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图书馆和谐环境发展建设
2016-05-30宁洪梅
宁洪梅
【摘要】本文在分析弱势群体构成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意义重大,最后提出图书馆要采取何种措施为弱势群体服务。
【关键词】和谐环境 图书馆 发展建设
1、高校图书馆具有着自己独特的环境优势
高校图书馆特有的优势包括教育管理环境优势、阅读指导环境优势和外部环境优势。
1.1 教育管理环境优势
高校图书馆教育管理形势与课堂教学相比,有其主动性、灵活性和选择性的环境优势。它以内隐的、间接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逐渐感受和领悟到这种来自环境的教育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认同它,进而按照环境的要求约束自己,改变自己,最终形成社会和学校所期望的良好品质。高校图书馆的教育管理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不难想象出学生在图书馆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条理分明的规章制度,图书馆员热情到位的服务,丰富多彩的自愿参加的各种文化活动都给予他们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及由它透射出的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从而不断提高其自身的道德水平。
1.2 阅读指导环境优势
阅读指导就是对读书方向和读书方法问题的科学指导,是导向与导学的综合,在二者之间导向问题更重要。作为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图书馆,在读书方向问题上,图书馆员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导向,为读者创造出一种能激发大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振兴中华而拼搏的高尚情感的人文环境和精神氛围。一般说来,大部分学生对社科文献情有独钟,文学、艺术、哲学、名人传记等广泛涉猎,然而,也有不少学生整天沉迷于一些娱乐性强、缠绵悱恻、情节曲折的通俗作品上,其阅读目的仅仅满足于消遣或猎奇的心理。对此各高校图书馆及热点顺题展开各种形式的阅读指导,如举办读书报告会,开展书评活动、组织专题讲座、编写专题书目等一系列活动,启发学生阅读有一定质量的书籍,从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出具有一定道德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氛围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影响力,而创造一个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图书馆,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图书馆是治学、研究的场所,其幽雅整洁的学习环境,深厚浓郁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及美的熏陶。图书馆以它所特有的——安宁、静谧、神圣、亲和的人文环境,为大学生创造零一个强烈的读书气氛,从而使其产生读书欲望,并通过展览、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所具有的人文内涵,烘托出图书馆的人文氛围,使到馆读者感受到心灵的振撼和美的享受,浮躁的心情趋于平静,空虚的灵魂变得充实,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人的道德修养。
2、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图书馆环境可谓得天独厚,其不仅具备内部和外部的优越环境,同时还具备广泛接触学生的条件,它不仅努力使大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不断地利用自身优势,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通才,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养成的这些基本品质,应该都离不开图书馆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高校中,图书馆是学校的“窗口”,是文明秩序的典范,是全校师生出入最多的场所,其不仅具有储存精神产品、传递文化知识信息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培养大学生高深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除了教师,大部分是青年学生,他们正处在道德品质的形成时期,思想可塑性很大,其在道德品德方面的形成,是靠多渠道的教育和全方位的环境熏陶形成的。从德育意义上的范畴而言,其道德上的“自律”,并非是来自于自身的修养,而是贯穿于学习始终的引导。高校图书馆主要是通过文献对学生的思想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通过有引导的阅读,然后潜心思索,最后得出结论,通过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达到自我教育的过程。高校图书馆的道德教育实施分有形和无形两种,通过有形的规范化要求给予学生的行为指导,通过无形的良好学习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环境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大学生良好形象的塑造,都起着有形和无形的制导作用。
3、关注弱势群体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3.1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程度
最具公益性的图书馆是一方净土,以社会最具精神感染力和道德感召力的心灵圣地,成为弱势群体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和所有人一样享有社会所赋予的同等权利,通过图书馆这一社会教育中心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对弱势群体实施精神援助、消除知识鸿沟是图书馆应尽的义务。
3.2图书馆的信息指导性
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力的核心,拥有全面、完备的信息资源、先进的服务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措施。信息对社会可起到一定的整合调控作用,尤其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作用更是与日俱增,渴望发展、渴望改变自身现状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图书馆的信息指导和协作。因此,图书馆应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服务弱势群体,既传播知识,又传递信息。
3.3图书的神圣使命与基本职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力,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因此,图书馆经费的安排、服务工作的展开、管内的设计及开放时间,都应以对所有人开放的理念为最基本的原则。弱势群体历来都应该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扶住弱势群体是图书馆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这一神圣理论应体现在图书馆的全部工作中,时刻注意为弱智群体的每个人送去温暖与关爱。
4、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措施
国际图联倡导图书馆应为一个地区的所有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利用正常服务的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对弱势群体的照顾要充分考虑到各国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4.1图书馆应坚持免费服务原则。
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其存在及全部活动的宗旨就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所有的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因此应坚持免费服务和平等服务,让所有人能够不受经济这一主要障碍的束缚,自如的利用图书馆知识资源,以更新和充实个人人力资本。同时,图书馆还应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其他障碍,应为弱势群体提供管内阅读、免费上网的场所。
4.2图书馆服务朝弱势群体倾斜。
对所有社会成员无区别的提供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原则。但在图书馆运作实践中,由于现在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决策者或研究人员都有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为其服务,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也可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信息渠道,缺乏专业能力而具备经济条件的人,还可能通过商业化服务,获取信息,因此,国际上,图书馆的服务一般都是向信息弱势人群倾倒。只有运作良好的公益性信息机构能够保障弱势群体人群的基本信息需要。
5、高校图书馆在环境上能创造一个良好道德教育氛围
环境的功能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的需要,满足人们生存与生活的需求,是给读者的第一感受。德育氛围就是用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协调发展,创造有利于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氛围。好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图书馆环境包括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 图书馆静态环境首先包括图书馆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风格、庭院美化等。整个环境清洁!幽雅,使读者踏进图书馆就感到心旷神怡,有强烈的求知要求。而丰富的馆藏文献则是静态环境的主体。馆藏文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发展文明的精华。浩如烟海的文献加以合理的组织,有序的排列,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另外,利用图书馆的空间,结合当前形势,合理地安排一些宣传栏、板报、读报橱窗、图片展览等;利用墙壁空间,安置一些格言、警句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周庄”,“科学虽没有国界,但学者都有自己的祖国——巴斯德”等,既美化环境,也使学生受到教育。 静态环境还包括技术设备。以计算机为主的新设备,在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影响下,在内容健康前提下,使图书馆德育内容增加,形势更加丰富生动活泼。动态环境主要是图书馆馆员的思想和行为构成。他们具有高校服务的措施、有序的工作方法,有渊博的知识,精通业务;有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友善的态度,馆员与学生和谐地交流。
【参考文献】
[1]冯书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弱势群体.人民论坛,2005(2)
[2]王子舟,肖雪。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图书馆新制度建设.图书馆建设,2005(2)
[3]黄小华.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若干探索.图书馆论坛,2004(6)
[4]耿翠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中的人文精神.图书馆,2004(5)
[5]宋立娟.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思考.图书馆建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