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矩阵管理方法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2016-05-30马静婷
马静婷
摘 要:矩阵管理模式在管理中应用广泛。通过阐述矩阵管理的优势及劣势,分析矩阵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并提出矩阵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矩阵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154-01
一、矩阵管理结构概述
矩阵是加州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系的F·茨维基教授提出的一种通过建立系统结构来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后来被推广为激励创新的一种管理方法[1]。它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的一种,由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小组形式发展而来,通过来自不同部门的员工组成了矩阵管理结构,同时,结构中的人员具有不同技能、不同知识和不同背景,为了某个特定的任务(项目)而共同工作。
一般来说,矩阵式管理结构由纵向和横向结构组成,通过交互式的沟通来完成相应的任务[2]。所以,纵向的矩阵式管理结构以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为主导,横向结构以项目划分的领导系统为主导,两种结构相互统一和作用,共同完成管理任务。
二、矩阵管理结构的优势和劣势
(一)矩阵管理的优点
矩阵管理结构能够有效克服,直线职能管理结构中所存在的部门之间沟通脱节的问题。通过所需完成任务人员的组织和管理,有效提升和扩展了任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和沟通内容,促进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
(1)具有强烈的任务导向,能够根据任务结构的不同开拓区域方向。(2)清晰的业务线条。 制订项目计划、监控执行情况、 简明的考核方法。(3)组织内部资源的有效共享。在相同的任务之间采用了统一的完成策略和方式,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的浪费,相对与其他管理模式,提高了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3]。(4)机动灵活。团队的组织解散随项目的开始与结束进行,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配人才,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5)增强了同一企业中不同部门员工的沟通。
(二)矩阵管理的缺点
任务负责人责任大于权力是矩阵管理结构中的劣势,这是因为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是由不同部门的人员参加的,这使得任务成员的工作具有临时性和可变性。
(1)各个任务层之间的资源共享存在压力。(2)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重要任务层要求较高,当环境变化时要求任务层对变化能做出及时反应,并且在任务层变化的基础上要求具有技术技能。(3)这种以需求方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任务负责人的权利。
三、矩阵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一)矩阵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分类
在高校学生矩阵管理组织结构中,根据任务学生管理人与职能学生管理人对任务的责权划分的不同,将其分为轻度矩阵、平衡矩阵、重度矩阵3种类别。表1对3种类型的矩阵模式进行分析。
重度矩阵模式是学生管理中的最佳管理模式,通过信息的共享和流通,组织有效的班级管理学生,明确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使班级中更加民主。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实现矩阵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要建立集中的学生信息及协同工作机制、不同班级之间共享及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推进任务进程。同时,还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机制。
1.班级成员及管理者思想文化的双向转变
如何进行矩阵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课题。关于班级的权利、民主、向心力和凝聚力,不能简单地通过改变结构来实现柔性组织[4]。
在应用矩阵管理前,对学生管理者进行充分的教育与培训是必要的。培训中让学生管理者明确矩阵管理的概念、内涵,并通过建立个人考核与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进行激励考核。
2.班级成员及管理者文化及信息的开放性
矩阵管理的双向和交叉性亟须班级成员及管理者的文化保持开放性, 而各个班级之间的学生矩阵管理要做得完美,其班级及学生管理者内部沟通量就会增加。采用矩阵管理的班级和学院,班级内部会议或学生管理者相关会议会特别多[5],会影响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时间。所以,保持班级成员和班级管理者的信息文化的开发性有助于形成学生之间的自我沟通形式,从而减少正式组织的会议,节约时间和资源。
结语
矩阵式管理模式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学生工作,并解决学生发展与学生工作之间的矛盾。在采用矩阵式管理模式时必须改造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打破现有的原则和思路, 将常规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改善高校学生工作运行机制,激发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提高学生管理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参考文献:
[1] 吴红艳.矩阵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价值工程,2009,(2):95-96.
[2]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 (第七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袁俊.矩阵管理的优势与挑战[J].企业标准化,2007,(1):35-37.
[4] 石沁禾.基于柔性管理理念的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51-53.
[5] 叶聚丰,沈勤.矩阵式结构理论及其在高校体制建设中的应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