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联大的“长征”

2016-05-30李诚

阅读(书香天地) 2016年11期
关键词:蒋梦麟西迁旅行团

李诚

这是一所只存在了8年半时间的大学。 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沈从文、钱穆、金岳霖……均曾执教于这所大学;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朱光亚、邓稼先……都是它的学生。

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一个让很多人肃然起敬的名词;而在它辉煌的背后,又包含着那个时代赋予它的苦难。1937年11月,南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联合办学,学校初名“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这所诞生于抗战烽烟中的大学,注定了其颠沛流离的命运。3个月后,战火逼近湘江,学校再次迁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68天里,300多名师生,穿越湘黔滇三省,行程1600多公里,徒步688公里,终于抵达遥远的云南昆明。这段艰苦卓绝的迁徙,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

西迁之争

当时,要不要西迁昆明,在学生中有着激烈的争论。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1937年11月,日机就开始轰炸长沙,所有人都明白,作为后方重镇的长沙,成为抗敌前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空袭警报声不时响彻城市,西南联大的师生无法安心上课,人心浮动。

事实上,西迁昆明早就被提上日程。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向刚刚出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提出过该计划。陈立夫说,蒋介石认为大学搬来迁去会影响士气,未予同意。

直到1938年1月上旬,形势愈发严峻,陈立夫才同意学校搬迁。

但争议依旧存在。

出于职责和个人前途考虑,多数教职员赞成西迁;与此相反的是,很多学生反对西迁。

学生反对的原因,大多出于年轻人的热血精神。此前,已经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投笔从戎,用最直接的行动拯救苦难的祖国,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逃难式的西迁行动被学生视为“逃跑”,万不可行。

当西迁的告示贴出后,教室走廊上随即贴满了反对西迁的壁报。一名学生撰写了这样的文字—“须知大观楼不是排云殿,昆明湖不在颐和园”,要大家勿为四季如春的昆明所惑;有的学生更直接,在告示四周框起黑圈,写上“放屁”两字。

西南联大的一举一动,即使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会引起各方关注。

为了说服学生,蒋梦麟邀请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来校演讲。在演讲中,陈诚说:“你们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文化精英,抗战胜利后,担负着国家复兴的希望。”

据统计,尽管在反对西迁声明上签名的同学超过了二分之一,但最后去了云南的仍占全校学生的三分之二。

事后来看,学校西迁是明智之举。

最后一课

西迁之事,困难重重。

经费是首要问题。1938年1月22日,学校贴出告示,公布了路费津贴的规定—教职员每人65元,学生每人20元,沿途各办事处人员外加食宿费和每人每日办公费5元。

对学生而言,20元的路费津贴远远不够。

当时,从长沙至昆明,乘车至少需要55元。一斤米约0.18元,55元相当于每名学生一年的生活费。

步行入滇的计划,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

学校师生赴滇路线有3条:一是组织旅行团步行,沿直线到昆明;一是乘车,经桂林到越南河内,再转往昆明;一是乘船,先下广州,到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再到昆明。

大部分教职工和全体女学生选择了乘车或坐船。但还有11位自愿步行的教师,他们组成了旅行团的辅导团队,以南开大学教务长黄钰生教授为主席,闻一多、曾昭抡也是成员之一。

2月初,学校开始组织男学生体检,体检结果分A、B、C三种:体检表上有两个“A”的,或一个“A”和一个“B”者,发“甲种赴滇就学许可证”,必须步行,没有条件可讲;体检表上有两个“B”者,可自愿选择是否步行;体检表上只要有一个“C”的,则乘车或坐船。

所有學生行前,须打预防针,防止感染疫病。

学校请张治中委派黄师岳中将,担任湘黔滇旅行团的团长。

为此,黄师岳来学校讲话,称:“此次搬家,步行意义甚为重大,为保存国粹,为保留文化。”他甚至将此次西迁定义为中国“第四次的文化大迁移”—前三次为张骞通西域、唐三藏取经、郑和下西洋。

他的讲话,极为鼓舞士气。

据记载,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出发时,加上医生和雇工、伙夫,总计335人。

1938年2月18日,闻一多为文学院的学生上了最后一课。他高呼:“中国不是法兰西,因为,中国永远没有最后一课!”

2月19日,旅行团的师生们召开誓师大会。在震天的口号声中,他们踏上了征途。

长征路上

旅行团采用了军事化管理,下设两个大队,大队长由学校的军训教官担任;每大队又设3个中队,每中队有3个小队,中队长、小队长均从体格健壮、认真负责的学生中遴选。

但这种长途行军,对师生们来说都是第一次。

按黄师岳的想法,队伍应该采取正规行军方式,两队分列路两侧,保持一定距离,匀速前进,统一休息。几天后,这种美好的愿望被现实击得粉碎,生性自由的大学生纷纷抗议,最后竟自动散开,拦也拦不住。

为此事,黄师岳感慨“带丘九跟带丘八就是不一样”。他索性放手,每天早晨集合点名,然后大家一哄而散,团长负责殿后,只要当天能到目的地,随便你怎么走。

有人戏言,西南联大的自由空气就是从旅行团开始形成的。

开始时,黄师岳还担心有人会“打游击(掉队)”,但每到饭点,一点名,一个不少,他便放心了。

当然,学生们也有规矩的时候—每到一个城镇,学生们须集合列队,方可进城。

各城镇的欢迎仪式相当隆重。一些县城大开城门、扫净大路,路面撒上黄土,贵州玉屏县政府还组织了小学生列队欢迎。

但一出城,学生们又恢复了自由散漫的形象。

一位亲历者回忆:除了在较大的城市多停留一二天外,哪怕是下着倾盆大雨,当集合的号音吹响之后,也只得撑开雨伞,让雨滴飘洒在衣服上出发了。

学生们睡农舍、古庙,甚至睡在棺材盖上。有时候,他们找不到住宿地,只能行军至深夜,备尝辛苦。

最痛苦的,是爬山。据说每次一看到前方有大山阻隔,这群学生甚至会口出脏言,然后争相“打游击”。

行军日子长了,他们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走路不能穿防滑的钉鞋,会刺破脚;应穿草鞋,还要将草鞋用水浸湿,找鹅卵石敲打一遍,这样穿着比较舒服;盘山公路曲折,可以找小路,顺着电线杆走,一般十拿九稳……

一些原本身体孱弱的学生,十几天下来,也慢慢能一天走上四五十里路。

一夜惊魂

湘西多土匪。

据亲历者回忆:旅行团进入湘西前,黄师岳在集合训话时,特别说明:他已给土匪头目写了信,但危险仍是有的,故队伍要整齐,不许争先也不许落后。

上路前,当地老百姓也对学生们说:“前面多绿林朋友,你们要当心些啊!”

湘西公路曲折,两旁峭壁矗立,强人随时出没。

深夜,黄师岳召集各小队长开会:据闻有二三百土匪开来,学生们须穿好衣服,吹熄灯火,等待命令。

一夜惊魂。

第二天,集合号正常吹响。

旅行团始终没有与湘西土匪正面接触过。据说,这是湖南省政府事前给“湘西王”陈渠珍打了招呼,说将有一批穷学生“借道”去云南读书云云。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们身穿军装,土匪误以为是军队开拔,未敢造次。

进入云南境内。第一天,身穿军装的学生们与一支滇军部队迎面而过。滇军官兵看他们制服崭新、队容整齐,误以为他们是航空部队,当即开骂:“我们正开往前线去打仗,他们‘航空兵却躲在后方享福!”

行万里路

在一些当事人回忆的资料上,我们可以大致还原这支旅行团的行军场景。

身着草绿色军装,打着绑腿,带着“湘黔滇旅行团”的臂章,背着水壶、干粮袋、搪瓷饭碗和雨伞,穿草鞋,三三两两如天马行空,队伍拉得很长。

队伍的尾部,是闻一多、曾昭抡等教授,以及黄师岳,骑着自行车,来回巡视。

两辆运载行李、锅碗炊具的卡车,不紧不慢地跟在最后。

所有人都被太阳晒成了“黑人”,身强力壮,688公里磨砺的成果显而易见。

4月27日,旅行团到达大板桥,离目的地昆明不到20公里。

许多人兴奋异常,希望一鼓作气赶到城中。但黄师岳还是下令休息—他希望进城的是一群干净、整洁的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黄师岳是旅行团中年龄最大的,学校为了照顾他,特给他准备了一匹马和一辆自行车。但他视学生如骨肉,时常将马和自行车让给一些身体不适的学生骑用。

4月28日,距昆明10多里处,先期到达的联大同学前来迎接,学校还准备了茶点,由蒋梦麟夫人陶曾谷女士带着几位教授夫人和女同学殷勤款待。

午后,旅行团整队出发。接近城区时,街头已有举着横幅、呼着口号欢迎的男女同学。蒋梦麟和清华校长梅贻琦也等候多时。

大队人马抵达市区的圆通公园后,黄师岳一一点名,将花名册郑重交给蒋梦麟,并向他敬礼。

此行全程1663.6公里,号称3500里,除去途中休息、天气阻滞及以舟车代步外,实际步行40天,每天平均步行约65里,除了中途因病伤减员的,大部分按时到达。

当日,昆明举城倾动。外国报刊评论:“中国文化已经西移。”

闻一多的胡须已有近尺长,曾昭抡浑身爬满了虱子,所有学生犹如黑炭、疲惫不堪……5月4日,西南联大重新开课,直到1946年5月4日复员北上。

1946年11月,胡适在西南联合大学九周年校庆纪念会上,重提旅行团的这段历史:“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在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

迁移的故事,被写入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歌声高昂。

(摘自《報刊荟萃》)

猜你喜欢

蒋梦麟西迁旅行团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西迁丰碑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橡皮象旅行团
蒋梦麟人财两失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蒋梦麟软硬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