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2016-05-30张骏
张骏
【关键词】 中职生;不良行为;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4—0023—01
一、中职生不良行为的成因
1.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从客观上讲,受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影响,社会生活中爱憎不明、是非不分等不和谐的因素也侵蚀着人们的灵魂,使本来就缺乏分辨能力的部分中职生更感到迷茫,在不知不觉中偏移了思想道德规范的正确航线,使得他们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从主观上讲,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就一好遮百丑。这些错误的认识也必然反映到校园生活中来,直接导致学校工作轻思想品质教育的不良现象。
2. 学校教育的缺失与错位。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偏重于职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培训,忽视了其他方面,尤其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思想教育的空泛。政治思想教育是学生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吸取社会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而目前中职学校的政治课,大多内容陈旧,教育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实在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无法疏导和化解学生心中的困惑。二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疏漏。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文化素质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职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入学分数普遍较低,人文知识缺失,而学校对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课的教育不够重视,对考试等只是应付了事,部分教师在人文知识方面的传授也存在思想上的偏差,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往往也只能听之任之,缺乏有力的手段和方法,那么,学生人文知识的缺乏,文化素质的薄弱也就可想而知了。
3. 家庭教育的欠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影响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问题也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有关。有些家长溺爱娇惯,造成学生独立性差;或以我为中心,好强任性。有些家长失去对孩子的信心和希望,干脆放任自流,把孩子推往学校。当孩子最需要温情和关怀时,父母无暇顾及,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或行为异常,这也给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二、改变中职生不良行为的方法与途径
1. 创新科学的教育理念,强化四种意识。
(1)创新教育机制,强化责任意识。要充分认识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创新和完善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机制。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依靠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操作性。
(2)创新工作领域,强化反复意识。由于中职生处于特定的心理、生理发育阶段,在日常的道德实践和行为规范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和经常的反复性。因此,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善于“抓反复”和“反复抓”,及时发现“新变化”和促其“变化新”,不断转化其自责精神和自律意识,要做到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3)创新活动载体,强化示范意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除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之外,还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开放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中典型引路的形式对学生尤其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如,请有理想的人讲理想,请从职高毕业有成就的人士,特别要注重请那些本校毕业的且在就业岗位上创造出辉煌业绩的校友来校现身说教,这样的典型往往更生动更实在,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学生愿意听,效果好。
(4)创新育人环境,强化平等意识。通过尊重学生,师生互动,增进和加深师生感情。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努力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倾听和关注他们的心声与热点问题,在与学生的对等交流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努力创设“处处是课堂,人人是老师”的教育氛围。
2. 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形成“三者合力”。强化中职生的思想教育需要形成全社会合力,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中职生思想教育与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重新审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关系及其“三位一体”的作用。
(1) 学校教育。学校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校只有建立全新的思想品质教育理念和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学校要畅通与家长、社会各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2)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应该成为子女良好思想品质的导师,为子女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3) 社会教育。社会是影响学生思想品行的大熔炉,它是学生各种知识来源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思想品质教育机制,实现与社会的同频共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不良思想意识的抵御力。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