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端发力”将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2016-05-30卞文志
卞文志
中国已对2016年经济工作做出战略性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五大政策支柱”“五大着力任务”,全面勾画出“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局之年、推进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的经济新图谱。这是2015年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息。此次会议所部署的2016年经济工作,重点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分化显著,而中国则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业内人士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脆弱复苏,各经济体表现延续分化,而中国将会通过“两端发力”,使之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五大政策支柱为开局之年发力
2016年是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而在2020年的收官之年,中国要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后者是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这个“一百年”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另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则指的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现代化。有关专家表示,三个“五大”构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上、中、下和远、中、近的网络框架。“五大任务”是年度性的,主要针对2016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五大政策支柱”是适用于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结构性改革战略要求;而“五大发展理念”则是“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作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在阐述这一部分时,会议认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凝聚了新中国几代建设者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并将指引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与变革。2016年能否开好局、起好步,有无发展新面貌,对“十三五”规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所谓“五大政策支柱”指的是: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在2016年全球经济不均衡增长的影响下,中国将面临复杂的出口环境。投资方面,基础设施投资有望在政策带动下保持稳步增长,同时,服务业多个领域将成为投资的热点;消费方面,中国消费增长稳健,升级趋势更加明显。业界认为,主动适应消费需求变化,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必须通过做强供给侧来实现,而创新型供给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未来5年,中国将使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减少贫困,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最为直接的贡献。
“两端发力”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据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显示,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持续脆弱复苏、风险上行。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大宗商品价格低位波动、多国主权债务危机发酵、世界贸易新规则初步形成等因素的影响下,2016年、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3.24%和3.43%。2016年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都仍然面临债务高企、低通胀、劳动力供需矛盾等问题和风险。同时,美联储加息或成为影响2016年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风险。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经济形势、稳增长重点、结构性改革战术任务、重要改革领域、惠民生要点和开放战略做出了明确部署。随着中国建立“供需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业内人士预计,在2016年,中国将“两端发力”引领世界经济增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使得全球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也使得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多数分析人士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不会高于2015年,但也不会大幅降低,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外界应该更加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即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以及给世界创造的新机遇。
中国未来宏观政策将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比以往表述,前者将“加大力度”,而后者将“灵活适度”。其中,减税将与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并举,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产业存量将进一步被激活,农业现代化、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网络化等方面将成产业发展的重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经济工作会议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描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中国“十三五”时期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其核心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
三股力量推动中国消费经济转型
一份题为《中国消费趋势报告——三大新兴力量引领消费新经济》的报告指出,即使中国的年均GDP增速放缓至5.5%,低于中国政府提出的6.5%的目标,私人消费仍有望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增长。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市场2.3万亿美元的增量相当于德国或英国消费市场当前规模的1.3倍。有关研究发现,人口、社会和科技发展等因素将为中国消费市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对服务和高端产品的需求将急剧增长,网络购物(特别是移动端购物)的增长将为更多产品开辟更大的市场。消费品企业必须继续保持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因为中国不仅仍将是全球增长机遇最大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一增长将来自于不同的产品以及不同的零售渠道。
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GDP比上年增长6.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接近60%,同比提高近10个百分点,比投资高15个百分点,创近年新高。“消费需求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个趋势性变化之一,这一变化今后将会更加明显。尽管中国经济有所放缓,但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仍有望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到2020年私人消费将达到6.5万亿美元的规模。与此同时,三股新的力量将推动中国消费经济的转型。这三股力量包括: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的消费者、新世代消费者以及网络购物。
今后,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消费者日渐增多。预计中国城镇消费增量的81%将来自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消费者。到2020年,上层中产及富裕家庭数量预计将翻一番,达到1亿户,其消费预计将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相比之下,年收入在10000到24000美元的家庭,其消费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5%。再就是新世代消费者的崛起:18—35岁的中国消费者正蓄势待发,有望取代出生于50、60、70年代的消费者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这些新世代消费者的消费力将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这一速度是35岁以上消费者消费力增速的两倍,预计将贡献65%的消费增量。另外就是网络购物的增长:到2020年,私人网上消费预计将以每年20%的速度激增,而同期,线下实体店的零售销售额增长预计仅为每年6%。这意味着,到2020年,网络购物将达到约1.6万亿美元,42%的私人消费增长将来自于网络消费。目前,51%的中国网络购物来自移动端,而在全球其他国家只有平均35%的网络购物来自移动端。未来,移动端购物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这三股趋势还将改变中国家庭所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类型。研究发现,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迈入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行列,他们对服务和高端产品的消费大幅提升,比如奢侈品、健康食品、教育、旅游等,以此来改善和提升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比如,有机、进口食品的线上人均花费在过去三年显著增加。为了赢得新的中国消费市场,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新的战略。 由于消费的本质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的制胜战略正在变得过时。对于企业来说,战略性地选择适合的目标消费者及产品种类的重要性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企业必须在快速增长的网络零售渠道中占据一席之地。
实际上,评判经济形势,要全面分析“形”,更要把握住“势”。短期经济增长状况是“形”,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经济增长质量是“势”。我们必须看到,在经济增速换挡的同时,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同步转换,经济增长质量也在同步提高。这些良好的迹象,将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更稳、结构更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发展新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