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晋中区方言对晋剧唱腔旋律的影响
2016-05-30武艳红
摘 要:我国的戏剧种类繁多,不同地区的戏剧,其唱腔也不尽相同。影响戏剧唱腔的因素有许多,而各地的方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晋剧作为山西的一大特色剧种,其唱腔深受晋中区方言的影响。本文从晋中区方言的特色和晋剧的由来入手,系统地分析了晋中区方言对晋剧唱腔旋律的影响,以期为广大研究晋剧的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晋中区方言;晋剧;唱腔旋律;影响
山西有著名的“四大梆子”,分别是晋剧、雁剧、蒲剧和上党梆子,其中晋剧早年兴盛于山西中部,所以又叫“中路梆子”,目前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的形成是以蒲剧为基础的,因此最初具有蒲剧的特点,但是随着晋剧的发展,其唱腔开始受地区方言的影响,沾上了晋中地区的乡土气息,并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不仅如此,独特的晋中方言还使得晋剧的唱腔更加流畅、婉转,让晋剧真正区别于蒲剧,有自己的风格。
一、晋中区方言的特色
(一)晋中区方言的分布情况
晋中区方言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晋中区方言,二是晋西区方言。其中,使用晋中区方言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太原和阳泉两市,而晋西区方言的使用人口则主要分布于吕梁的离石区和濕县这两个片区。
晋剧盛行的地区,主要以太原和晋中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是府十县、汾八县和东四处。由此可以看出,晋剧盛行的地区都是晋中区方言的聚集区。
(二)晋中区方言的特点
地方戏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受地方语言的影响,地方语言的字调对地方戏剧的唱腔有着很大的约束力。因此,晋中区的地方语言的字调对晋剧的唱腔旋律的起着关键的作用。晋中区语言字调的特点如下:
一是字音声调的一声和二声不分,比如师、实不分,封和逢不分。二是在以前的晋中方言中有入声,入声属于古代汉语的语调,在很长一段时间,晋中方言保留了这一语调,但是1930年以后,入声便消失在晋中方言中了,但是有些年长的人仍会使用入声。
因此,入声对晋剧唱腔的影响很小。三是晋中的方言在连读时会改变调子。比如“洗手”这两个字在普通话中都是三声,在晋中方言中,单独读的调子都是四声,但是连起来读第一个字就会变成一声,第二个字仍保持原来的声调。
二、晋剧的由来
晋剧由蒲剧发展而来,但是其形成的方式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晋剧直接由蒲剧演变而来,蒲剧传入北边,到达晋中,在此形成晋剧后,继续北上,再形成雁剧。
蒲剧在一路向北的时候,由于受晋中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审美习惯等的影响,其旋律变得婉转动听,饱满圆润,最终演变成晋剧。晋剧刚形成时,其剧中角色的扮演使用的是蒲州人,表演的剧目也都是蒲剧的剧目。
二是认为晋剧的发展是由蒲剧间接发展而来的,蒲剧直接向北传入晋北地区,形成雁剧,再由雁剧向南传入晋中地区,最终形成晋剧。
三、晋中区方言对晋剧唱腔旋律的影响
(一)晋中区方言的字调使晋剧的旋律更加流畅、圆润
平调是晋中区方言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使得晋中方言的字调曲线是矩形的形状,也就使得晋剧的旋律曲线比较稳定,而晋剧的唱腔则以字调为基准,小幅度、迅速地波动着,这种波动使得晋剧的唱腔流畅、婉转动听。这和晋中区地方语言的曲线图形比较平直有密切的关系。由此看来,方言字调对唱腔的旋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独特的唱腔中又无时无刻不展现着字调的特点。
(二)晋中方言字调与晋剧唱腔旋律的符合率较低
晋剧原本是借鉴蒲剧而发展来的,因此难免将蒲剧与之比较。蒲剧中,方言字调与蒲剧的唱腔十分符合,其符合率比晋剧高出许多。而与蒲剧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晋剧仍保留着某些蒲州地区方言的字调。因此,晋剧中的很多唱腔与蒲州的字调相符,却与晋中地区的低调不相符。
据调查,在晋剧中,方言字调与唱腔旋律的符合率仅达60.9%,而蒲剧相对于其方言的符合率是80%。这种差别也是有原因的,蒲剧的形成年代久远,是山西历史悠久的一大剧种,而晋剧的诞生比蒲剧迟,并且晋剧是在蒲剧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初,晋剧的角色是由蒲州人担任,甚至直接用蒲白作为晋剧的角色。随着晋剧的发展,晋剧需要满足广大晋中地区观众的口味,因此演变成大量地使用晋中地区的语言。尽管如此,晋剧中仍保留着一些蒲剧的唱腔,这些唱腔都是以蒲州方言为基准的,而不是以晋中方言为基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晋剧的蒲州唱腔的使用在慢慢减少,而使用晋中方言字调的唱腔正慢慢增加。这样一来,晋中方言字调与晋剧唱腔旋律的符合率将会逐渐变高。
四、结语
地区方言对地区戏剧的唱腔旋律的影响是异常强大的,不管是哪种地方戏剧,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其方言的影响,使其唱腔旋律呈现出方言字调的特色。晋剧的唱腔受晋中方言的影响而变得圆润生动、婉转动听,但是晋剧的唱腔仍然受到蒲剧的影响,使得晋剧的唱腔带着蒲州方言的特色。不过,这种影响随着晋剧的发展而在逐渐减小,最终晋剧会发展成一种真正具有地方语言特色的剧种。
参考文献:
[1] 贺树刚.晋中方言本字考28例[J].汉字文化,2016(1).
[2] 李重霜.晋剧音乐元素的运用与思考[J].音乐创作,2016(3).
[3] 樊凤龙.晋中方言与晋剧韵白及唱腔旋律的关系[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2):118-123.
[4] 白左琴. 晋剧坤旦唱腔发展浅析 [J].戏剧之家,2014(7):68.
[5] 张燕丽.试论晋中区方言对晋剧唱腔旋律的影响[J].中国音乐,2012(2):189-192.
[6] 宋立功.晋剧小生唱腔旋法特征[J].戏曲研究,2012(3).
[7] 闫飞瑜.浅谈晋剧的唱腔技巧[J].大舞台,2010(7):85.
作者简介:
武艳红(1985-),女,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口梆子艺术剧院,研究方向:戏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