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绘画投射技术解读自我意识的案例分析

2016-05-30纪伟解庆福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

纪伟 解庆福

【摘 要】绘画投射技术是以绘画为中介对来访者的情绪状态和人格特征进行分析和调适的心理治疗技术。将绘画投射技术应用到学生的课堂上,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分析,可以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积极性,增加自我认识的客观性,提高自我探索教育的有效性,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绘画测验;投射技术;自我意识

一、绘画投射技术的简介

(一)国内外绘画投射技术的应用研究

绘画投射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研究,它以绘画为中介对来访者进行治疗[1]。在20世纪40年代,通过绘画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人格特征,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绘画可以投射出人的心理状态,投射性绘画测验随之产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使用绘画投射测验进行的研究[2],绘画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投射技术。

国外对近十几年应用绘画作为心理治疗手段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绘画投射技术在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绘画作为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将人们的经验与感受,象征性或具体地展现在画纸上[3],表达出绘画者较为真实的内在,为心理治疗提供了较好的切入口。

国内近几年在绘画投射技术的运用上进行了许多尝试。例如,闫俊等人在一次集体绘画治疗中发现,患者的画与内心存在一致性,患者可以借助绘画和集体的方式释放感情和反省自我,治疗新颖且容易操作。 [4]陈侃对285名初高中生进行绘画测验,发现将“房-树-人”绘画测验应用于抑郁倾向的心理诊断,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5]潘润德采用“房-树-人”测验方法对6名中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发现使用绘画治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学生情绪冲突的缘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6]。由此可见,绘画投射技术对心理咨询与辅导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绘画投射技术的理论基础

绘画投射技术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投射心理咨询技术和绘画心理疗法。所谓的投射就是指个体根据其自身需要、情绪的主观倾向,将个人的心理特征转移到他人或其他事物身上的心理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所谓投射测验是指,给受测者一系列的模糊刺激,要求其对这些模糊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在受测者的反应和解释中会带出自己潜意识的欲望和意图,这种方式能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真正接近被测者内心深处的真实的想法。

投射测验需要一个载体,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模糊刺激。这个载体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说一个墨迹图片(罗夏克墨迹测验);也可以是一个自编的故事(主题统觉测验)。后来的研究者逐渐认识到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 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符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这样绘画心理学和投射技术的发生结合,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实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绘画投射技术。

到目前为止, 绘画测验因其对个体内隐的行为或潜意识历程的敏感, 以及能引起许多被测者广泛与多向的主观反应, 并使被测者觉察不到测验项目的特性, 再加上其简洁、不具威胁性及便于管理的特点, 成为经常被使用的心理咨询方法。

在给学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因为投射技术会更多的涉及到人身上的消极因素,因此应该注意将消极的解释转化为相对积极或者中性一些的解释:例如,自画像如果是背影,表明一种防御心理,或不敢面对真实自我,或不愿意面对现实。我们可以转化为“你平时可能觉得很多人不理解你,可能会觉得有很多事情没有倾诉的方式和对象”这样的语言,这就给人以力量和改变的信心。此外,在面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具体分析时,可以多作一些灵活的变通,尽量采用积极的语言表达,发掘画面中的积极因素,如远大理想、长远目标、潜能、优秀品质等。

二、绘画投射技术的应用案例

将绘画投射技术应用到了学生的课堂上,采取的方式是以团体辅导的方式布置绘画任务和指导绘画,以个别指导的方式解释绘画内容。正式开始测验之前,先对学生进行简要说明,然后给每一位学生发放2B 铅笔、水彩笔、A4 纸和橡皮各一份。在班级气氛相对平和时,给出指导语:“请你用铅笔在给你的这张白纸上,任意的画一幅描绘你自己或者你家庭的画,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更多的要求,只要你认真地进行描绘就可以;请不要采取写生或临摹的方式,最好也不要画成漫画的样子,也不要用尺子。在时间方面没有任何限制,也允许涂改。画完后,请你在画纸背面写上自己的班级、学号、性别和年龄。”此外,对学生还要进行一定的额外提示:“首先,这不是美术课,并不要求展现你的绘画基本功;其次不要

画成‘火柴人的形式;再次,把这次测验当成一次考试,相互之间不要看来看去和探讨。”

测验结束后,要求所有学生将自己的画纸对折,将画的内容折在里面。然后进行整体的解释、分析与评价。下面以几幅学生的作品为例,对解释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演示:

(1)整体分析:第一张图片属于在纸张中央画了一个巨大的人物头像,结构不完整,比例不适当,表明做画者可能存在自我膨胀、自制能力差、挫折容忍度低、容忍度低等特点。后者的整体结构则相对合理,去除装饰物,该人物的结构完整,比例适当,则表明他的自我认识相对客观,自控能力较强、性格比较平和等特点。两幅图都是正面人物像,而不是符号人或者简笔画,说明二者都没有过强的防御或者拒绝态度,都想真实的表露自我。虽然二者性格不同,但是人物都没有明显的倾斜,标明这两个学生个性稳定,都没有明显的心理失衡。

出现部分:相对来说,图2出现全身且有脚的自画像,表明自我意识清楚,自我整合良好的人;图1只出现脸部,或只出现肩膀,半身或大半身的人,自我意识比较模糊、自我整合过程还在进行当中。

(2)阴影:一般代表焦虑或忧郁;把某个部位涂黑,代表特别强调某个部位,在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个部位;对涂黑的部位有焦虑感。图1显示嘴部阴影较重,该学生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有较强的焦虑感;图2显示腿部有阴影,该学生对自己的运动能力有焦虑感。

(3)头部:头部占全身比例较大对自己的智慧、精神和智力评价较高。图一显示该学生对自己的智慧水平评价很高,这与其自我意识膨胀的特点相联系;图二,头部比例略大,但是并不明显。图一面部线条极重,表示非常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好面子。头发浓密,且每一个头发都很清晰,表明该生力求完美且烦恼较多,这是有因果联系的,因为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烦恼较多;图二,头发稀疏,表明该生不太注重细节,可能有体力不好的特点。

(4)五官:图1过分强调五官,表示经常会用攻击性、交往中的唯我独尊来弥补自己的匮乏和软弱。图2五官清晰、适当,表示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图2,眼睛较圆,表示关注外界,愿意沟通,图一眼睛细小,表示内向,关注自我,对环境和外在事物不屑一顾。

(5)肩膀:图一中方正而宽大的肩膀表示具有攻击性并愿意承担责任,愿意冒险;图二中没有明显的表现出肩膀,表示自卑或者无力承受压力感的特点、不愿意冒险。

综上所述,可以大致判断,图1的作者在气质上接近胆汁质,图2的作者属于粘液质。图1的作者在性格上属于力量型,较理性、喜欢控制、说话简洁、果断、勇敢这类型的人精力充沛,是能够很快的实现目标完成任务那一类型的人。是典型的工作狂,学习狂,所做的所有事情就是为了达成目标,是解决问题的人。在自我意识上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愿意承认错误,人际关系较差。图2的作者在性格属于活泼型的,外向、开朗、活泼、感性;属于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一类人。在自我意识上比较客观、清晰,人际关系较好,属于有口无心的一类人。

三、绘画投射技术解读学生自我意识的教学效果

(1)开启了学生有无意识自我认识向有意识自我认识发展的大门。学生的自我认识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发展着,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自我认识都是无意识的进行的,那么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开始有意识的,客观的自我认识。

(2)教会了学生一种自我认识的方法,同时也是识别他人的一种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投射物来认识自我,或者别人。比如当你经常职责别人是个小气鬼的时候,你自己可能就正是那个小气的人,当别人指责你说总在背后说他坏话的时候,他很可能就是那个经常说你坏话的人。

(3)画比直接的言语表述更有说服力。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也不会轻易将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或者自己意识不到、表达不清。绘画投射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这种被动的局面。使学生更愿意从内心看到他们对自己的一些负面认识,鼓励他们变得更积极起来。以画作为突破口,探寻绘画者潜在的心理困扰;又通过作画的过程,让绘画者宣泄了内心的负性情绪,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引导绘画者朝更为积极的方向改变。

(4)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能够形成了很好的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赵婉黎,刘云艳.绘画疗法心理治疗的艺术途径[J].社会心理科学,2006,2:63-66.

[2]陈薪屹. 房树人绘画投射技术基本理论及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5):11- 13.

[3]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946-5947.

[4]闫俊,崔玉华.一次集体绘画治疗尝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 :4160-4161.

[5]陈侃,徐光兴.抑郁倾向的绘画诊断研究[J].心理科学,2008,3:722-724.

[6]潘润德.绘画治疗在情绪障碍中学生的临床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7:749- 750.

作者简介:

纪伟(1982~),男,吉林松原人,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从《乌合之众》看群体中个体自我意识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