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流行音乐歌词中的文学抒情及创作启示

2016-05-30邓思杭

艺术评鉴 2016年12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

邓思杭

摘要:在中国流行音乐歌词的创作过程中,往往以作者主观感情的表达为创作中心。按照西方的文学传统分类法,其中大部分歌词应属于抒情类文学。探究文学抒情与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上升到文学抒情的理论层面对流行音乐歌词进行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可为歌词的创作及情感表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这对于音乐文学的创作者而言是一次理论探索与总结。

关键词:文学抒情 歌词创作 流行音乐

一、抒情文体与流行音乐歌词

在西方的文学传统中,文学一般分为叙事、抒情、戏剧三大基本文类(genre),按照这种分类,许多诗歌、歌词等文体都可归纳在抒情文类中。抒情文体和叙事文体不同,其内容并非是对某个外在事物的直接叙述,而是侧重于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无论是诗歌还是歌词都会有此特点。黑格尔在《美学》对抒情诗的内容解释为“主体(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观照和感受的心灵”,“它所处理的……是某一个反躬自省的主体的一些零星观感、情绪和见解”①。在他看来,抒情文体(抒情诗)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和叙事、戏剧都不同,主要是作者的自我表现和情感抒发——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借助了某一具体实体物象罢了。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就可以窥见许多这样的例子,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作者把自身的感情融入到了这首《卜算子》的创作中,让所有叙事和形象都服从于作品的抒情。诗中描述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景象,用“月亮”、“梧桐”、“鸿雁”、“沙洲”等细节物象建构起一个真实的场景,读者可以从这些文字里感受得到作者情绪上的寂寞和孤独,也看到了他内心隐藏着的抱负。尤其是最后两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更是作者心境的真实表达。所以,可以看出文学叙事和文学抒情的区别也可以解释为“叙事以‘故事为描写的中心,而抒情则以‘心境为描写中心。在抒情中可能会有‘故事,但故事是为表达某种‘心境而服务的”②。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到, “整个古代抒情诗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抒情诗人与音乐家结合乃至融合为一体”③。许多学者认为抒情文体通常具有音乐性,而音乐文学的许多作品(如歌词等)正好符合这个特点。许多流行音乐的歌词由于篇幅段落等方面的限制(西方的抒情诗一般都会很短),其叙事性相对较弱;从另一方面来讲,流行音乐多以情感表达为主要的创作中心,故大部分作品的歌词具有较强的的抒情性。如高晓松的作品《同桌的你》(节选):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

虽然这首歌词是作者对青春校园情境的描述,但依然表达了他对青春与时光的许多感慨,抒情表现非常明显。还有一些流行音乐的歌词,其叙事部分仅仅只是一笔带过,这类作品的抒情表达通常更为直接。如王健的歌词作品《绿叶对根的情意》(节选):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你也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首歌词描写了绿叶和根两个艺术形象,表达了一个离乡游子对故土的眷恋。在这类歌词的创作中作者明显弱化了叙事成分,而把创作中心着重放在对情感的直接表达上,使得作品意蕴更为深厚,感人至深。

二、抒情表达的主体:词作者

艾布拉姆斯说:“浪漫主义时期大多数主要的诗篇,同几乎所有的主要批评一样,都是以诗人为圆心而画出的圆”④;黑格尔也阐释说:“抒情诗的中心点和特有的内容就是具体的诗创作主题,亦即诗人……把自我表现的主体的心情展示出来,在听众中引起情感共鸣”⑤。可见,抒情文学作品的表达主题往往与作者自身状态有着密切关系,而在流行音乐歌词的创作过程中,词作者就会担任起抒情的主体角色,也决定了作品的创作思想及情感。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彩”,歌词创作必定会带有抒情主体(词作者)的个人特征,尤其是流行音乐的抒情表现更为明显。如李健的作品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通常他的歌词带有流行民谣风格,创作中会使用诗意化的语言去重现和建构相应的真实场景、物象及个人意识,并赋予其安静、深切的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别具意蕴。

如李健的歌词作品《车站》(节选):

不觉中下起雨来/在黄昏的站台/她终于上了列车/却一直望向窗外/当列车徐徐开动掠过蓝色站牌/我看见她难过的脸如此苍白/伴随雨点敲击车窗她的泪流下来/我赶紧转过头去让我视线离开/不知是甜蜜的伤感还是无奈/

歌词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车站的真实场景,下雨、车窗、蓝色站牌、列车,恋人在这里分离告别,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但歌词的情感表现也非常明显,尤其是在最后一段:“当列车飞奔下一站的爱恨离别/我仿佛看见车窗外换了季节/在这一瞬间忘了要去向哪里的深夜/……/就像这列车也不能随意停歇/匆匆错过的又何止是窗外的世界/”。作者以为和心上人还会有再见的时候,却没想到这次告别却成为了永别,时过境迁,他的沉思随着“列车”慢慢消逝在远方未知的“深夜”。在这首歌词里,所有的“物”都着了作者的情感色彩,显得尤为真切感人。纵观整首作品,作者把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带入了创作中,将两个不同时空的叙事情景放在了一起,借着“列车”和“离别”的情景,使得听众感受到了他的伤感、思念和回忆。在后面的歌词中抒情表现得更为明显、强烈,最后以一句“再见”结束全曲,一下就把对过去的不舍和叹息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听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再如李健的《当有天老去》(节选):

这匆忙的一生/化成几个瞬间/总在某个夜晚悄悄来到我身边/在浩瀚的人海/你曾飘向何处/……/在熟悉的路上/依然涌动着人海/没有两朵浪花相遇后不分开/当有天老去/我会想起你/在宁静的夏日夜晚那一缕芬芳/

这首歌词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去直接抒发情感,以作者的“心境”为描写中心。与他的《车站》《贝加尔湖畔》等作品相比,这首作品虽没有更多的画面感营造,但因其诗意化的文字、细腻的情感描写,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较高的歌词创作水准。这首歌词减少了具体物象的使用,抒情表达更为直接,从中同样可以看到李健强烈的个人创作色彩,忧伤、追忆、淡然的情感贯穿在整首歌词里。

三、对歌词创作者的启示

研究流行音乐歌词的抒情表达对歌词创作也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作为抒情主体的词作者,在作品的抒情表现中应该学会控制个人情感,选用叙事或其他物象时候尽量做到景为情用、真挚自然,方能创作好的词作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⑦。可见,如何处理作品在抒情表现中“情”与“景”的关系,是决定其品质的关键,对作品思想表达而言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流行歌曲的抒情表达也离不开受众。在审美过程中,艺术鉴赏是受众凭借作品产生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不同受众会对歌词作品产生不同感受。所以,词作者需要了解受众心理、权衡适宜的方式进行创作、准确传达其思想和情感,这样才可能得到一首好的歌词作品。有的创作者会迎合某些受众需求,使用浅显直白的语言表现作品,或是因为词作者的表达方式、文学素养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此类作品(尤其是许多制作粗糙的网络歌曲)形式和内容很容易被模式化、雷同化,作品亦会显得言之无物、情感泛滥、语言缺乏深度,使得听众形成审美疲劳。这就是因为过度的抒情、创作方式不当所导致的。

如在部分以蒙古族、藏族为文化主题而创作的流行歌曲,其歌词的抒情表达仍然受到民歌的影响,情感基本离不开“草原”、“天空”、“酥油茶”、“格桑花”、“马头琴”、“牛羊”、“骏马”等物象,也离不开“我爱你”、“想念你”、“在一起”、“我愿意”之类直白、浅显的抒情方式。纵然这种表达也是词作者的一种创作方法,听众亦可感受到作品的思想感情,但过于浅显的抒情表达方式和对歌词意象泛滥的使用,对作品的思想产生了不利影响,长此以往会导致听众的审美疲劳。

所以,歌词虽不应强制界定统一的创作标准、应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的受众进行创作,但还是需要遵守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不应过度追求低俗、媚俗、毫无思想、没有底线的创作方式,在抒情时也不应过度滥情,应张弛有度、恰到好处——这些都是对流行音乐中词作者的创作启示。

注释: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 99-100页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 148页。

③[德]尼采:《悲剧的诞生》,赵登荣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④[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9、70页。

⑤[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08页。

⑥王国维:《人间词话》,徐调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6页。

⑦王国维:《人间词话》,徐调孚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5页。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国维.人间词话 [M].徐调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5][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 [M].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德]尼采.悲剧的诞生 [M].赵登荣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7][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孙洪斌.歌曲创作中歌词与曲调的关系探析[J].音乐探索,2012,(02).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
西方音乐通史写作中的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在音乐鉴赏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流行音乐观
从《搭错车》看流行音乐的传播功能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流行音乐专业教育的基石——流行音乐基本乐课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民族性在流行音乐中的保持与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