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研究
2016-05-30马春媛
马春媛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18.148
摘 要:当前语文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而表演性朗读是一种生动灵活的朗读方式,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也能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应用实践表演性朗读不仅能够满足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该文对表演性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文 表演性朗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c)-0148-0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对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小学生薄弱的知识基础、较差的自律性等都给语文课堂的教学造成了阻碍。表演性朗读是语文课堂上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有积极的作用。
1 表演性朗读的概念
为了有效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教师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学习先进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度,从而进行有效教学。表演性朗读是一种新型的朗读方式,指的是让学生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使用戏剧表演性的方式来进行朗读。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面部表情、语气声调,以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去深入理解文章意思,并且感染听众。这样的朗读方式往往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督促学生进行思考,才能将自己的理解转化为表演性的朗读行为。
就表演性朗读的特征来看,它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和综合性,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就直观性来说,表演性朗读是经过加工之后的朗读,朗读者基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将原文隐藏的情感和含义通过表情和声调表达出来,使人能够直观感受到语文情绪的波动、情节的变化。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说,本来对世界的认知还十分有限,过于深奥晦涩的含义也不容易听懂。但是表演性的朗读就把所需体会的深意都呈现在表面上了,更利于学生的接受。就动态性来说,表演本身就是动态的行为。语文阅读常常因为大段的文字而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朗读能够以声音的动态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表演性朗读更是如此。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和文段都转化为了可观可感的动作表情,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更动态化了。声音与文字结合,往往能够产生独特的感染力,使小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就综合性来说,表演性朗读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学生必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去思考文章的情感和情节,以及该用怎样的表演方式恰当的展现原文。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协调动作、面部表情、语调语气等,用尽可能吸引人的方式进行朗读。这一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由此可见,表演性朗读的确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1]。
以上3个特征也是表演性朗读不同于普通朗读方式的原因所在。有了这3个方面的优势,表演性阅读就基本可以解决语文阅读课程枯燥无聊、效率低下的问题,也能鼓励学生怀着极大的学习兴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2 表演性朗读在语文中的应用
朗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将表演性朗读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的教学中,还需要注意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同时注意以下几点注意事项,才能有效发挥表演性朗读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2.1 合理选材
对于表演性朗读的教学方法而言,选段的合理性十分重要。在所有的语文知识和文章中,并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于表演性的朗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优化选择表演性朗读的材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一般来说,表演性朗读的选材应该尽量选择故事性强、有画面感的文章或者片段,才方便学生进行表演。对于文章篇幅较长的,则可以选取其中最核心的情节进行表演性朗读。核心内容一般都包含了故事的精彩部分,也蕴含着发人深省的道理。选择这种内容不仅利于表演,也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核心与中心思想。对于篇幅较短的寓言故事、诗词歌赋等则可以进行全文表演,以保证朗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一般短篇故事都比较形象生动,情感变化较大,是较好的表演性朗读的材料。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合适的朗读材料。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选材不当,很容易导致课堂沉闷乏味,也会浪费课堂时间做些无用功[2]。
2.2 朗读训练
在选材之外,还需要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加强表演性朗读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这一学习方法,得到语文水平的提高。根据朗读者的安排,可以分为单人的朗读和多人的朗读。有的文章选段可能涉及到的角色比较少,或者故事情节比较单薄,就只能进行单人的表演性朗读。单人的朗读形式学生也可以发挥出表演的性质,将文中的一些动词通过动作表现出来,一些感情变化通过语调或者表情呈现出来。而多人的表演性朗读则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合作,分饰文中角色,把握好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情绪波动,尽可能注意到细节的处理,使朗读和表演融为一体,营造一个生动逼真的故事场景。单人的表演能够锻炼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多人的方式则可以锻炼小学生互助合作的品德。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朗读材料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朗读方式,并不定时交替使用多人朗读和单人朗读,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训练。
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表演性的朗读方式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们经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表演性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朗读也可以分为单人的、多人的、小组的。根据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朗读文段的特点,进行不同的练习。例如:零碎的时间可以用于学生个人的朗读学习,而整块的时间则可以用于小组的团队合作[3]。
2.3 强调情感
表演性朗读之所以对语文教学有效,就是因为它能带动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怀着感情去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够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一般的朗读方法容易形成一种“朗读腔”,实际上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只是按照文章一字一句读来,也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聊疲倦。而表演性朗读就应该在实践中避免这些问题,强调学生应该用真情实感来朗读文章,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朗读标准来朗读。实际上不同的朗读材料所涉及的情境和感情都不尽相同,不可能有一套万能的朗读标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理解表演性朗读的实质和目的,并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融入到朗读中去,形成独特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邱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于龙.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8):73-79.
[3] 管箐.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J].新课程(中),2011(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