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发展和运用

2016-05-30季台祥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传授新知微课

季台祥

微课作为当下中国教育界的宠儿,可谓是风生水起. 国际上,微课源自萨尔曼·可汗( Salman Khan)为亲戚纳迪亚在线讲授的视频课程. 后来很多人都上门讨教,一时间,可汗忙不过来,索性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方便更多的人分享,也就是微课. 在国内,由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的定义与主要特点. 在胡老师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一、微课可“微”——课前知识的铺垫

众所周知,课前能主动去预习的学生较少,而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学生能主动提前进行预习,那么对新知的接受与理解将会容易很多. 微课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学习资源,应当“放低”身段,不应仅限于当下主流的新知传授,更放眼于课前铺垫,最终提高的是课堂的教学效率. 以此,笔者认为微课可以在新课的预习中发挥作用.

1. 联系新旧知识,扫清旧知障碍

子曰:“温故而知新”,这一千年不易的经验之谈,既揭示了新知与旧知的密切联系,又体现了新旧知识中迁移的巨大作用.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它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再看教材中,新教材的新课前大都没有准备复习与导入部分,如果不另外指导学生回顾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将会遇到更多困难. 由此可见,恰当复习旧知,就能有效降低新知的掌握难度,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迁移.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例1,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难点是理解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在课堂中,学生既要读题,理解数量关系再列式,又要回忆整数除法的算理,以便对照小数除法. 明显对学生来讲新课的难度与容量都太大. 这种情况下若课前有针对整数除法算理的复习微课,短短三五分钟,既能帮助学生回忆起清晰的算理,让更多学生真正听懂了课;又能有效減轻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压力,使更多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岂是微课作用? “微”课前,对学生的帮助显而易见.

2. 丰富课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的语言与工具. 为了让知识能严谨的传授,数学课堂总是显得规规矩矩,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数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加的枯燥乏味.

要想让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在课前,由微课讲解了与新知相关的课外知识,不但会降低学生对掌握新知的恐惧,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在引入新知时,学生必然会更加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从而使学习效果更胜一筹.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的“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爸爸与小红的对话“我比小红大30岁”,简单是简单,抽象却也非常抽象,学生很难一下子从这里转换到用字母a表示小红的年龄,然后爸爸的年龄用a + 30来表示. 对于这样未知的抽象知识,学生自然是恐惧的,而如果课前有微课生动介绍关于我国古人用“堆”来表示许多(未知数),古代埃及用“哈乌”来表示未知数,1559年法国数学家彪特开始用A、B、C表示不同的未知数等,不仅让新知识的出现更加生动自然,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微课应“微”——课程内容的传授

胡铁生老师曾说过微课教学设计有六大原则,其中首要两个就是时间性与内容性. 微课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这两大特征非常明显.

(一)微课“微”于时间

前文讲到,可汗把视频传到Youtube方便别人学习,由于技术限制,视频的时长不得超过10分钟,所以可汗的“微视频”都只有不到十分钟的长度. 虽然现在技术不再是问题,但不得不说这“微”的时长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我们知道学生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 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 10 分钟左右. 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有效时间,基本上在 10 分钟上下. 而微课的明显特征就是讲解时间较短. 同样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 10 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我们在各地培训教师设计微课的实践也发现,其实,微课的时间一般在 3-5 分钟为佳,超过 6 分钟,人们观看视频就感觉有些冗长. ”因此微课用时不但不应当超过 10 分钟,还要适当地更短,更精悍,以符合学生注意力的持续特点.

(二)微课“微”于内容

在认知心理学中,学生先后学习的知识之间会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这种干扰会导致遗忘. 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是“前摄抑制”; 而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是“后摄抑制”. 在微课教学中,如果课内包含的知识量过大,就容易产生“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 所以在微课短短的时间内,应当只讲解课程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是重点,或者是难点,抑或是特异之处. 因此微课教学的内容应当“微”而有致,是有针对性的,是精悍的.

(三)微课“微”于课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自从2012年11月21日,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后,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推行下,微课制作的升温速度很快,各地都在加紧把各种课程制作成微课. 但在有些情况下,微课的制作却比较盲目,缺少对微课适用性的关注. 在小学课程中,有一部分的课型并不能发挥微课的特点,也就是说这部分内容其实没有必要用微课的形式呈现,所以使用价值低,盲目开发制作只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所以对于微课的选题应当慎重. 比如涉及空间与抽象的例题和易错题的教学等就较适合用微课形式传授,而一般本身已易于理解掌握的知识,就大可不必耗时费力了.

微课时间短、内容少,围绕某个目标进行精确讲解,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也使课程中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有效减少,不但提高了知识传授效率,更规避了部分遗忘的概率. 此外,课程中的一系列知识用微课的形式传授时,若分成不同的部分制作成微课,这样相对于将多个知识一起讲授的常规课堂来说,学生学习中产生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概率也会增加. 所以,微課应微.

三、微课不“微”——知识的巩固延伸

微课的作用不止于新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巩固新知识以及提升自己的途径. 当学生在新授课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掌握好,甚至无法理解新知识时,在常规教学中实际上很难高效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一则学生通常不能清晰地表达问题所在,二则每个学生的问题不尽相同,教师难有足够的时间各个解决. 尤其在单元复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更是时间紧、内容多、知识网络复杂等难题. 这时微课的优势尽显,学生可以在课后找寻相应的微课进行补缺补漏,也扫除了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从而实现课标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要求”.

另外在小学数学中,常常可以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延伸学习,尤其是在学习空间图形等抽象事物时,常规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应用,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此时微课的优势便能展现出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相关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5部分“通分”中的“最小公倍数”时,有继续深入学习的学生就可以从微课中获得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最小公倍数的不同求法. 从而实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资源,作为教育部大力推行的新型教学手段,具有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 而在小学数学中,尤其是高年级数学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很费解的,如何让学生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现在,利用微课在课堂外呈现出的种种优势,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弥补常规课堂的不足. 同时我们也看到微课的发展缺乏指导性,大量的同质微课不断被制作,而微课的创新却停滞不前. 从而导致数量已近泛滥,质量却没有保障;同质作品扎堆,创新路在何方?究其原因是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希望相关部门能抓紧研究,尽快予以规范指导. 当然,努力探索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也是新形势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电化教育研究,2011,10期.

猜你喜欢

传授新知微课
新知
生活新知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传授技艺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明星传授“颜控女”选车宝典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