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高校开展舞蹈教育的必要性
2016-05-30周芬
周芬
摘要:为了丰富校园生活,艺术教育在校园中愈加广泛的展开,舞蹈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中,舞蹈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项辅助教育内容,其地位并不突出,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教育也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因而舞蹈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它在普通高校的开展具有较强的必要性。本文将对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开展的必要性予以分析,并对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开展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校 舞蹈教育 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下,高校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舞蹈教学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舞蹈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推动艺术教育以及审美教育在普通高校的推进,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对学生进行舞蹈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开展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思维与身体的协调发展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舞蹈艺术中包含各种不同的动作,长期练习这些动作有助于学生思维与身体的协调发展。各种训练动作以及不同动作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在长期的锻炼过程中,可以改善学生的形体美,如果学生有不良的体态也可以得到较为及时的纠正。另外,舞蹈动作也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以及思维能力,在舞蹈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都将得到极大的发挥,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总的来说,舞蹈艺术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艺术,高校学生学习舞蹈艺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舞蹈艺术与戏剧、美术、音乐等有着较多的共性,即对个人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极强。高校舞蹈教育更具专业性,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艺术培养。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展开,其目的不仅在于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通过该阶段内的舞蹈训练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专业性的舞蹈艺术者,从而实现对我国舞蹈艺术的传承。
(三)促进学生内在品质的完善与发展
舞蹈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内在品质的完善与发展。首先,舞蹈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高校开展的舞蹈教育通常是团体性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为了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学生需要遵守课堂纪律与其他人进行协同配合,从这一角度来说,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交际能力。其次,舞蹈动作的锻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舞蹈艺术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挫折,并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这就是说舞蹈教育能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起到良好的促进和引导性作用,可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发展健康。舞蹈艺术是一种兼具综合性与复杂性的艺术,要想获得成就,学生需要加强学习与练习,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将得到极大的完善与提升。总的来说,舞蹈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也是对学生内在品质的一种锻炼,只有拥有坚强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因此高校舞蹈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开展的途径
(一)加强对舞蹈的正确认识
对舞蹈的错误认识阻碍着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的顺利展开,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舞蹈艺术的形式就是歌伴舞,舞蹈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而舞蹈艺术主要是为了衬托音乐艺术,有些人甚至将广播体操也纳入到了舞蹈的范畴,实际上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为了提升舞蹈教育的质量,必须要对这些错误思想加以纠正,从而营造出较为和谐的教学氛围。舞蹈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学科,它是通过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具有较高难度的形体动作,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兼具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教师与学生都要参与学习,从而明确什么是舞蹈,为舞蹈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当明确舞蹈的作用,了解舞蹈对自身能力、素质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够认同舞蹈教学,愿意学习舞蹈。
(二)提高舞蹈教师的能力素质
教师是推动舞蹈教学展开的关键因素,高校应当意识到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并聘请具有高素质的舞蹈教师,使其参与到舞蹈教学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素质的影响,因此提高舞蹈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是高校开展舞蹈教学的关键。一方面,高校应当增加教师数量,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继而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与进修的机会,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以往并不受重视,因此课程教学并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很多教学仅停留在理论上,教学内容的枯燥使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舞蹈,更无法领会到舞蹈艺术的精髓,最终影响舞蹈教学的效果。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化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还应当组织教师参与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通过教师共同分享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舞蹈活动或者舞蹈比赛,从而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比赛中教师也可以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的完善教学工作。另外,高校还应当对教师的工作评价进行调整,定期对舞蹈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进行考核,将舞蹈教学质量与常规课程教学质量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评定与考核。
(三)促进舞蹈教学内容的丰富
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当前很多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课程并不完全相符,教学内容多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际舞蹈动作的练习,导致现有的舞蹈课堂内容与结构与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不符合,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舞蹈教育是否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学生的天赋和兴趣。当前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学生所喜欢的舞蹈类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研究认为,现代舞、芭蕾舞等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舞蹈类型。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些并不是高校舞蹈教学中的重点和主要的内容,舞蹈教学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仅仅是为了达到标准学分而参与这类课程,这种情况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舞蹈的主动性。高校舞蹈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舞蹈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差异以及能动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学生的特长。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与问询,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结果确定课题教学内容。
(四)充分发挥相关社团的作用
舞蹈教学应当渗透到高校学生的生活当中,营造良好的舞蹈氛围,提升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发挥舞蹈的作用,促进德育教育、审美教育等教育活动的展开。社团在普通高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高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舞蹈社团,安排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并可以定期排练舞蹈节目或者举办舞蹈类比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舞蹈。与课堂教学相比,社团活动具有更强的自主性,活动的安排与节目的练习均由学生自主组织完成,教师几乎不参与到实质的活动中。题材的选择、情节的构思、舞蹈的编排等工作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化发展。另外,舞蹈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也能够渗透德育教育,舞蹈艺术是具有深刻的内涵与情感的,学生在欣赏与学习舞蹈时能够切实感受到其中蕴藏的内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内在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如《爱我中华》等舞蹈作品将爱国主义内涵融入其中,学生在进行舞蹈练习时,则会深刻领悟到其内在情感。
(五)优化舞蹈教育的课程设置
舞蹈教学要兼顾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与学生外在形象的提升,普通高校所设置的舞蹈课程,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舞蹈家,而是以舞蹈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形体训练是舞蹈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因此这一课程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予以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形体训练,为后期舞蹈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挺拔性以及协调性,改善学生的体态与形象。舞蹈教育还应当同时设置欣赏课,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审美素质。优秀的舞蹈作品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与情感内涵,然而虽然学生可以在网络或电视等媒体上观看舞蹈节目,但是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在未经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对舞蹈的艺术性与内涵进行准确的判断与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介绍舞蹈作品的产生背景,并帮助他们对舞蹈的内涵进行解读,告知其解读的技巧,提升其艺术审美能力。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与深入发展,舞蹈教学在普通高校日常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出来,然而由于各高校教学目标、舞蹈教育师资力量的不同,舞蹈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探究显示,舞蹈教学在普通高校的展开有着极大的必要性,因此对舞蹈教学的探究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应当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舞蹈教学的高质量展开。
参考文献:
[1]郝璞.论普通高校开展舞蹈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08).
[2]孟慧.在普通高校开展舞蹈教育的措施探析[J].大舞台,2012,(01).
[3]刘艳.普通高校开展舞蹈教育的意义和措施初探[J].大众文艺,2011,(18).
[4]张乐.对普通高校开展舞蹈教育的尝试[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1,(05).
[5]刘永丰,徐宁.在普通高校大力开展舞蹈教育的初步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1,(19).
[6]张蕾.在普通高校中如何开展公共舞蹈教育[J].教育界,2011,(27).
[7]刘晔.加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实效性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2,(04).
[8]胡程程.关于普通高校开设民族民间舞选修课的探索[J].北方音乐,2013,(04).
[9]刘雅琴,孙红星.试谈对普通高校开展舞蹈教学的认识[J].大众文艺,2012,(03).
[10]林荣珍.如何提升地方性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效率[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