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建设

2016-05-30陶然

科技资讯 2016年15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城市化建设

陶然

摘 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文化认同是城市化建设的意义实现,它使人们对城市化建设的成果心悦地理解和接受,是中国城市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内聚力。文化认同建设应积极建设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文化,求同并存异;打造城市文化利益共同体,经营城市文化;引导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积极建设文化景观,打造文化地标。

关键词:文化认同 城市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c)-0129-02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文化认同,指的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和心理两方面持认可和接受的态度。[2]在当今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加强文化建设,其核心问题便是文化认同。

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文化认同建设的意义

首先,文化认同让人们对城市化建设成果“心悦地理解和接受”。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因此,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既是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城市化建设的成果,如:建筑、环境、商业、交通、法规、习俗、道德等,以物质或精神的形态作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些成果只有得到人们心悦地理解和接受时,它才能实现“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目的,而促进这种“心悦理解和接受”的便是文化认同。

如今,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文化认同建设虽然只是城市文化建设这个系统而庞大工程中的一个因子,但却是最为根本的,因为不管城市建设如何发展,如何发达,如果不能形成普遍的文化认同,其成果也不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中国城市化建设便不能实现对大多数人的终极关怀,尤其当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存处境发生改变时,文化认同建设便更能彰显其作为人类活动的意义,因为只有它,才能实现城市化建设社会价值的共享和互惠。当下,城市里网络购物流行并逐渐普及,其原因就是“网购”这种源自西方的“异文化”,在中国城市化建设中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从而被“心悦地理解和接受”。

其次,文化认同是中国城市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内聚力。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在他的著作《实用人类学》中认为:“人是具有‘自我观念的,……这种能力(即思考)被称为人的知性。”当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自身文化便与群体文化或他人文化在某种情境下发生互动,人的这种自我意识使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群体或者对外部环境的文化产生认同判断,其结果或是形成文化对抗与冲突,或是形成文化认同与归属。因此,文化认同对形成城市的内聚力和精神支柱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城市化建设中,一方面,文化认同可以促进不同人群的信念、理想、价值观等精神内核在交往与互动中形成认同或包容,在长期作用和一定条件的刺激下还可以实现新的精神融合。这种由不同人群共创而成的精神力量源自人们的心灵深处,彼此接受和共同培育,从而成为城市化发展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这种源自心灵深处的精神力量,在人们的城市生产和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促进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甚至生活习惯等逐渐趋于一致,使人们“行有依据”“心有归属”,将人们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城市发展的内聚力。

此外,文化认同虽然主要是对其他不同文化接受和认可的心理问题,但它不仅是心理问题,因为文化认同对社会制度与社会经济等也具有建设与补充的作用,甚至包括对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建设的互动和能动。比如,城市居民的交通意识对交通法规的制定会产生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或者风俗习惯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文化认同建设的策略

首先,积极建设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文化,求同并存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都各不相同,因此,建设一个以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文化来作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并谋求多种异类文化的和谐并存,尊重异类文化的存在,这才可能构建城市文化的生态发展。当然“求同”不能“强迫”求同,“存异”也不是“妥协”求异,而是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谐,就像人手的五指一样,差异存在,但各有所能。

其次,打造城市文化利益共同体,经营城市文化。在中国城市化建设中,打造文化利益的共同体,就是把不同人群共同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利益统整在一起,反映人们共同的文化意愿和文化诉求,从而形成一个基于利益的文化认同平台。经营城市文化,就是对城市文化进行管理和运作,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如:活动、政策等,对城市文化实施有目的、有意识影响或者引导,创新和丰富城市文化的价值,从而促进文化认同的形成。“打造文化利益共同体”和“经营城市文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二者结合,逻辑构建城市的文化认同。

再次,引导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和文化气质,在中国城市化建设中引导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可以使不同的文化相互镜鉴,发现并优化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因素,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在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逐渐实现新的文化融合和文化再生,从而促进文化的认同和发展。这种现象在饮食文化的城市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原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在城市化中交互后,依据其他人群的口味,逐渐改良而为大多数人群所接受,满足更多人的需要而造福社会。

最后,积极建设文化景观,打造文化地标。文化景观是文化认同建构的媒介,是形成文化认同的基本元素,每一传统景观都表达了独一无二的地方感和地方精神,社会文化和历史过程塑造了文化景观,赋予其象征意义。[3]在中国城市化的建设中,积极建设文化景观,将优秀文化和主导文化赋予其中,可以涵养人们的精神情怀和人文情怀;文化景观具有固定性和持久性,因此,它能够持续不断的对人们施加某种精神影响,这种影响一旦形成认同,将会成为城市文化的“基因”,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形成城市的特色文化而对整个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认同起着积极引导作用。

在文化景观的建设中,既要建设常规性的文化景观,又要建设地标性的文化景观,地标性的文化景观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对统领城市的文化精神,凝聚异类文化,促进城市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这一文化景观,既是物质地标又是精神地标,彰显了上海作为东方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对整个城市文化的建设和认同起着引领和标向作用。

文化认同构建将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消除芥蒂,形成一股源自心灵深处的合力,从而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27.

[2] 王立洲.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其重建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方法[J].求实,2011(4):49-51.

[3] 陈永林.城市化进程中传统聚落景观的文化认同与重构——以赣南客家聚落为例[J].江西科学,2012(12):834-837.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城市化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