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合唱指挥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6-05-30李伟
摘要:情感是合唱指挥中的重要因素,艺术表现的目的很大程度就是情感表现,它的基本要求是情真意切,以情带声。本文分析了情感在合唱指挥学习中的必要性,阐述了在合唱指挥中增强情感表现的途径。
关键词:情感 合唱指挥教学 音乐 表现
情感是合唱指挥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不管是歌颂真善美或是鞭挞假丑恶,都离不开情感的投入与运用。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感染力的源泉决定于感情的独立性,清晰度与真挚的程度。”合唱艺术是文学与音乐相融合的产物,它不仅体现了词情、曲情,还体现了指挥和演唱者的情感,也正是这多方的情感结构和情感作用才使得这门群体艺术能给人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一定程度上说,一次好的合唱演唱过程就是一次情感表达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合唱指挥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常常会因为情感的把握不当而致使合唱不尽人意。因此,合唱指挥的情感表达需要认真研究,以下是根据笔者的思考和艺术实践作的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情感在合唱指挥中的必要性
合唱艺术的题材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被人们喜闻乐见,如果要讓这种艺术形式的情感升华到感人肺腑的境界,就要求指挥承担起调动合唱情感的使命。合唱指挥是整个合唱艺术的组织者和掌控人,是沟通受众与合唱作品之间的桥梁,他起着核心作用。白居易云:“感人者莫先乎情”。如何与合唱队员有效沟通情感,是合唱指挥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常言道,“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情感是合唱音乐进展过程中指挥与合唱队员的交流渠道,是能否展现合唱艺术魅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合唱指挥的情感越真挚、浓烈,创造力就越强,演唱者们投入的程度就越高。当指挥对合唱艺术和音乐情感产生足够热情时,他自然会与音乐作品融为一体,就会发现自己具有比一般人更好的指挥状态,这种激情又可以提升他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著名合唱指挥家杨鸿年教授正是因为情感上的全身心投入,他所指挥的合唱音乐热情奔放,音乐形象被塑造得惟妙惟肖,达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可见,指挥只有对情感加以充分运用,才能让合唱队唱出一些听众想唱又唱不出的意境,表达出听众想表达又表达不出的情感,让听众在欣赏音乐中引发情感共鸣,进而产生理想的艺术审美效果。因此,情感对合唱指挥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指挥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让合唱声音的情感与作品情感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二、增强合唱指挥中情感表现的途径
伟大的音乐家巴赫曾指出:“完美的表演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就是通过演唱或演奏使人的耳朵能领会到作品的真挚感情。”①显然,作为一名合格的合唱指挥,单凭借一些专业知识和指挥技术是不够的,如要正确塑造音乐形象赋予合唱以生命力,充分调动合唱者的合唱情感,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就需要在指挥过程中正确认识并利用情感因素和作用,积极运用情感因素和手段,让合唱教学和表演赋予合唱以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增加合唱指挥的情感表现途径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透彻理解合唱作品,准确把握情感基调
在合唱指挥学习中,作品理解与总谱阅读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总谱阅读是作品理解的前提,通过总谱阅读能提升合唱指挥对作品的理解水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总谱阅读能让指挥去熟悉作品的内容,这是理解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内容的基本前提;二是通过总谱阅读来让指挥准确掌握作品风格,这是指挥掌握音乐内涵,塑造音乐形象的一把钥匙。要正确把握音乐情感,就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个性等要有基本掌握。另外,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因此,要准确理解和分析音乐除了进行总谱阅读还需要注重对作品音响的聆听,包括音准、音色、旋律、和声、复调等方面。如果不在聆听方面下足功夫,那么对作品的理解就往往只能是事倍功半,对音响色彩、音乐形态、音乐结构、词曲意境、音乐处理、表现形式等把握就成了一句空话。合唱作品一般都是标题音乐,它们的情感有着清晰的定位和明晰的主线。我们在指挥演唱过程中,不同的合唱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拥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有时让人情绪激昂,有时令人心如止水,有时如急雨,有时如私语。一个优秀指挥的专业素质是他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这些变换的情感,能让自己快速表达作品需要的某种情感状态,能够根据音乐表达对各种情感状态转换自如,并且还能带动整个合唱团队的情感状态。因此,要做到驾驭作品的这些变化就需要以透彻理解合唱作品为前提。
另外,准确把握情感基调在音乐的情感表达中有重要作用,它是对音乐情感分量和色彩的整体把握。有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其中的“先有情”就道出了提前感受感情基调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性,指挥应当紧密围绕这“基调”来表现情感和音乐,让人充分感觉到鲜明的情感基调和个性。是否能恰到好处控制它,体现了一个指挥把握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如果表现的主题与作品不一样,就会存在情感基调的不协调。比如,表现真善美的主题时,情感的基调应该是热情洋溢的,反之,表达假丑恶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正颜厉色的。例如,合唱《松花江上》作曲家撷取了东北妇女哭坟的音调元素,这种悲伤的情感基调表达了东北人民在沦陷为殖民地后的悲痛心情,也激励了无数英雄儿女前仆后继地去抗日杀敌。可见,合唱作品中蕴含着鲜明的情感基调,这些为合唱指挥情感的表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需要我们准确地去把握。
(二)加强情感修养,保持充沛的情感
合唱指挥要激发和带动合唱队的情感,首先应该使自己加强情感修养和充沛的情感以使合唱团队以情带声地演唱。“以情带声”在实际运用中是需要“因歌而异”,需要对不同作品的“情”做不同方面的认识和把握,这是对曲中的意境、表现、风格等诸多方面需要加以综合思考。合唱指挥必须要用自己反复斟酌的真情实感去激发合唱队员的情感,真正达到爱其所爱,恨其所恨的情感共振,达到台上台下情感共鸣的效果。指挥要对合唱艺术的情感度要拿捏得当,既不能矫揉造作去过度煽情,也不能面若冰霜显得冷漠无情。只有丰富且炽灼的情感,才能将合唱艺术和听众的心理情感连接在一起。倘若指挥不具备这种情感,就无法激起合唱队员的情感,进而也不能唤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和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合唱指挥不加强情感修养,没有爱憎分明的性格,没有一吐为快的激情,是难以用指挥的肢体语言来让听众感受到美的。
可见,在合唱艺术中,指挥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和对音乐的精准把握才可能有良好的情感共鸣。成功的指挥不仅可以要使合唱队员愿意唱,还要使听众在音乐中体会到情感。如合唱《永远的小平》(文莉 曲)中,全曲分为三大部分,即:开头概述,中间叙述,结尾则缅怀。指挥应把情感设定表现一代伟人邓小平人格魅力为出发点,要以一个普通人的立场去赞美邓小平这个“中国人民儿子”的亲民风范,每个指挥都要饱含炽热的情怀才能表达出伟人的深切缅怀之情。指挥是合唱艺术的核心和灵魂,它对情感的控制,对音乐的把握,对演唱的带动决定了音乐的风格的形成。中外的合唱指挥大师,他们的指挥之所以动人心弦,也正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炽热的情感并凝聚在了指挥艺术当中。因此,情感修养就是指挥的艺术生命,需要自始至终保持充沛的情感状态。
(三)把握情感传递的技巧,掌握关键环节预备拍
合唱是通过旋律起伏和声部交错、节奏的张弛、和声的转换、音色的变化等实现形象塑造的。调动和决定合唱情感的主要手段还是无声语言,诸如手势、眼语、表情等,通过这些均能使合唱队员感知到指挥要传递的某种情感。指挥的动作舒缓、柔和,一般表达愉悦、从容的情感;动作短促、跳跃一般表达欢快、热情的情感;动作紧凑和有力一般表达激动和坚决的情感,动作做无规律的变化一般表现焦虑不安的情感。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扰,学生在指挥中难以把指挥技术与情感统一运用,往往是顾了指揮动作又忽略了情感体现,或是顾及了情感体现又顾不上动作的规范。那么,到底怎样解决这一学习中的技术难题呢?带着情感去吸气是合唱获得演唱情感的重要前提。因为这种吸气能对强调演唱的情感意识、发挥情感想象有着重要作用。如果从吸气环节就饱含深情,那么后来的喉咙打开、共鸣腔体调节、音色变换等都会获得良好的情感激发。吸气的情感变化,必然影响到歌唱相关技能的调节,进而带动着歌唱音色的变化,从而使得声音的情感色彩和音乐表现得到丰富。因此,指挥需要重视情感传递的技巧,充分利用演唱者吸气环节的情感表达,以引发演唱者的表现欲望和情感表现。
另外,指挥还要利用预备拍来引导合唱指挥过程中的情感预示和把握,以帮助学生在指挥过程中理解好指挥图式和情感的正确关系。因为预备拍是技术上情感表达的最好时机,合唱队员容易通过它预示和接受情感传递。因此,运用预备拍来控制力度与速度要让指挥技术和情感表现融为一体。就一首完整的合唱作品而言,我们要对不同情感的音乐做出不同的预备拍来加以体现,让合唱的声音效果与指挥意图相吻合。例如,我们在指挥忧伤痛苦的音乐时,预备拍要挥拍深情有力、气息下沉,从而让合唱队员感受到悲伤的情感进而唱出悲伤的音乐;表现恐惧和紧张的音乐时,预备拍动作要发力集中,指挥线条呈直线;表现抒情婉转的音乐时,我们则需要用慢速而绵长的预备拍来控制合唱中的声音轻柔;表现刚劲有力时,我们的预备拍则需要足够的爆发力,尤其是对音乐中短时值休止,指挥尤其是需要“屏气”的技术来表达等。因此,我们在指挥中要充分运用预备拍在情感表达中的关键作用,让正确运用预备拍对情感的控制和提示发挥其应用功能。
总之,无技不压人,无情不动人。合唱指挥需要技术但它不是单纯的技术表现,而是一种将技术和情感相统一的艺术,是需要指挥、歌者、听众三方情感交流的艺术,这种情感需要与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文化、创作风格等相联系。可见,能否将合唱指挥学习与情感利用协调统一,对合唱指挥学习极为重要,任何合唱指挥都需要充沛的情感,只有情感积极参与下的合唱艺术才能使合唱队员以情带声地演唱出动人心弦的音乐。
注释:
①[美]摩根斯坦:《作曲家论音乐》,茅于润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陆小玲.音乐的情感表达与理解[J].中国音乐学,2002,(04).
[2]杨健.音乐表演的情感维度[J].音乐艺术,2005,(03).
[3]韩瀚.杨鸿年合唱教学的教育理念与实践[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3).
[4]李伟.关于高师合唱教材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