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封闭问题的矫正
2016-05-30杨燕朱红伟
杨燕 朱红伟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53-02
学生心理封闭现象破坏了学生主体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学生心理封闭的存在
案例:学生贾珍自述,我是一名初二女生,与一男生同桌。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什么原因,上课时,我的视线既看到黑板上的字,又看到同座的男生。我感到不安,害怕老师和同学们会发现这一举动,给人留下轻浮、品德不好的印象。所以,上课时非常紧张,头不敢多抬,一上课就感到头痛脖子酸。后来我找借口换到与一女生同桌,但渐渐地又与以前一样了,我的视线又分岔到前排的男生身上,所以,我比以前更难受。因为怕被人误解,我尽可能少与别人讲话,特别是跟男生。
上述现象并非个别现象,有些教师往往将此与学生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诸如“不思进取”“品行不良”等等。其实在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根源——心理封闭。
学生心理封闭现象破坏了学生主体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就其危害、成因及矫治策略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学生心理封闭的危害性
1.造成学生学习活动低效。学生对外界信息不吸收,内心认知不向外显示,认知体系不能得到新认知的填充,内心没有新旧认知的碰撞与整合,无法真正消化、吸收新知识。
2.影响学生的进取心,不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长期心理封闭,就会形成潜在习惯,凡事不积极面对,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久而久之,足可影响一生的生存状态。
3.影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提高。长期心理封闭,使学生看不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不能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心理得不到发展,潜意识认为自身能力低,对学习、生活失去自信。从而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对他人产生较强依赖性。
4.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存在心理封闭的学生,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对周围环境的正确认识,看问题不全面,也缺乏对他人的信任。与此相对应,他人对其也缺乏了解,难以与其融洽相处。从而造成存在心理封闭倾向的学生与周围不协调,产生不良心理反应,把自己独立于集体之外,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让人认为是性格孤僻的学生。
三、学生心理封闭的成因
1.自身影响。首先,缺乏认识,动机不明。其次,情感不良,处事消极。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虚荣、高傲、自负、妒嫉,对他人不友善;其三,意志薄弱,信念不强。缺乏克服困难和超越障碍的毅力和信心,不能调节和控制因外界阻挠、讽刺、打击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对学习缺乏持久和深入;其四,兴趣贫乏,动力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因深入不足而内心没有愉悦体验,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缺乏探究新事物的动力;最后(另外),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看不到自身的优点,自惭形秽,自卑感较强,缺乏个人主见,不能以充沛的精力完成相关任务,或自负、孤僻、偏执,不能理解他人,群体协作观念不强,交往面较窄。
2.家庭影响。家庭影响主要来自于学生家长:第一,认识不足。过度关注子女成绩而忽视其内心感受,期望过高,不切实际;第二,方法不当。封建家长作风严重,不能与子女平等相处;家庭缺乏民主气氛;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缺乏信任,反复无效唠叨;第三,关爱过度。包办子女的生活,袒护缺点,造成心理依赖、脆弱、承受能力差,性格偏激,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性和协调性;第四,了解不全。缺乏与学校沟通联系,不注意观察子女心理反映和发现子女心理问题,不能综合了解子女各方面情况。
3.学校影响。学校影响主要来自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不够,能力不足、信心不强、管理不善。
4.社会影响。一方面,当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往往将学业成绩作为优胜劣汰的唯一标准,这种情况迫使人们片面关注学生成绩,从而给学生造成巨大学习和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社会上“明哲保身”“不求有功”“言多必失”等消极处世思想也从不同渠道影响学生。
四、学生心理封闭现象的矫治策略
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故在这里仅从教师角度来谈对学生心理封闭现象的矫治策略。
1.提高认识,正确面对。一方面,由于心理封闭现象的特点,往往使教师误认为学生道德品质问题来处理,收效甚微,甚至加剧学生心理封闭程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长效性,树立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观念,加强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认识到心理封闭的危害性。另一方面,心理封闭现象是学生在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偏差,并不是无可救药。因此,对学生心理、封闭现象既不能轻视草率,也不能谈之色变。
2.多方了解,及时发现。首先,教师要深入实际,融入学生群体,多方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家庭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争取家长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在有关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师爱阳光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其次,破除“师道尊严”思想,放下架子,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戒备和感情隔阂,赢得学生信任,使学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倾心交流。再次,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生换位思考,注重学生内心感受;理解学生,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
3.全面分析,对症下药。在多方了解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学生心理封闭现象形成原因,选准突破口,对症下药。
第一,晓之以理。帮助学生分析在学习、生活、交往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及其产生原因。完整充分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封闭的危害性及改正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纠正自身心理偏差。
第二,动之以情。创造和谐、宽松的教育教学气氛,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体现人文关怀,引起学生感情共鸣。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便有可能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点燃学生奋起的火花,使学生终身勤奋不懈,积极乐观进取。
第三,导之以行。当学生产生了强烈改正欲望,但限于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寻求不到恰当方法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矫治策略。如有意识磨练自己,提高自身意志力;多与他人交往,多参与集体活动,学会团结协作、理解他人、与人和谐相处;发展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学会相信自己,克服自卑与依赖心理;学会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学会调整自己,适应变化等。
第四,持之以恒。学生心理封闭现象的矫治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认识到其长期性,制定详细系统的矫治计划,并督促学生认真执行,不断调查,逐步完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随时记录,不断总结,掌握学生心理封闭特点和发生发展规律。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坚定信念,常抓不懈。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