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坡村“追梦”记
2016-05-30张凯娜
张凯娜
杨振军是房山区河北镇黄土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经联社社长。近年来,他带领支部一班人把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合成一条心、形成一盘棋,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他用真情服务村民、以文化引领群众,把孝老敬亲融入了日常生活。在他的带领下,黄土坡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之路。杨振军曾获得房山区优秀共产党、房山区老龄工作先进个人、房山区优秀农村科技致富帶头人等荣誉称号。
干出来的致富梦
前些年,黄土坡村的经济支柱被概括为“白灰黑”,即灰窑、石材、煤矿,这些企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北京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这类企业先后关停,村里随之陷入了劳动力失业、村民创收乏术的困境。
杨振军早在上世纪末就办起了企业,生意红火。但每每看到村里仍然贫困的乡亲,他心里就不禁难过。2005年,杨振军一咬牙,关闭了自己的企业,回村挑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我会让大家每天增收1块钱,都有好日子过!”
从回村的那天起,他就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为了这个梦想,10多年来杨振军一直马不停蹄地奔波。他带领村“两委”干部,一方面走进村民家中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另一方面走出家门寻找致富之路。
最终,种植养生药材金银花走进了杨振军的视野——金银花耐寒、耐旱、耐贫瘠,适合“采空区”种植,市场收购价格也合理,杨振军和“两委”干部决定在村里尝试种植这种药材。
致富路子找到了,可一开始村民对此并不了解,热情不高。杨振军就带头种植,并发动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先行一步,通过党员、村民代表先行一步,再让他们入户宣传,鼓励和带动村民参与进来。一带十、十带百,村民们被杨振军那股执着的劲头感动了,更看到了金银花销售的市场前景,大伙儿陆续种起了金银花。为了帮村民种好金银花,杨振军还“外请内聘”,组织专家为村民讲授种植技术。
“金银花开来金银。”如今,村里的金银花种植规模已达500亩,育苗300万株,现在,还建起了中草药种植加工基地,仅这一个项目就解决了百余人的就业问题。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8年的5500元提高到了2015年的8200元,村民们还享受到了集体分红。
带出来的孝文化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在黄土坡村,不少年幼的孩子都会对《三字经》中这些“尽孝道”的句子随口背诵;村里的年轻人更是对“亲尝汤药”“百里负米”的孝亲故事耳熟能详,村里人敬老孝亲蔚然成风。这些都得益于村党支部组织的道德大讲堂。
开办道德大讲堂是杨振军的主意,这源于一次偶然事件。前几年,村里一位孤寡老人因为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在家中自杀。这件事让杨振军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真切地感到,这些老人太需要关爱了!
从那以后,杨振军心里就装下了全村的老年人。他挨家挨户地摸情况,给村里的老人按出生年月排名册,并组织村里的党员与老人结成互助对子。同时,他又启动了以学习“弟子规”为主要内容的“孝文化教育”活动,组织村民学习。一时间,敬老爱老成了村里党员群众们心中的标尺。
如今,在黄土坡村,老人们不但能享受每年的定期体检,每天村里还有专人免费给残疾人和70岁以上的老人送餐。此外,杨振军还定下了一个规矩,每月给村里当月出生的老人们过集体生日。从此,这个小山村月月都会响起生日祝福的歌声。
2009年10月,杨振军启动了萦绕在他心头多年的建设养老院的梦想。联系施工方、筹备施工材料、督促施工进程,他一刻不闲,人手不够就帮着干。在他的感召下,村里的党员干部都自发地前来帮忙。
2014年7月,一个设有老年餐厅、老年文化健身活动室、老年卫生服务室等设施,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敬老院终于落成,成了村里老人的另一个“家”。
访出来的鱼水情
对杨振军这个土生土长的黄土坡村人来说,村里的家家户户他再熟悉不过,可他还是经常东家走、西家串。他知道,只有走进村民家里,才能了解他们的期盼,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闲暇之余,他就到田间地头或村民家里,和他们唠唠嗑儿、拉家常。
一次串门时,有村民向杨振军反映:“自来水供应时间太短了,水也都是浑的。”杨振军回来后就组织党员开会,商讨解决办法。不久,村里启动了改水工程,整合村里的两眼井,重新调整供水管线,很快就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黄土坡村也自此实现了自来水24小时供应。
多年的村党支部工作,让杨振军有了不少心得。他总结出了一套以“四多四少”为核心的“一线工作法”,即多到农户田头,少待家里单位;多办好事实事,少讲假话套话;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多学习思考,少浮躁松懈。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党员还组成了一支志愿服务队,用实际行动温暖群众的心窝,建立了“百姓在我心中,我在群众当中”的党群关系。
人心齐,泰山移。
在杨振军的带领下,黄土坡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市级民俗旅游村。在村党支部,“北京市郊区生态村”“北京市生态文明村”“首都绿化村庄”“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北京市山区发展先进村”等荣誉挂满了墙。村民们说:“这都是杨书记带着我们改变村里旧面貌的见证!” (责任编辑: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