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资本的关系解读
2016-05-30张忠哲
张忠哲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在人们观念上的要求和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美好愿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由于其所处阶段不同,具有新的社会基础,劳资矛盾、资本形式和资本积累较以往具备了新特征。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资本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的关键要素之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本;关系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以24字高度概括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既定目标的不懈追求、又包含了引领社会风尚的价值导向;既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延续、又结合社会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思想引导。这24字层次鲜明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方面,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为新时代提高共识、凝聚思想指明了方向。
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站在国家高度,以祖国发展为本,以国家富强为目标,至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站在社会角度,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意识、保障人民权利、维护人民利益,在顺应人民呼声与需求的同时,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站在公民立场,回归至人的主体发展问题上,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人人都应当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用诚信、友善的品质协调人际关系,为国家、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和谐的氛围。
国家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民众的价值取向,正是对当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领域问题和矛盾的间接批判和正面引导。它的提出以我国社会发展现实为背景,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市场经济体制日益背离和谐社会的发展轨迹,社会正呈现不和谐的矛盾集合体,这一系列问题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约束。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相比,既有共性特征,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备新的社会经济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劳动力成为商品。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这样一种框架制约下,尽管劳动力在形式上还是商品,但是已经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商品,这种人对物存在的依附关系正随着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确立而日益削弱。
(二)劳资矛盾发生新变化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证明了双方劳资矛盾的对抗性与不可调和性,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不再是以往针锋相对的关系,雇佣双方逐渐演变成既矛盾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新型关系。
(三)资本形式多样性,资本积累的结果产生新变化
例如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等,这些资本正在以不同形式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积累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两级分化,造成社会阶层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使得财富的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资本的新特征表明,资本在社会主义具有存在的空间。资本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不仅活跃于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资本的运作。社会财富的积累主要依靠资本积聚,通过资本增殖,整个社会财富的基数增大,这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的物质需求,更为实现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求增殖的本质属性没有变化。无论资本以何种形式出现,其增殖本性注定了资本会带有诸多消极影响。以此同时,资本越界和资本权力的滥用更放大了资本的负面效应,使得市场秩序发生紊乱,进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因此,合理的规避资本的负效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举。
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资本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需要资本作为驱动力
资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的有力驱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凝聚共识,无论是国家实力的提升、民生问题的缓解,还是社会保障的完善、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资本为其奠定的物质基础,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够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谈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公平正义、百姓的安居乐业。
(二)资本生存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
资本的生存依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坚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和公民才能够在利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开展各项工作。以“法治”为例,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法律保障,肃清市场上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这样,资本才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生存的更健康。
(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资本健康运行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本的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发展为主线,通过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缓解社会矛盾,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 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发挥资本正效应
资本的两面性表明,资本具有文明的一面,它一方面提高社会生产力,为社会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扩大区域间交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素养,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在资本存在的经济领域,通过规范市场规则来约束资本,使其在合理的流动空间内通过市场竞争、诚实劳动等手段配置生产要素,创造物质财富;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科学运用资本,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本正效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鉴于两者辩证关系的分析,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引领资本协调运行。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规避资本负效应
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论述,向世人诠释了资本的负面效应,如何将资本产生的负效应降至最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第一,经济领域适度运用资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下,国家、社会和公民的行为时刻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约束和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被限制在特定区域内,充分发挥资本在经济领域的能动性,并牢牢把握适度原则,运用资本调节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无序和冲突状况。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施行下,发展生产力的目标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资本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更好的发挥资本正效应,为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提供支持,使其在正确的领域得到合理的运用。当然,在经济领域发挥资本能动性的同时,应注意避免资本权力过大而引发的发展差异和不平衡,注意资本话语权的适度把握。如民众关注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要素分配结构的调整,资本所占比重日益增大,依靠劳动等手段获取的收益远不及资本获益来的快,普通民众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所得甚微,依靠资本得来的利润却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资本话语权的增大在很大程度成为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对资本保持清醒的边界意识,通过边界限制,进一步将资本转化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二,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避免资本权力的越界。倡导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限制资本向政治、文化和生态领域的渗透和扩张。资本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这就表明它在经济领域具有存在的必然性,但是在其进入其他领域后,原有领域的规则就会遭受来自资本的侵袭和破坏。如生态领域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正是资本谋求利益、破坏自然规律的最终结果。而将资本“反生态性”控制在合理区间内,需要依靠法律制度的约束和监督,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在民众精神上的鞭策和指引。要时刻牢记,社会财富的积累是走向和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实现全面和谐的充分条件,如果因贪图眼前物质利益,却忽略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的预见和把握,因追求资本无限增殖却忽略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持,由社会危机而引发的矛盾会随着资本负效应的扩大日益激化,那时,资本“反和谐性”的“反”会因人们的无知而被无限放大。
参考文献:
[1]樊晓燕.资本双重属性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
[2]徐水华.论资本逻辑与资本的反生态性[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06).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