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员育人理念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05-30吴鹏宇付璐

亚太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导师制全程本科生

吴鹏宇 付璐

全程导师制是指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从入学伊始到毕业离校期间均有固定指导教师对其在适应大学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引导、个人能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升学(出国)指导等方面进行教育,关心并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活跃高校的学术氛围、开阔学生视野,全面加强高校的教书育人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鲜明而协调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建立的背景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本科教育阶段由特定教师对本科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个别化、差异化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经过不断改革和发展,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及国内部分高校的本科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类型有生活导师、科研导师、思想导师、论文导师等,总体来看,国内高校施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种是研究指导模式,导师以科研人员为主;一种是生活指导模式,导师以辅导员等行政人员为主。目前我国高校对本科生的培养一直采用在传统的大课堂授课的模式,传统班级模式配备一名班导师,辅以年级为单位的辅导员为生活导师,分别承担本科生的教学和教育的任务。但是导师种类并存带来的关注点不同、覆盖面分散、学生自主选择权缺失、导师资源分配重复等问题都使个别成长指导和全员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

为解决以上问题,构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体系,结合我院发展现状与学科特点,推进本硕一体化培养机制,提升学院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化机制,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以2013级本科生为改革试点,启动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行,既缓解了高教改革带来的生师比加大,也减轻了教书与育人的职能背离问题,是目前深化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组织设计

我院导师制的导师工作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发展性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导师为主体,师生共同探讨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二是个性化原则,即导师到善于发现、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教育;三是人本化原则,即导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真诚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四是保密性原则,即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在此基础上,我院还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制定了一套涉及每个学生、每个年级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全程式指导”和“全方位引导”。“全程式指导”体现在对学生大学四年进行全程循序渐进的科学指导,“全方位引导”体a现在对学生品德、学业及生活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引导,使其全面成长。

“全程式循序渐进科学指导”的主要做法是:大学一年级,是学生的大学适应和专业方向的选择器,重点以帮助学生入学适应、树立学习目标、规划学业发展方向、专业思想引导及探索适合的学习方法等为主,同时向学生初步介绍学科和专业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大学二年级,重点是通过结合专业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学校及上级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大学三年级,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考研学生选择报考院校及职业生涯规划等,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科研能力为重点。大学四年级,重点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学生择业就业等。

“全方位引导全面成长”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品德上引导、心理辅导、突发事件危机处理引导、性格养成引导、专业技能引导等。

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办法

(一)建立并不断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制度建设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范,经过认真学习调研,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对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目的、导师任职条件、工作职业、考核与待遇等做了明确规定。逐步完善工作规程、工作日志、活动调查表及考核档案等材料,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和量化考核,确保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有章可循、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

(二)新生入学时采用“1+2”培养模式

紧抓入学时机,开学一个月内,导师组通过网络平台或讲座等形式介绍每位导师基本情况,再根据专业班级和教研室对应的原则和新生入学成绩差级随机分组原则,在已分组学生与导师之间建立起“双向选择”制度,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生活指引和个人发展规划方面的教育。在导师配置上,采用“1+2”的培养模式,即一名本科生配备一名在职教师为导师、一名高年级学生党员或学生干部为导生。结合师生比例,每位教师每学年吸纳6-10名学生,经过师生交流磨合,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研究方向的改变,在导师的建议下申请轮换导师,力求学生的个人发展意愿与本科生导师特长相符合,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制定培养方案,分阶段、分层次地完成培养目标。形成“导师-毕业生-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纵向阶梯团队层次。这种纵向阶梯团队也是趋向国际化培养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特色载体

通过“5个1”模式,即1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規划设计、1次暑期社会实践、1项科研课题研究、1个网络平台和1篇毕业论文设计为载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能力。

(四)科学评价本科生全程导师工作,建立激励机制

学院定期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重点考核导师工作态度、履职情况、工作效果等。采用导师自评、学生座谈会及测评和学院综合考评等形式、科学评价导师工作。

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我院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将所有的任课教师、实验室科研人员并入导师队伍,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手段,增强了整个学院的学术氛围,从而提升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快了我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我院提供了持续不断的优质生源保障。

(二)提升了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程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个人素质得到了全面的综合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

(三)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

素质教育应注重能力培养,尤其是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尊重人的个性,努力开展基于个性差异的教育。因此,如何找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如何“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是许多高校所正在努力的。

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本土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全程导师制的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实质性效果,但在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导师资源缺乏、运行管理机制及考核激励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本科身导师制的发展。

(一)导师资源缺乏

本科生导师制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导师需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与交流,而互动与交流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高校生源扩招,生师比加大使得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满足少数学生的需求。

(二)运行管理机制简陋

我院在改革试点中发现,所实施的全程导师制往往成为人才培养机制的一种补充,在本科教学工作部署中成为一种手段,与理论、实践缺乏有机结合,不能形成人才培养合力,显得管理机制持续性、系统性不强。

(三)考核激励措施不完善

如何量化导师的工作量,特别是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考核制度在具体的实践中因为考核过程不易控制和考核成本过高而出现象征性的状态。

总之,从我院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理念和时效来看,该项制度符合当前高校培养创新型和高素质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体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猜你喜欢

导师制全程本科生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手工制鞋全程LOOK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