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抢花炮的现状与反思
2016-05-30郑文强
郑文强
摘 要:抢花炮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流行于壮、侗、苗等民族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活动。通过地方志相关资料及对抢花炮典型地区——广西三江富禄乡的实地调查,运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探究抢花炮现状,以当前文体娱乐为视角,从民俗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入手,解读该项传统体育活动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关系,对抢花炮运动的现状进行反思建议。
关键词:抢花炮 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项目 广西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c)-0141-03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抢花炮”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节庆和商业往来的代表性产物。然而,现如今其传统的运作模式和民俗功能逐渐淡化,商业气息也越来越浓,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高效益的经济上,传统的内涵和意义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比较明显的就是“80、90”后这一群体,在这一群体中外出务工和求学人数较多,抢花炮更不再是他们的娱乐方式,亲身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以上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商业化的结果,还是快餐时代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策略的产物,更有甚者是我们民族“文化浮躁”心态愈演愈烈的必然?抢花炮作为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其现状也与民族经济的融合、人群特点、政府管控、旅游市场的开发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透过这些因素去探究抢花炮的现状,在开发利用时寻求利益的平衡点和契合点;对当前少数民族大众,体验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对解决环境、年龄传承的断层、现代娱乐的冲击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抢花炮的现状
1.1 从娱乐神到娱乐人祭祀程序明显简化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最初多为一种祭祀活动或娱神仪式,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人类对自然依赖性较强,存在敬畏之心,内心世界把抢花炮视为一种娱神的游戏,祈祷神灵降福自己。从加强团结意识来看,它的功能为“维护社会的秩序”,使民族与村寨凝聚,是集体的认同,而非单纯的迷信,寄托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从另一个层面讲,现代人与古人相比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压力与古人相比明显增多。所以,在抢花炮活动中为缓解或释放压力的娱乐元素逐渐演变为人的需求而不是娱神的需要。
当前的抢花炮运动,相对最初的祭祀程序有很大简化,迷信色彩减少,在祭祀神庙的过程中出席祭祀活动的多为该族年长者,大家只是共同焚香祷告,少了诸如伏跪、叩首等复杂的程序,祭品数量大为减少,与传统相比,祭祀中无青年人与长者共同祭祀的现象,足以看出传统娱神思想逐渐淡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祭祀现场的“80、90”后的年轻人,他们多结伴参与一些现代化气息较浓厚的娱乐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大多脱离生活常态,抢花炮的节庆活动变成年青群体一年一度的“狂欢节”。虽然在节日欢乐中释放与缓解了压力,但欢乐过后,原生态民族根的意识正逐渐淡化,这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传承较为不利。
1.2 政府与寨老的合作增强成为主要组织力量
目前抢花炮运动的活动程序日趋规范化,大多为乡政府牵头民间自办的花炮节。尤其是“老人协会”中的“寨老”正以组织者的身份担任百姓与政府沟通的联络者,不再是传统以“法”的身份参与其中。原因一是政府对抢花炮活动安全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二是百姓也需要政府在自行组织的时候给予支持。目前抢花炮比赛逐渐规则和程序化,工作人员都配有工作证,如总顾问、裁判、贵宾和特约记者等证件。从这一角度可看出富禄乡的政府与百姓有着明确的任务分工,合作能力逐渐增强。
1.3 民族与经济融合进一步加强
当前三月三花炮节已不再是湘、黔、桂之间的活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符号已成为一座城市、地区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受广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除湘、黔、桂省市以外,其他地区也利用广西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优势,在大型节庆活动中进行商品贸易,增加个人和地区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与经济间的融合。一个重要的细节是现场有许多来自广西区外车辆,其中也不再主要以湘、黔、桂居多,其他省份诸如云南、山东等地车辆也在其中,都是为花炮节的生意而来,这一部分人群中有与抢花炮运动密切相关的饮食、服装、民俗产品的业务员,有旅游公司的经理,都想趁着花炮市场带来人员的流动来淘金。许多外国友人和省外旅游摄影协会人士也深入到三江来体验这一民族风情,民族经济融合不断地加强。
1.4 现代体育与娱乐元素进一步渗透秩序仍需规范
受现代体育元素渗透的影响,对于抢花炮前期赛程的宣传、策划及队员组别都参照了现代体育赛事的举行方式,设立专门的组委会、宣传组、裁判组、后勤医疗队等机构。如,众多媒体聚集现场进行全程拍摄,其中人民网、新华网、南方网等各大媒体也给予报道,阵容强大和热闹程度高的活动还会在区级卫视或者央视播出。但其中也存在问题:在真正“抢”的环节中赛场秩序比较乱,对手与对手之间无明显的区别标志,全部赤膊上阵,导致观看者、比赛者、新闻记者相互拥挤,裁判作用失灵的现象。此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很多地方也建立了娱乐广场,加之近几年像“小苹果”这样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使得“农村广场舞”大量出现。这些现代体育元素的渗透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存在的基础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2 现代抢花炮中显现的问题
2.1 个体与商业团体过度赞助资金已成为活动的润滑剂
抢花炮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其在民间的组织承办有其较大自主性。目前抢花炮的承办者已出现较多民间个体承办,多为经济较富裕的生意人,为图好彩头自掏腰包组织比赛,这难免让还炮和接炮环节出现相对省略的现象。在调查中出现诸如一些热烈欢迎某某先生或女士的宣传标语,足以看出个人对抢花炮的活动进行了赞助。另一种则为商业团体的无节制开发,开发商通过赞助该活动,直接将抢花炮与自己商业品牌宣传结合,其中包括诸多知名品牌及地方企业,这些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典型标志。而传统意义的抢花炮也就变成了个体人士及赞助商们的抢花炮,而非集体和该民族性质的。抢花炮已经由单纯的村民集资合办向商业赞助方向发展,商业化日趋明显。富禄乡作为抢花炮的代表性地区,住宿设施未有效容纳大量流入人口,周边住宿场所较少,导致许多人员借宿在村民家中,且住宿价格较高,这虽有助于增加村民个人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从长远看,对民族自身文化的传承和人员循环流动是极为不利的。
2.2 奢侈举办略显环保问题严峻
抢花炮活动与当今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倡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进一步改善。活动各个环节出现大量燃放鞭炮、礼花的现象,在“每炮必抢”的环节也出现了鞭炮“每炮必燃”的现象。在空气质量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活动现场“火药味十足”。此外,在抢花炮活动现场有许多村民自办的快餐、销售及娱乐设施点,这导致了主场堆积大量垃圾无人清理,有些垃圾丢进江中,对水源造成了污染,环保问题异常严峻。
2.3 抢花炮出现年龄断层
在抢花炮整个流程中,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年龄断层。28~45岁年龄段为参与主体,45~60岁大多带着孙子驻足观看,图个热闹哄孩子开心。而17~28岁的人群中参与者较少,大多以旁观者出现,导致这一年龄阶段人群参与出现断层。其原因是该年龄阶段人的职业、工作复杂,多为外出求学或务工群体,从年初到年尾在家时间较少。上述出现年龄断层的现象也反应了在巨大经济利益及诸多因素驱使下,人们无暇顾及自身文化的发展进而导致抢花炮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出现年龄断层,这对于抢花炮民族体育资源的传承极为不利。
2.4 传统节日受到低俗文化的腐蚀
花炮节期间娱乐项目众多,这正是它的吸引力所在。但在花炮节3天的活动中,有一种不良“民间娱乐”现象充斥其中——赌博,在现场有许多儿童驻足观看。该现象的存在使得抢花炮这一传统节庆失去了原有意义,也给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画上巨大的问号。
3 抢花炮现状的反思与建议
3.1 控制开发面寻找产业发展与民间传统运作的契合点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符号体系,有时候符号的意义比内容还更重要,抢花炮运动随着自身不断地发展已不仅是侗乡地区的民间节庆活动。在此基础上,很多有眼光的商家经过加工包装,已让其成为独特的民族旅游资源,逐步趋向走民族资源产业化发展道路,探索发展该民族的经济模式,具有很大程度的经济性。传统“抢花炮”在民间运作已成为当地民众节庆的象征性符号,是个人和集体记忆的一种外在表现,它是侗乡人民自我认同团结的符号象征。这种象征过分产业化将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族群的自我认同。因此,对于抢花炮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我们要控制开发面,寻找产业化发展与民间传统运作的契合点,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避免把花炮节变成商业节。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质的提升”而非“量的泛漫”;改变“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问题”。
3.2 民间与政府有效沟通开展合理运作
“草根”是当前社会的流行语,在民间“草根”的力量是我们传承本土民俗文化应重视的一支重要力量,该力量便是“寨老”,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他们都意识到在村寨事务建设方面党和政府领导的重要性,但某种程度上寨老在当地的影响力要比政府有效。抢花炮实际活动过程中,很多环节和意见,政府组织人员都需要向寨老咨询,寨老真正起到了“顾问”的作用。此外,从对工作监督的时效性看,政府未必时时刻刻都在跟进,他们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这难免造成工作的遗漏环节,寨老对这一问题的出现就能起到弥补作用,通过合理有效的沟通,运作就会事半功倍。对于村寨一些赌博、浪费现象的监督,政府也要和民间管理者进行有效沟通配合治理,塑造出三月三花炮节村寨的新形象。
3.3 传统与现代化并重融入地方课程教学
“抢花炮”作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在该民族地区传承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群众基础较广,参与性和娱乐性高。虽然如此,但在地方学校的课程教学中还未涉及到抢花炮相关知识与实践技能。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传统抢花炮的风俗文化编入体育教材,融入地方课程教学,在体育课的内堂中让学生感受热爱本土文化,培养学生对该地区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热爱。同时,将竞技性运动抢花炮的规则技巧以体育课的外堂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掌握竞技抢花炮的比赛和裁判规则,这样既能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兴趣,又可以培养一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师,让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学习中感受抢花炮运动的魅力。
3.4 更新宣传手段
新兴媒体传播已成为社会生存的基本资源,近2年微博、微信、朋友圈已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发布方式,对我国社会各领域的介入和渗透度日益广泛,频繁引发社会舆论,并产生较大影响。微博所引领的媒体时代,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传播中心和新闻的源头。在花炮节的主会场,主办方可以设置微博互动平台,利用年轻人“手机控”这一群体来记录身边“抢花炮”趣事并及时分享在会场大屏幕中,变为年轻人交流的平台,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让抢花炮从土生土长的民间迈向时尚的网络,从小圈子迈向主流社会,在@中成为社交圈和对外传播信息的烽火台。
4 结语
抢花炮作为广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之所以延续至今是源于自身强大的文化内涵及吸引力,对该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抢花炮所蕴含的传统元素也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在花炮节盛况下透视抢花炮活动所体现的诸多优点和不足,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抢花炮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今后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对症下药”将有助于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更好地去维护好、发展好这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J].体育科学,2004(1):68-72.
[2]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08-110.
[3] 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14.
[4] 三江侗族自治县志编.三江县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393.
[5]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4):16-18.
[6] 杭兰平.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对实现体育课程多目标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