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华清:中国“航母之父”

2016-05-30

党史天地 2016年14期
关键词:航空母舰汇报航母

刘华清上将被称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1987年,时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下令开办中国第一个“飞行舰长班”,并慷慨立誓:“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要建航空母舰了!”话语铿锵犹在,可是,多年后中国航母圆梦之时,那个最先提出中国要建航母的人却走了……

“文革”期间航母梦搁浅

刘华清第一次与航母结缘可以推溯到1970年,当时他54岁。那一年距离刘华清加入海军已有18年。

1952年,解放军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将15岁就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的刘华清从陆军拉到了海军。1953年,刘华清担任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之后,他又先后成为北海舰队副司令、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六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

“文革”开始后不久,刘华清在国防科委的办公室就被人秘密搜查过,过了一段时间,他被撤职了。之后,刘华清莫名其妙地背负了十年的“坏人”名声。他回忆说,江青非常肯定地对其作过鉴定:“刘华清是坏人。”刘华清当时并不知道江青的这一评语,他曾经向一位海军主要领导人询问自己的工作情况,这位领导告诉他:“据观察,你还是老老实实干工作,没有什么背后活动。但江青说过,‘刘华清是坏人,不能用;根据是什么,海军不清楚,也没办法。”

1969年,刘华清重回海军,担任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船办”)副主任。“船办”顶多算一个师级单位,不过,“船办”可干的工作却不少。次年,刘华清组织了第一次的航母专题论证。不久,七院开始组建航母的论证队伍。1970年7月,七院召开了成立大会,航母项目启动。

但不久之后,由于一系列变故,这个项目最终搁浅了,刘华清的“航母之梦”也搁浅了。

一次“憋不住”的汇报

1970年的搁浅并未冷却刘华清对航母火热的心。在1975年的一次“憋不住”的汇报中,他又一次向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力陈“有必要尽早着手研制攻击型和护航型航空母舰”。

当时,海军刚编制了第三个规划,也就是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开始两个我参加了,后一个不让我参加,有些情况是事后才知道的。”刘华清回忆道。不让刘华清参与编制的原因是当时正在对他进行政治审查。8月末,刘华清终于看到了这份规划,非常失望。

刘华清好几天睡不着觉,躺在床上想,这是海军和国防建设的一件大事,竟处理得这么不切实际。想来想去,刘华清觉得不能沉默,他用两天时间写出了《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呈报邓副主席并毛主席”,并给当时的海军政委抄送了一份。

在这份汇报里,除了指出“十年规划”中存在的8个问题,刘华清还将航母问题与海军作战方针结合起来考虑。他认为,海军作战的方针仍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近海歼敌为主,同时也要敌进我进,既要在近海,也一定要到远海敌后去打击歼灭敌人。为了解决水面舰艇和潜艇到中、远海作战的空中掩护、支援配合等问题,有必要尽早着手研制航母。

劉华清建议,不要再搞十年规划中的8000吨的大型导弹驱逐舰,可将当时已试制出的中型导弹驱逐舰改进提高来代替它,将搞大型驱逐舰的人力、财力拿出来搞航空母舰,先搞常规动力的,排水量在4万吨左右,不一定搞8万吨、10万吨的。

刘华清也陈述了自己主张的原因:“海上的战斗规律早就是空中、水面、水下各种兵力的协同战斗。我国要大搞经济建设,有些重要战略物资还需从国外进口,必将大大发展海外贸易,掩护海洋交通和保护海洋资源的任务都是繁重的。但是我们不能到外国去建设任何基地,只有解决机动的飞机场和导弹发射场。执行这些任务离不开去远海,要到远海作战就不能违反这个立体协同作战的客观规律。”基于这些认识,刘华清得出结论,将来大战发生,海上战争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大战的规模要大、要激烈,把战略导弹和飞机放在大型潜艇、水面舰艇、航空母舰上要机动得多,不易受到摧毁。

令刘华清稍感欣慰的是,这次“上书”在海军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议论,他的建议思路同以后的中央决策也大体上一致,有些建议在海军的装备建设中逐步得到了实现。只是,建造航母的建议还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

航母被列入可行性研究项目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不久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华,表示了开展军事交流合作的意向并邀请中国国防部长回访。为了先期了解、考察美军装备状况,提前交换意见,美方同意中国先派遣一个军事技术代表团前往美国,中央军委决定由刘华清带队赴美。

那一次在美国的考察历时11天,最后一天的时候,代表团一口气参观了3艘美军军舰。

在刘华清看来,这一次访问远不止“看看就罢了”。刘华清在回忆录中说,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母。“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主人安排我们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其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982年,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以往从外围观察和思考的”航母在他心头的分量大不相同了。此后,刘华清3次召开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谋划”中国航母。

1987年3月31日,在向总参谋部汇报贯彻军委常务会议精神的提纲中,刘华清向总部机关陈述,海军装备规划的两大问题中,第一就是航母。

在这次汇报中,刘华清澄清了几个让航母变得遥不可及的观念:一是航母编队并不需要全部新造,编队中的驱逐舰和护卫舰就可以与机动编队共用。因为即便没有航母,海军还是需要驱逐舰和护卫舰,这些舰艇既可以作为航母编队的舰只,也可以作为机动编队的舰只。另外,基于保护海权的需要,就算没有航母,飞行半径较小的航空兵还是要发展。发展航母并不会增加飞机的总数量,只是把这些飞机改成舰载机。这可能会多出一些成本,但也不会高很多。

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机关产生了一定影响。1988年12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评议申报的软科学课题,“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个入选项目之一。

退休后仍旧关注航母事业

1988年之后,刘华清已经调往中央军委担任领导工作,但他还是继续关注航母问题。1989年9月4日,刘华清专门把负责船舶设计工作的尤子平叫過去,听取航母课题研究情况的汇报。听完后,刘华清说:“1984、1985年邓主席接见外宾时说,对付台湾,我们没有能力,从封锁反封锁说,船载机从海上起飞,留空时间短,等大航程新飞机造出来,要几百个亿。海军说,如果有航母可以省很多飞机,一艘航母相当于300架陆上飞机,代替3个航空师,岸基飞机掩护航母,航母掩护潜艇,非要这个东西不可。”

刘华清还谈到核潜艇与航母的排队问题:“如果问我航母和核潜艇以后如何排队,我说海军缺少的航母应该在先。”

刘华清要求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装备部在航母发展上,要把预研费、研制费和装备费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和既定的舰船、飞机、武器、电子装备发展规划结合,而不是都挂在航母大项目里专门安排,搞“大规划”,使上级无法研究。刘华清还批准海军和工业部门的专家,去法国、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考察过航母,也批准国防工业部门从外国聘请航母设计专家来华讲学,还引进了部分设计技术资料,在航母关键配套的预研上有了一定进展。

1997年9月,刘华清退出领导岗位,但他依然关心海军的发展。每年10月份刘华清生日前后,一些老部下都会去看望他,经常谈到海军的问题。

2012年9月25日,国防部宣布,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5日正式交接入列海军。2013年11月,辽宁舰从青岛赴中国南海展开为期47天的海上综合演练,期间中国海军以辽宁号航空母舰为主编组了大型远洋航空母舰战斗群,战斗群编列近20艘各类舰艇。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除美国海军外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单国海上兵力集结演练,亦标志着辽宁号航空母舰开始具备海上编队战斗群能力。

中国首艘航母下水,标志着中国的航母梦终成正果。遗憾的是,刘华清未能等到这一刻,2011年1月,刘华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刘华清逝世后,《现代舰船》特别为他制作了《刘华清与中国航母的发展之路》专题,其中引用了刘华清的一句话:“如果中国没有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必须建造航母。”

(摘自《决策与信息》2014年第12期,施昌学/文)

猜你喜欢

航空母舰汇报航母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福建舰”
航母召唤,舰载机返航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航母爱出糗
我爱航母
电视汇报片的艺术表达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在航母上起飞
我每天都得“早请示、晚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