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学校学困生的转化
2016-05-30王明忠
王明忠
【关键词】 学困生;家庭;习惯;自信心;
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4—0032—01
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学模式陈旧落后的农村地区,因多种原因导致学困生比例较大,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探索其形成的原因并加以转化是每一位教师需要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学困生成因分析
1. 学校教育不足的原因。学困生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管理工作不当都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从学生被贴上学困生标签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常常伴随着冷落、嘲笑、呵斥甚至体罚。这种现象不一定是老师的自觉行动,但这种歧视却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学困生也不例外,但部分老师因为他们学习上有困难,便对他们产生偏见,不让他们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们的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他们的一些合理的要求也给予扼杀。甚至有时候他们想为班级做些事,都没有机会,或者他们有时也为班级做了一些好事,但老师看见了也没有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久而久之,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从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致逐渐对老师失去了信任,对个人、对集体失去了信心。
2. 家庭教育不良的原因。缺乏沟通、管理不到位。目前农村大多数学生父母都去打工,将孩子留守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照管,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更多只是管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忽略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管理;另一情况是,有的学生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少,而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这些都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其实学困生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沟通、行为上的管束和学习方面的督促。
3. 自身学习方法的原因。学困生经常是老师指哪学哪,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许多同学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难度增大,内容增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主要表现为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上课忙于记笔记,甚至回避。课后自学不得法。老师上课讲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概念的内涵,分析了重点难点。而这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学困生转化的实践尝试
1. 养成良好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对学困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学困生之所以难以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散,经常迟到或逃学,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甚至抄袭,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因此教师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2. 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平时对学困生要多表扬、多鼓励、排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同时要想方设法寻找到“学困生”的闪光点, 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华”,遇到较简单的问题,就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变得自信,在他人的肯定中逐渐肯定自我。
3. 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后进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说到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学生在他的心灵里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转化为信念。”教师要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坚定的信仰和高雅的气质去感染学生,让学生领略学习之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做到该表扬时不吝啬,同时要注意该低调时不高歌,该委婉时不过露,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赏的目光都是崇高的精神奖赏,真正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动学生。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