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瓶阳光
2016-05-30王清铭
王清铭
这是一个明媚的早晨,树叶上的露珠眨着眼珠,正探头打量这个新鲜的世界。
屋前的空地上,小女儿站立着,像一棵小树。她黑色的眼瞳眨巴着,伸出手,不时往空中轻轻一拈。阳光镀亮了她仰起的双颊,仿佛有两朵小红云飘到她脸上了。
“孩子,你在做什么?”我走过去。
她向我一摆手,说:“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
“捉阳光?”我十分好奇,“阳光捉得住吗?”
“能!”她手指不远的地方,那里放一个小玻璃瓶,在阳光下闪射柔和的光芒。
“我捉了半瓶子阳光了!”说话时,女儿的眼神很亮。
我走近一看,早晨的阳光刚好照亮半个瓶子,这就是女儿所捉的半瓶子阳光了。
我走到她身边,问:“你怎么知道你抓住了阳光?”
“知道。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
我往远处望,前边的一条小河真的泛起明亮的阳光。
“抓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女儿边说边把手上的阳光轻轻放进小瓶子里。
我伸出手,手心果然有一点暖意。难道我也抓住阳光了?我童心大发,兴奋地叫嚷起来:“我也捉住阳光啦!”
女儿慌忙止住我,说:“小声点!你这一吵,会把阳光吓跑的。”
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太阳。看见我从书堆中仰头,她就冲我摆手,说:“爸爸快看,阳光走到我们屋里来了。”
她的手一颤动,镜子里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满屋子游动了。有几缕顽皮的光线跳上我的书桌,倏地钻进我敞开的心里来了,于是我的心也暖了,感觉体内也有一条河流在流动,波光潋滟的。
太阳渐渐落山,阳光越来越暗淡了。女儿守着那个瓶子,看见我走过来,她幽幽地说:“阳光又流走了。”我看到她手上的阳光只有浅浅的一层了。
“爸爸,阳光灭了。”她突然向我喊了一句。
阳光灭了?我纠正说:“不是灭了,是太阳落山,阳光暗了。”
“不!阳光是灭了。”女儿很倔强,“阳光是灯。”
天暗了,我拉亮了屋内的灯,突然想起女儿所说的“阳光是灯”的话,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坐在电脑前,我写下了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彩虹》里的一句诗: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选自2008年4月9日《语文报》,略有改动)
借助生活中的小事或是细节抒发感慨、表达思考是散文一种常见的写法。这种写法被称为以小见大。就像这篇文章,女儿“捉阳光”这件小事本不引人注意,在有些大人眼里甚至有些可笑,但是这件事经过作者的加工和提炼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作者被女儿的天真可爱打动,欣喜于女儿对事物敏锐的感觉,欣喜于女儿诗意的描述,欣喜于自己能和女儿一样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与诗意。作者把这件事情写下来,对我们也是一种提醒: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抛开所有烦恼,回归童真,便能拥有生活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