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2016-05-30潘宁
潘宁
同学们,在阅读中是不是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请分析“xx”这个词语好在哪里?“xx”词语能不能去掉?其实这些题目就是让我们赏析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那么如何来解答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北伐,念念不忘收復北方的大好河山。有一天,他的身体已十分虚弱了,躺在床上动也不能动,眼神失去了光彩,嘴里不停地喘着粗气。但是,当他看到乡亲们和他的儿子来到眼前时,忽然振作起来,瞪大了眼睛,吃力地抬起头,要儿子把纸和笔拿来。当他的儿子把纸和笔捧到他跟前时,他用力支撑着,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写完之后,他慢慢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
这段话描写了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的神态动作,“瞪大了眼睛,吃力地抬起头,要儿子把纸和笔拿来”一句中“瞪”好在哪里?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这个“瞪”字是在写什么?陆游临终前为什么要“瞪”大眼睛?从这个“瞪”字我们又能看出什么?仔细阅读后很容易就发现,“瞪”是在写陆游临终前努力睁开眼睛的样子,因为陆游念念不忘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多么希望在临终前能看到祖国统一啊,但是他知道这不可能了,所以他“瞪”大眼睛,一个“瞪”字把陆游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总结,我们发现解答这样的题目可以分成两步走:
第一步
“xx”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指出这个词语在描写什么,写出了什么。)
第二步
表现了……(分析这个词语表现了人物或者事物的某种情感、特点、精神。)
因此这道题目可以这样解答:“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陆游临终前努力睁开眼睛的样子。表现了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加把劲!”那个下士对抬着水泥块的士兵们喊道。但是,那下士自己的双手连石块都不碰一下。因为石块很重,士兵们一直没能把它放到位置上。
这时,华盛顿已经跑到跟前,用他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士兵们转过身,拥抱华盛顿,表示感谢。
“你为什么光喊加把劲而让自己的手放在衣袋里呢?”华盛顿问那下士。“你问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哦,这倒是真的!”华盛顿说着,解开大衣纽扣,向这位鼻孔朝天、背绞双手的下士露出他的军服,“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再抬重东西时,你就叫上我!”
从文中“鼻孔朝天、背绞双手”这两个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显然这道题目也是让我们分析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我们仍然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解答,不同的是在第二步“表现了……”中,不仅可以从词语描写的对象本身分析,有时也需要从作者、文章中其他人物的角度分析。例如对这段话中“鼻孔朝天、背绞双手”的体会,我们就需要从华盛顿的角度看,因为文章是以华盛顿的角度来看这个下士的。因此这道题目我们可以这样解答:“鼻孔朝天、背绞双手”这两个词语生动地写出了这个下士在士兵面前不可一世的神态,表现了华盛顿对这个下士的不满。
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聋了。他指挥着交响乐队在演奏,自己却没有听到什么。听众向他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他也不知道,直到同伴向他示意的时候,他才猛然间醒悟,向听众致谢。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生理上存在如此严重缺陷,几乎听不到任何声响的人,却陆续写下了那么多美妙的乐章。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听众的耳朵。
“几乎听不到任何声响的人”中“几乎”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这个题目与上面的类型有所不同,但是仔细阅读后我们发现,这同样也是让我们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怎么解答呢?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0亿人用手机,是吸烟人数的3倍。中国13亿多人口,移动电话用户已经突破7亿,也就是说,平均两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拥有手机。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数字产品,很多人几乎24小时手机不离身。
“也就是说,平均两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拥有手机。”这句话中的“至少”能去掉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