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2016-05-30李根
李根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中,古诗词占据着大量的篇幅,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但是,面对古诗词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更有甚者是谈之色变。怎样攻克这一难题呢?其实是有法可循的。在指导学生学习和鉴赏时掌握必要的策略事半功倍。
关键词 语文 古诗词 教学 清平乐·村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111-02
古诗词教学对老师、对学生而言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遇到此类问题教师往往不是满堂灌,就是囫囵吞枣,不是教学生死记硬背,就是蜻蜓点水,一扫而过,这对于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品词析句能力的提升都没有大的帮助。本学期,在组内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尝试着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以宋词《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研究,课后深有感触,获益匪浅,使我对古诗词教学产生的困惑一扫而光。
古诗词由于其自身的文言性特点,以及作者自身经历和创作背景的特殊原因,所以每一首诗词就是一部诗人(词人)内心情感的告白史。作为现代人,在不能深入了解这些主客观因素的情况下,仅凭简单的语言文字诵读想要窥探诗人(词人)内心的情感世界,难度是不小的。但是,本节宋词鉴赏课的设计和教授为今后更好的执教古诗词指明了道路,也为学生更好的读懂诗人(词人),提高自身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品词析句能力提供了借鉴。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感受汇报:
一、赏析古诗词,背景先行
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时,我不仅仅单独就词而教词,而是纵观辛弃疾其人的生平创作,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逐步的把作者创作本词的背景资料在轻松的说谈中慢慢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做到整体感知,胸中有数。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古诗词的内容品析和意境赏析就显得简单多了。例如,本节课中,在进行《清平乐·村居》背景资料介绍时,老师不是直白地出示资料让学生进行机械式的诵读记忆,而是先从回想原先学过的或者了解到的辛弃疾的词开始,让学生读背原先掌握的词,慢慢地引入到辛弃疾数百首词中都含有一个字——醉,然后借此机会进入本首词诵读教学,一遍又一遍地读,初步感知词的内容,相机提示些辛弃疾创作的线索,重点紧扣“醉”字进行赏析,其间不断地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资料,慢慢地把学生一步步引入词的深处,由内容进入意境的品析,最后把之前的背景资料串起来,给学生整体上的感受,也把整首词的教学推向了高潮。整个教学环节由扶到放,收放自如。
二、赏析古诗词,诵读保驾
古诗词距离学生所处的时代时间本来就很久了,学生与古诗词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代沟。要想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乃至意境,最好的方式就是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此言非虚。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深得其要领,自始至终都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品析得好,读一读;不理解,读一读;回答错误,依然读一读。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不仅拉近了学生与词人之间的距离,还把学生拉入了词人所处的那个时代,自然学生能够做到有感而发。例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词中,“醉”字怎么理解?指名学生说一说。请你来读好这一句。词人还在沉醉什么呢?谁来说一说?请你来读好这一句……正是凭借这一点,学生不仅对这首词理解透彻了,还对宋词产生了深深的喜爱。
三、赏析古诗词,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法真的是教学方法中的一剂良方,尤其对于古诗词教学,这种方法确实奏效。面对佶屈聱牙的文言性古诗词,不说是理解,就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恐怕都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这时候,教师再一味地进行意思的讲解和繁琐的分析,学生纵有再高的兴致也终将被消磨殆尽。所以,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本首词时,尤其是其中的难点——品味“醉”字的时候,教师就巧妙地利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对老夫妻俩会谈论些什么呢?“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子在干什么?会想些什么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词的画面中,走进了情景里,现在的学生就成了词中的老夫妻了,就成了词中的小儿子了,就成了……这样一来,还愁说不出自己的理解吗?这种化繁为简、由抽象到形象的形式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何品词析句,炼化能力,如何赏析古诗词,这是一个教学上的难点,要想深得其诀窍和法门,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研究和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为今后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