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园合一”新型城镇化模式下农民增收研究综述
2016-05-30汪诗尧陈燃
汪诗尧 陈燃
摘要:企业与政府合作共建园区是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镇园合一作为区域经济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起到了一定作用。理论界对于区域经济与农民收入问题开展的研究广泛而丰富。文章分别从镇园合一、农民收入、新型城镇化等方面介绍了该领域的现有成果,并指出了不足之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模式;镇园合一;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农民收入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4-019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14.096
“镇园合一”是近几年城镇化发展中一种新的模式,“镇园合一”为推动城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而农民收入结构、收入增长等都受到了这种新模式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该领域内现有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试图明晰新型城镇化中镇园合一与农民增收的理论轮廓,以利于该研究领域工作的深入开展。
1 关于“镇园合一”的研究
1.1 “镇园合一”的概念
“镇园合一”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农村经济发展形态,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近几年各种产业园发展迅速,园区经济已经逐步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许多地区产业园区已经与当地政府融为一体,形成了镇园融合的新体制。目前学界对于园镇两者关系的探讨观点不一,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镇园合一”“园镇整合”“园镇互动”以及“园镇融合”。基于这些观点,学者对“镇园合一”的具体内涵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个:一是园镇融合是一种园与镇相互靠近的过程,把职能相同的部分融合或是糅合为一,而园和镇又保留着不能融合的各自独特的职能和特征;二是园镇融合是一种产业集聚的园区与较小行政区域的镇的和谐形态,两者的结合会呈现出相互协调、互促互进的局面。
1.2 “镇园合一”的模式
模式是指从大量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事务结果与运动形式,是对典型体制和体系的描述。在总结典型案例和查阅相关文献后,归纳梳理了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镇园合一发展模式:刘新华(2014)在分析江苏省南北合作发展模式演进特点的基础上,对江苏新兴产业科技园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描述:依托镇共建园镇一体新型产业园区的“共建模式”。邓韦根(2004)提出了园镇动力机制的内涵,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安排这四个方面论证了园镇“结合→互动→耦合→进一步互动”的“园镇耦合”模式。喻辉(2013)以北盛镇城镇化建设为例,总结出“园区设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的“园镇联动”发展模式。
1.3 “镇园合一”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理论界在讨论镇园合一等新型城镇化形式过程中,主要运用区域比较优势、主导产业选择、增长极、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理论。
1.3.1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赫克·谢尔俄林对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构造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从要素结构差异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近年来,社会经济网络、区域创新网络等理论使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延伸。目前,区域比较优势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镇园合一依托当地的特色产业,强调特色就是优势。
1.3.2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斯特在其著作《经济增长过程》中对主导产业进行了比较明确、系统的研究,率先提出了主导产业的概念。李新、王敏晰(2007)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评述》中对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作了探讨,认为政府应当优先扶持那些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1.3.3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将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看作力场,那么位于力场中的主导部门就是增长极。“园镇合一”中的产业园区是镇区内的工业综合体,而园区经济正是追求成为这种增长极。
1.3.4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遇到难出销、农民增收慢等问题,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自发地进行了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实践。在此背景下,夏英、牛若峰(2000)率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概括,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刘成玉(2003)提出了“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竞争力”的观点: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产业园区可以作为产业经营的基础环节来开展,能够促进特色产业的培育和优势区域的形成。
2 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增收
2.1 关于农民收入构成的研究
国家统计局对农民收入进行了具体划分: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张晓山在其2007年发表的著作中将农民收入来源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其中非农业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中第二、第三产业收入。朱姝帆(2009)综合了两种农民收入划分方法,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作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刘书琪、姜绘绘(2015)采取了同样的划分类别,并将土地的使用权被转移出去农民所获得的收益作为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目前关于农民收入构成的讨论没有太大的分歧,划分标准和统计口径也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并被广泛运用到涉及农民收入的研究
之中。
2.2 关于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和稳定增长是三农工作中的重要着力点。几年来,关于农民增收的讨论从未停止。李国祥(2007)从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农民从事第一产业收入的货币化进度、现金收入增长等多角度考察农业结构调整的收入效应,初步认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收入效应是存在的。韦向阳、郇红艳(2013)基于对1992~2010年农民收入统计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以安徽省的农民收入作为考察对象,对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农民机械化水平、农民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农民增收具有正效应。杜吟堂、党国英(2007)则从农业相关制度的角度出发,将产业化经营、农民组织创新和土地制度的变革列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影响因素。2010年,《农业经济》第3期杂志刊登的《北方地区农业产业一体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一文中进一步佐证了产业一体化对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的观点。而在张亦工、胡亦虎(2007)的研究中,两人从农业财政资金整合的视角出发,采用双对数模型考察了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模型参数显示农民自来水管道供给、农村公路设施供给等都对农民具有明显的增收效应。
2.3 关于“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增收
肖卫东、宋元梁(2005)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城镇化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相关性,认为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根本路径选择。新一届政府将新型城镇化作为破除这个难题的新路径。李克强(2012)提出要努力消除城镇内部的二元结构,对城镇化进行创新和升级。推进城镇的聚集和发展,聚集城镇的生产要素,使居民就地就业,是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的重要手段。李子联(2014)从制度分析的视角出发,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地制度、支农政策和户籍制度的调整为农民增收带来了机遇,并运用Hausman进行检验,其结果显示:支农力度的加大、农地制度的新调整能够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户籍制度的实施却与农民增收具有反向的变化关系。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第99期刊登的《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效应分析——以陕西武功县为例》一文中,具体分析了特色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效应,根据模型结果,当地传统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2.4 产业园区农民增收的措施
孙自铎、汪建国(2003)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约束农民增收的制度性障碍,将城市化作为推动社会结构变动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发展为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各地的报道和案例分析,近年来我国园区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类型大体分为“市场+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杜吟堂(2007)对这些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政府政策应更多地倾向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产业园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稳定地促进农民增收。王晓燕(2010)基于黔南州农民增收现状的分析,认为增收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促进农民规模经营;(3)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这为产业园区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韩俊、王翔(2015)在其所作的《苏州工业园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推进动迁农民市民化的经验》报告中分析了苏州园区管委会的经验:(1)成立专业合作组织;(2)为有能力创业的动迁农民提供政策支持;(3)鼓励培育动迁农民从事第三产业。
3 结语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认为,对园镇融合、新型城镇化、农民增收等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进展快,成果较多。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镇园合一的研究相对较少,涉及镇园合一中农民收入的讨论更是凤毛麟角。而在农民收入及增收这一块,学者们普遍将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作为独立的考察对象,而没有将当地实际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在技术路线的选取上,主要是采用定性研究,缺乏一定的客观性。而在农民增收问题上,学者们采取了定量分析,构造了计量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得出了客观的研究成果,但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实际工作者应该在园区建设、农民增收基本理论等领域进行更科学、系统的探讨,为园镇发展中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提供可借鉴的智力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新华.探索园镇一体合作共建新模式——以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为例[J].规划师,2014,(4).
[2] 邓伟根,陈文和,苗李娜.园镇融合刍议[J].南方经济,2003,(12).
[3] 李新,王敏晰.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7,(7).
[4] 夏英,牛若峰.中国乡镇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和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0,(6).
[5] 刘成玉.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4).
[6] 张晓山.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7] 朱姝帆.湖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1).
[8] 刘书琪,姜绘绘.临沂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6).
[9] 韦向阳,郇红艳.“十二五”期间农民增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2).
(责任编辑:周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