过分强调管理模式的“组群”作用,它将大学生个体完全处于被外部控制的模式下,以此达到对大学生的有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但不能充分发掘和激发大学生作为成人所应具有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磨灭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生班级管理形式趋于多样化,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借鉴学风建设促进、凭借入学教育强化、利用专业氛围营造等。但面临社会新形势的刺激,网络环境的复杂化,迫切需要建构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2+2”安全管理体系。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可以发现大数据的运用将越来越广泛。大数据(Big data或Megadata),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或者计算机,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為人类所能解读的形式的信息①。大数据平台就是借鉴大数据的功能进行问题相关的数据管理。
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2+2”安全管理体系,是以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为准绳,运用班级“2+2”管理和大数据平台的相关理论,基于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建构研究。它旨在促进该学段学生的安全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形成集体主义思维,从而实现对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建构的理解,进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共同探索班级凝聚力。此外,通过对大数据平台发展动向和班级“2+2”安全管理发展趋势的了解,加强大学生自我认同和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成高校安全管理的科学模式。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将学校的发展与师生的发展作为安全教育的出发点,规范安全教育模式,提高高校安全教育质量②。
二、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建构
基于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的相关理论,促使班级管理格局具有科学性、透明性和系统性。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的建构,以大数据平台为媒介,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由现实空间联系虚拟空间,通过对班级集体活动和网络交流软件中,通过数据的形式分析个体出现的频次,进而总结班级群体的安全状况。
第一,从宏观层面而言,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建构,包括现学校的宏观统筹与学院的具体实施。学校的宏观统筹主要依赖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将制度数据化,分清条理、层次、媒介等,强调管理层级的人员化。而学院的具体实施则更多的从学院领导的管理入手,通过分配指导,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各部门老师进行管理分配,重建管理团队,妥善协调好辅导员、班主任、专业任课教师等人群。第二,从微观层面来说,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建构,则为班级群体、班级个体、班级小团体(如寝室、班团、安全护送队、兴趣小组成员等,一般不超过8个人);空间层面而言,包括现实空间模式与虚拟空间模式,如对班级集体活动和网络交流软件中(如QQ、微博、微信、邮件等)个体出现频次进行统计。通过大数据的形式进行分析个体的安全情况,进而总结班级群体的安全状况。
以大数据为平台,运用班级“2+2”管理和大数据平台的相关理论,研究基于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建构。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构,激发该学段学生的安全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形成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对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建构的有效实施,进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共同探索班级凝聚力。此外,通过了解大数据平台发展动向和班级“2+2”安全管理发展趋势,加强大学生自我认同和集体主义的意识,从而形成大学生安全管理的氛围与环境。
综上所述,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建构,结合大数据平台,在日常安全管理中,筛选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的存在问题,了解大学生对大数据平台下的大学生班级“2+2”安全管理体系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建构大学生“2+2”的班级管理的“大数据”平台,一方面更加深入的关心大学生的安全学习与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大数据载体的宣传力量,开设微博、微信、QQ等多个宣传平台,开设数据平台化专栏,创建虚拟安全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出现的频次分析,多维度深化关注与了解学生的状况。将在今后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尝试借用大数据平台,建构虚实班级管理安全空间,进一步扩大安全管理的社会影响和关注度,吸引多方关注,从而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科技大学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I31527)
注解:
①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6%95%B8%E6%93%9A
②史博,高校安全教育中若干问题分析及对策,成功(教育版),2013(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