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剪辑自己的生活写记叙文
2016-05-30沈泾渭姜有荣
沈泾渭 姜有荣
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即便是一部长篇小说,也不可能涵盖生活的全部。为此,一篇几百字的记叙文要想写出自己10 多年来的经历及其感受、感悟,就必须学会剪辑。那么,如何来剪辑呢?
一、事要“紧”
生活是一条河,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律缓缓地向前流淌。如果我们将之原封不动地搬进作文,“18岁的天空”就写成18段,那就成了记流水账,既无“看头”,更无“兴味”。为此,必须剪除与题旨若即若离、于形象无甚关碍的旁逸斜出之枝,留存紧扣题旨深邃内涵、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主体事件之干,使叙事的线索更明晰,故事的发展更紧凑,矛盾的冲突更集中,桥段的设计更精彩。只有这样,才能风生水起,尺水兴澜,勃发起“事”趣,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产生急切的阅读冲动。
二、情要“炽”
季羡林说:“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能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如果勉强说愁,则感情是虚伪的、空洞的,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能感动别人呢?千万不要勉强写东西,不要无病呻吟。”为此,我们要挤干那些业已淡忘、淡漠、随风飘远的情丝、情调,饱蘸那些至今想来仍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情怀、一想起来就让自己感慨唏嘘的情结。只有这样,才能拨动读者心底那根最柔软的琴弦,让读者的眼泪跟着你一起在飞,“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
三、理要“切”
记叙文中的“理”不是通过“说教”来“表示”,而是通过“写人记事”来“昭示”。它以自然生发为上,暗扣无痕为上。为此,要揭掉那些为吸引眼球而粘贴在文章里的“高大上”的哲理标签,渗透进自己心底最真切的那份感悟,去洗尽铅华,回归生活,触摸生活,品味出生活的真滋味。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感悟接地气,食烟火,散发出青少年身上特有的青涩之味、牛犊之气,让读者发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会心一笑。其实,读者心底真正想读的并不是一个个小老头、小老太念的“老人经”,而是一个个活泼少年一闪一闪双眸中折射出来的发现“灵光”。
下面通过品读一篇习作,来解读写记叙文时剪辑自己的生活的三条基本原则。
在,我一直都在
陈思思
天灰沉沉的,厚厚的云层直逼地面。
白花充满了整个街道,12月13日,是南京,中国,永远的痛。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只觉心中压抑,偶尔迎面走来一个人,胸前别着白花,面色凝重,那白花白得刺眼,让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鸡鸣寺前,突然发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有一个孩子方阵,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每人手中擎着一支红蜡烛,那红蜡烛正流着泪——红宝石般的泪。
这时,一个大妈神秘兮兮地靠近我,怀里抱着个包,四处张望着,似乎在躲着什么。
“小姑娘,买根红蜡烛吧,才20块一根,多便宜,买一根悼念悼念这些人,顺便给自己祈祈福,多好!”大妈神采飞扬,笑容满面地对我说着。
那笑容,真刺眼。
我冷冷地笑了一下,拿出了20块钱,买了一根红蜡烛。看着那位身穿黑色风衣的大妈,我只觉得,她的背影好渺小……
天飘起了雪,越下越大,不一会儿我的肩上就落满了雪。
我点燃蜡烛,它流下了红色的泪。蜡烛,你也在为这位大妈感到悲哀吗?
我伫立在纪念碑前,默哀……
无意中,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老爷爷坐在台阶上,神情戚然。
我走上前,把蜡烛递给他:“给你取取暖吧!”老乞丐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他的胸前也别着一朵小白花。
老爷爷看了我一眼,默默地接过蜡烛。他越过孩子方阵,拂去碑前台阶上的雪,将蜡烛轻轻地放在台阶上,鞠了三躬。
我忽然觉得这位老爷爷的背影是那么高大。
“地下更黑,更冷。”老爷爷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背上他满是补丁的蛇皮口袋,晃晃悠悠地走了。
我一直注视着他的背影,直至变成一个小黑点。
当遇到那位大妈时,我不禁在心底大喊:“民族精神,你还在吗?”
但望着这位老爷爷的背影和远处的孩子方阵,我释然了。
入夜,雪渐渐变小,整个南京城都笼罩了一层白。
风呼呼地吼着,我好像听到有人在说:
“在,我一直都在!”
鲁迅说:“唯有民魂是最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本文剪辑的最大机智也正体现于此。作者没有将镜头对准政要,而将镜头对准了草根,以小见大。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民族雄浑的呐喊:“在,我一直都在!”
本文剪辑的功力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事很“紧”。作者抓拍了自发聚集起来的孩子方阵、卖蜡烛牟利的大妈、“己冷,更感亡灵冷”的老爷爷等三个镜头,做到了“三一律”: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12月13日,地点集中在一个场景——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国家公祭。
2.情很“炽”。三个镜头,各蘸浓情:孩子的“泪”中噙满“哀悼”与“缅怀”,大妈的“笑”中尽显“忘却”与“漠然”,老爷爷的“话”中饱含“铭记”与“追怀”。镜头二和镜头三在对比中直面现实,镜头三和镜头一在传承中照亮未来。
3.理很“切”。本文昭示的“理”是“哀逝者,警国人”。作者为什么要确立这一深邃主旨呢?因为作者从老爷爷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对“逝者”之“哀”;从孩子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哀之”是为了“鉴之”,更是为了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从大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警钟鸣响。
“剪”需要眼光,“辑”需要匠心。我们坚信:只要你慧眼独具,机杼自出,你剪辑出的生活将更加洗练,别样精彩。
(编辑 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