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师者的幸福

2016-05-30高杰

甘肃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三乐莫大苏格拉底

高杰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说:“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们请苏格拉底讲一讲集市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面对琳琅满目的物品,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自己需要什么,并很容易由此产生“已获得”与“未曾获得”之间的失衡感。而苏格拉底想到的却是“不需要”,以及明晰这种“不需要”而产生的庆幸,进而获得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我想,“幸福”的一个判断标准就在于是否懂得“知足”。

古语云:“知足常乐”。孔子也曾说过“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的确,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所以懂得满足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是快乐的。就像苏格拉底那样,常常想:“我已经拥有了什么?”而不是常常惦记着:“我还缺少什么?”作为社会人,教师的幸福同样适用于这一思维方式。

在孟子看来,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方面,我们面对的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感情,有想法,与他们相处,能够建立彼此的感情纽带,有些师生情甚至是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每次回忆总是倍感温馨;另一方面,作为不断成长的“人”,学生们有着非常强的可塑性,通过巧妙的引导和科学的教育能够让我们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提高,看到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而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当然,教育作为一项与人打交道的事业,不可能一直处在理想的状态中,时而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往往面对问题的不同态度也会影响我们对于幸福的感受,或者说,不同的态度体现的就是我们对于幸福的不同认识。就教师个人而言,这些问题大抵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所谓“内”,即我们自己。比如对于一些外在附加的诸如荣誉、表彰、奖励的希冀。从人性的角度看,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比现在更好,而外在的荣誉、表彰、奖励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我们的个人价值。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体现我们的个人价值以及对于工作的付出程度。有一句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其实那些来自外在的物质肯定总不如学生、家长、同行、领导的肯定。更何况,马克思·范梅南在《教育机智》一书中已经给教育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所谓“外”,即我们对于所带班级和所教学生的看法。就像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一样,做老师的也希望我们的学生非常优秀。但是十个指头伸出来尚有长短之分,每个孩子就像不同花期的花朵一样,不可能齐头并进,更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我们的理想要求。但无论如何,只要有合适的引领,他们总是在不断成长的,我们需要的是将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不断放大,而不是用一个冰冷的目标圈住他们,那样只会束缚住成长的心,限制住前进的脚步,也很容易带给学生和我们自己悲观失望的情绪。时不时想一想:“原来孩子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了”,而不是“为什么他们的进步这么小啊?”就像一个很出名的小故事——同样半杯水,乐观者眼中看到的“还有”,悲观者眼中看到的却是“只有”。于教师而言,传递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本就是工作的职责之一。

关于幸福的定义太多太多,用一句曾经很流行的网络语言来概括:“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于我们而言,多关注已经拥有的——比如我们正在从事的教育事业,比如我们的学生,比如孩子们和我们自己的成长,这不就是最大的幸福吗?

猜你喜欢

三乐莫大苏格拉底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七)
许三观过生日
苏格拉底的信仰
给你莫大勇气的神回复
知足
苏格拉底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中学三乐文学社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等文中引用
吃肉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