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扬琴的源流及其音列变化的特点
2016-05-30江利
江利
摘要:扬琴于清朝康熙年间自西洋传入我国,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与革新,它已逐渐融入中国民族音乐之中。目前,音域较为宽广的扬琴种类,当属戴茹教授监制的502型扬琴。
关键词:洋琴 音列 型号 音域
一、扬琴的源流
扬琴的中文名叫“YangQin”,英文名叫“dulcimer”,它又被人称之为“洋琴”、“打琴”和“蝴蝶琴”。据说扬琴是在十四世纪由中东地区的波斯(现今的伊朗)、阿拉伯地区的古击弦乐器——德西玛(dulcimer)在欧洲地区流行而被广泛流传的。
对于扬琴传入我国的说法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扬琴起源于我国的古代乐器之一“筑”,主要是因为“筑”是用竹制琴键击弦而发音,这与我们的扬琴发音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仅仅凭借这一点就说扬琴的前身来源于“筑”未免显得有点站不住脚,因为初期的“筑”形体像“筝”且呈细长棒状行,它是以右手持竹尺发音,左手在演奏时按弦一端发音的一种乐器。下面我们可以就扬琴与筑在形体、材料、用弦、弦数、音阶特点及演奏方法上来进行对比。
首先从各自的形体来进行分析,筑呈细长棒状形,形体与筝相似,而扬琴形体却呈梯形。从材料上来看,筑字由“竹”字头书写,与竹子有着一定的联系,据音乐文献上的记载筑身就是由竹制而成,而扬琴除了琴键是由竹子制作,琴身和琴架却全部是由木材制作而成。
从用弦上来看,筑使用的是丝弦,而扬琴是用金属弦。弦数上两者的差别就大了,筑上安装的弦数远不及扬琴上的六分之一。
两者在音阶特点上,筑使用的是我们民族乐器常用的五声音阶,而扬琴使用的却是西方常用的七声音阶。
从演奏方法上来看,筑是以右手持竹尺敲击琴弦来发音,左手主要负责按压琴弦的一端,两手的分工与演奏手法是完全不同的,反观扬琴则是双手持琴键击弦发音,两手同时演奏而成,两手演奏的发声方法是统一和相同的。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筑和扬琴有着极大的差别。
扬琴早期有着“洋琴”的俗称,“扬”字又和“洋”字有着相似的读音,因此这和扬琴自外洋传入我国有关联。那它究竟会是从哪个朝代传入我国的呢?
根据历史的记载,我国与西方很早就开始了文化交流,音乐的交流那就更是源远流长了,从现有的资料上来看,中西方音乐艺术交流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的唐代。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丝绸之路”促使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但是汉朝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仅是商人和士兵,内外部的纷争不断也使“丝绸之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状态。直至进入繁荣的唐代(公元7世纪),“丝绸之路”再度引起当朝官员的重视,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也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文化交流和音乐艺术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于是唐宋时期的中原音乐中出现了许多外来乐器及音调,如大秦景教赞美诗,但是史料上却没有对扬琴抑或是洋琴的详细记载。
陆路上既然没有相关记载,那我们就从古代中西方交流通道的另一条通道,也就是水路上来查找。公元13世纪的元代开始以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为基点的海陆,直至明代时期工业的兴起和海洋交通的发达,中外交往、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根据史料记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明朝万历九年从海外通道赴京城朝拜大明皇帝。利玛窦此次觐见向明朝皇帝进贡了精心准备的西洋稀罕物件,“献天主圣象、圣母像、天主经典,自鸣钟大小二具、铁弦琴、万国图。皇上欣念远来,另见便殿,垂帘以观。命内臣学西琴,问西来曲意。利子始译八章以进。”
虽然传教士利玛窦进贡的铁弦琴——洋琴在史书上有所记载,但是却没有此琴在形制及用法上的详尽阐述,铁弦琴会不会是西洋乐器中古钢琴、管风琴等键盘乐器的一种称呼呢?如果不是,那它是否就是我们所查找的洋琴——扬琴的一种称呼呢?我们不得而知。
到了清朝,清人徐珂编辑的《清稗类抄》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记载:“康熙时,有自海外输入之乐器,曰洋琴。半于琴,而略阔。锐其上下而宽其下,两端有铜钉,以铜丝为弦,张于上。用锤击之,锤形如箸。其音似筝筑,其行似扇,我国亦能造之矣。”根据此段文字的描述,它虽然对扬琴的传入者和传入渠道没有详尽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乐器的名称、形体、材料、用弦、演奏方法上来推断扬琴是在此时传入我国的可信度是最大的。
二、扬琴的音列特点
根据上面的叙述,我们知道清朝有过扬琴的详细记载,那么清康熙年间我国已能制造扬琴这个说法就很有可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300年间,其乐器本身、琴弦、琴竹(敲击时使用的演奏工具)根据演奏的需要都进行了一番实质性的改良,但扬琴在外形和内部构造上的变化均不明显,变化发展的速度也比较缓慢,所以当时的扬琴只适合与传统的民间器乐合奏,有时也可用于戏曲、说唱伴奏。扬琴的音位排列因扬琴的结构和不同的琴码排列而各异。下面我们就各个时期扬琴的音列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按高低次序排列的音高叫做音列。音名只有七个,而音列中的音却大大超过这个数量,如何把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音区别开来呢?方法就是分组,不同的分组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早年从西亚传入我国的扬琴是“蝴蝶形”——扬琴的两边呈波浪式形状(见图1)。它也被大家称之为双七型和双八型——扬琴有两排条码,每排条码有七个或八个音柱,左码为五度音程关系,总共有两个半八度的自然七声音阶,实发21个音。它的面板是平的且形式较古老,琴体短而宽,多适用于广东一带。
康熙年间广东文人李洋为了省工、省事、省钱,将蝴蝶琴两边的波浪式曲线去掉,直接改为“直线梯形”扬琴(见图2)。
看似无意的改良让直线梯形扬琴的音色变得清脆、宏亮,它直线的箱体也比波浪形扬琴产生的共鸣大、穿透力强。它的面板稍成拱形,琴体长而窄,外表也很简单、大方,多适用于四川一带。笔者第一次见的实物是在一次声乐演唱会上,当时成都市曲艺团的付兵老师为四川扬琴的说唱伴奏。
20世纪60年代研究而成,70年代初杨竞明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又共同改制成“401快速转调扬琴”,简称401扬琴(见图3)。它的结构更加简化,能让演奏者迅速转调,且将原来只有两组音域的小扬琴扩大为四个八度,给演奏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让演奏者得以演奏各种曲调的乐曲,这次大的革新让全国各地的扬琴爱好者掀起一股使用热潮。
401型扬琴的琴身是木质材料制作,呈梯形结构,音域为四个八度,面板中间由四排码组成,右边三排码上的琴弦由金属缠弦——铜弦组成,且为扬琴的中、低音;左边那排码上安装的是钢丝琴弦,为扬琴的高音。它的面板两侧安置滚轴板,在滚轴板上的每组琴弦下面支有金属滚轴,通过金属滚轴在滚轴板上的往返移动,可使扬琴准确定音,方便琴弦迅速地升高或降低半音。
20世纪80年代初,桂习礼教授和北京民族乐器厂根据“401型扬琴”共同研制成“501型扬琴”(见图4)。它在401型扬琴的基础上扩大琴体,减少变音槽,在琴体左侧的面板上增加了一排高音码,把原先三个半音的码条往下延增至六个半音,且琴码的两边都能发音,音域扩大至五个八度,这样就解决了高音区的变化半音演奏,也更好地解决了转调的问题。
501型扬琴的产生随即也带来了直接转调法的缺点:高音区改变传统手法,出现了双手交叉演奏的状态;滑拨技巧的发挥也不顺畅,给演奏者的演奏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再者,401型扬琴的音色欠理想。因此,演奏者和乐器厂师傅不得不再次对扬琴进行改革。有一种说法是,黄荣福在一次演出中不慎摔断了一个琴码,为了救急而采用了比平时矮一点的琴码凑合使用,意外的是琴码矮一点的音色反而比原来琴码发出的音色要结实、饱满。于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402型扬琴(见图5)。
它是在401型扬琴基础上产生的新产品,解决了501型扬琴的缺点,其最大的特点是降低了原先设定的琴码高度,发音灵敏度有所增强,音色清脆明亮、结实而饱满,余音较长,各个音区的音响效果平衡,低音铜弦改用精致的银弦,样式变得美观大方。402型扬琴跟401扬琴差别不大,它只是在401型扬琴面板的右边三竖琴码上各增长一到两个琴码的长度,琴体面板的右下角也增加了一个移动琴码。402型扬琴的音域是四个八度,比401型扬琴多了四个音。它的革新使扬琴的音域得以扩大,音色得以丰富,所以很多艺术院校、专业艺术团体和扬琴爱好者都爱使用它。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移植曲、现代曲出现在公众面前,原本够演奏者使用的402型扬琴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了。比如,移植乐曲《流浪者之歌》,其中第二段出现的倍高音7、倍高音降6在402型扬琴上都没法演奏,我们只能将原来的音高降低八度或是整串音降低八度演奏。2007年,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扬琴教授戴茹,根据演奏的需要和音色的提升发明并监制了新型502型扬琴(见图6 ),她扩宽了扬琴的音域,由四个八度增至五个八度,扬琴的倍低音、倍高音分别增宽了三到五个音位。《流浪者之歌》在这种502型扬琴上演奏不再受到局限,再者它的音色也变得更加集中、高低音区音色对比明显,每个音区内的音色均衡,制作精美大方,且配有独家定制的琴凳,因此受到很多专业人士的喜爱。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戴茹教授监制的502型扬琴设计的音列特点是:
1.排位最恰当(左码为五度关系,左上角、右下角为半音关系);
2.它的音域范围E—C4极为宽广,达到了五个多八度,到目前为止,是扬琴音域中最为宽广的;
3.此琴半音音列完整,演奏中可直接转调,它的演奏手法也趋于常规化;
4.音色恢宏、圆润、弦震更统一、高中低音区均衡;
5.码条横向为五度及八度,纵向为二度;
6.适应独奏、重奏、伴奏的需要。
总之,从各个时期扬琴家和制作师傅们对扬琴的改革和创新,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扬琴表现力和音列合理布局的追求是扬琴改革和创新的第一动力,只有当音域范围能让人们便利地使用时,方可以追求更高的艺术表现力,追求音乐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代梓又.四川扬琴史稿[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代茹.论扬琴演奏法与音色[J].音乐探索,2007,(S1). [3][美]埃格尔.爱因斯坦的小提琴——一位指挥家看音乐、物理和社会变革[M].王祖哲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