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探析

2016-05-30郑文涛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15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质量提升人才培养

郑文涛

摘要:实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价值取向,也是新形势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要通过树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育人理念、推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组织再造、优化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完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营造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文化氛围,培养更多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拔尖创新人才,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c)-0000-00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始终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实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价值取向,也是新形势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双一流”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高校要认真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学科建设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找准突破口,抓住关键环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质量。

1树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育人理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基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重大创新成果呈几何式涌现。“知识背景交叉成为科学家打破习惯思维、扩大创新思维广度、取得原创性成果的源泉。”“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既孕育了精彩纷呈的原创性成果,又造就了善于打破学科壁垒、把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有机融合的创新型人才”。[1]毋庸置疑,这充分反映了科技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学科建设的广度与学科交叉的深度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此,高校必须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单科教育的惯性思维和育人模式,转变育人观念,拓宽育人渠道,彻底打破知识体系被分割的藩篱和单一学科被孤立的范畴,结合自身办学传统和优势特色,整合汇聚和调整优化多学科、多专业的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致力于实施交叉学科教育,改进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交叉学科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的整合,其过程是各学科的相互作用,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通过交叉学科教育,充分激发学校育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使跨学科的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更多富有宽广视野、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2推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组织再造

高校加强对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既要涉及不同院所、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又要涉及对现有人才培养组织机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对全校教学、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由于受传统学科分类的影响根深蒂固,从而导致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单位和组织多是以单一学科为主的模式,这进一步加剧了高校人才培养思想封闭保守、教学结构单一以及跨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力薄弱。因此,在交叉学科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已经成为提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切实加强对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的改进和完善,目前来看主要可以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学校层面单独设立交叉学科研究与教育的院、系、所;二是院系层面专门设立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与教育机构;三是跨校际、跨院系的部分交叉学科人才协同育人科研教学机构。“具体采用何种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管理体制及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的任务安排,进行因校、因事制宜的组织管理制度创新”[3]通过改变重组原有的基于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组织模式,促进校内外不同学科、专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积极开展有利于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探索并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为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组织支撑。

3优化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要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就要彻底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为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世界一流大学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成功的探索,積极了宝贵的经验。比如:斯坦福大学要求所有本科生在一二学年学习涵盖人文、理科、工科、医学等多个领域的课程,以修满规定的学分为考核标准。哈佛大学同样要求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及工程等领域的每门学科都要完成两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以保证为那些对人文和社会科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科学课程,以培养他们对科学和生命科学法则的基本理解以及这些法则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运用方式”[4]目前,我国高校也通过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实施课程改革,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别是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更加注重从课程结构上改变人才培养现状,有针对性地设置更多的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综合课程以及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设置一些大型交叉学科课程群,以此开展“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的多样化成长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高校还要积极适应大数据、“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开发基于交叉学科的MOOC,深化教学改革,丰富课程内容,保障交叉学科课程实施的多元化。

4完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学科交叉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高校必须打破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封闭孤立状态,着力构建两者协同互动、同向发力的体制机制。为此,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配套,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学科资源,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绩效评价、团队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着力打破院系间“各自为战”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逐步理顺不同学科、院系的利益博弈关系,建立院系之间协调沟通和资源分配机制,逐步形成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高校还要更加注重建立多元、开放、动态的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与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机制,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5]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主动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资源共享,搭建育人平台,实现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育人新模式新机制,促进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

5营造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文化氛围

高校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中,除了加强传统意义的教学组织、课程设置、基础保障外,还必须根据交叉学科的性质特征,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和环境。要积极倡导研讨式教学,使学生在这种互动性、探究性、灵活性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学术体验和学术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要突破单一学科学术问题交流的定式,积极组织各种高水平交叉学科的学科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以及通过外聘专家讲学等形式,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和不同领域专家学者探讨交流,既开阔学术眼界,又把握学科前沿,拓宽研究思路、迸发创新灵感。学校还可以搭建平台、创新形式,组织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沙龙等,设定某一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教育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背景开展互动交流,不断寻找学科交叉的结合点和突破点,活跃学术思路,形成思路碰撞,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同时,学校还应注意引导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且富有教学经验、善于学生沟通的教师联合指导和培养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兴趣与潜力,制订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全面贯穿交叉、融合、综合化的培养模式和理念,拓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郝凤霞、张春梅.原创性思维的源泉——百年诺贝尔奖获奖者知识交叉背景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9):55.

[2]王冬梅. 美国高校交叉学科教育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7(3),38.

[3]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6),76.

[4]杨学新.21世纪初期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课程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学科学版,2010(3),48.

[5]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kjs_2011jh/201205/t20120504_172764.html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质量提升人才培养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交叉学科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