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术泡沫”看大学之道

2016-05-30张林

科技风 2016年15期
关键词:回归张力改革

张林

摘 要:在分析“学术泡沫”及大学之道内涵基础上,阐释当代“学术泡沫”产生的原因,进而引出大学之道的使命、学术研究和张力问题。大学之道在于追求学术至上,保证大学学术研究非功利性,充分发挥大学学术的创新性。对当今大学而言,“改革”是必然趋势,但对大学精神的“回归”须加重视,要把握好这个张力的“度”,才能成为人们所期待的现代大学,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大学之道。

关键词:学术泡沫;大学之道;张力;改革;回归

一、“学术泡沫”及“大学之道”内涵界定

(一)“学术泡沫”含义

“学术泡沫”通常是指为了追求学术研究中的论文或论著数量,降低了论文或论著质量所进行的低水平研究工作,使其学术研究缺乏了创造性和创新性。在大学学术研究中,一些研究者通过包装概念“攒项目”,竟然通过审核拿到课题,最后并没有提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不仅有套取科研经费的嫌疑,还制造出大量“学术泡沫”等等。

(二)“大学之道”内涵

研究大学之道内涵,就得回归古代对大学之道的阐释,即所谓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 ]“大学之道”表达了两层含义:明德和亲民。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亦即孔子在(《论语·宪问》)的“修己以安人”。修己即修身以明德,安人即爱人而亲民。大学之道的第一个层次即是要修身立德。大学之道的另一层次即是要爱人亲民。现代大学之道应坚持学术自由,百花齐放,追求真理,尊重学术,使大学回归原有之“道”。

二、当代“学术泡沫”出现原因分析

近二十多年间,我国在SCI上发表论文数量由1000多篇上升到40000多篇,数量居世界前列。有新闻媒体报道,东北某大学的一对教授夫妻,所发表的论文平均一天就有一篇被SCI收录;山东某大学的一个博士生,读博期间在SCI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如今有些大学的博导带有近10多个博士生,再加上给硕士生和本科生上课,同时担任学校行政职务,这样的教学科研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值得深思。为什么大学会出现学术泡沫现象?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和晋升往往在文章上进行了较多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工作,导致了一些科研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其成效。此外,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太过于了僵化,考核方式也太注重量化数量,学术评价机制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一)过于强调量化的评估和考评体制

以量化为指标的学术成果考核方式与学术泡沫化的出现同步运用而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量化指标考核学术研究成果是从管理学中借鉴到教学科研改革中的。当时这种考核方式在高校教学科研中起到一定作用,并在国内高校得以推广。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项改革对我国高校教学科研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然而发展到今天,一些不良现象逐渐凸显出来,科研只注重数量而轻质量,而大学的根本属性是其学术性,学术质量才是其自由繁荣发展之关键。一味的数量攀比最终导致科研者急功近利,其直接后果就是科研质量较低,近几年出现的学术泡沫也证明了这一点。[ 2 ]从历史角度看,古今中外学术大家很多都是与所谓的职称无缘。如孔子是我国大思想、大教育家,他要是在如今能否评上教授呢?还有费马大定理是数学历史上一大难题,300多年来没有人能够解决,而数学家安德鲁·贝尔斯花了9年时间解决了这一难题。期间没有发表过一遍论文,我们能不能因为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就认为他不合格呢?

(二)部分研究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浮躁

科研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之所以有生命力,经济杠杆的作用不容忽视。从前,我国科研工作者守清贫而耻言利,但现在的科研工作者,在量化考核体系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下开始迷失自我,只注重当前利益,在量化考评体系下,研究者每年须发表几篇文章,还要求在什么期刊上发表,同时也明确了具体的奖惩措施,这是每个研究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学术腐败导致学术泡沫化加重

在一些学术研究成果和国家级、省级课题申报过程中,学术腐败也十分突出。科研被科研主管部门当做一门系统工程来抓,才能解决目前科研管理严重滞后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科研与行政还没有完全分开,课题申报与立项通常用行政决策的方式来决定的,可重大课题人员组成又往往是行政组织的一种翻版,导致了科研活动充满着行政色彩。如果一些有实力的科研人员没有行政头衔,是很难申请到重大课题的,这就使得部分科研人员向行政靠拢,以此来获取社会对科研的资源供应。课题经费分配行政化,学术研究评价体系形式化,真正用到研究上的经费很少,这也就必然造成一些毫无价值的课题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术泡沫化。

(四)对大学之道的使命与根本属性认识不足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感。高校学术科研工作者也必须预防学术研究的惟经济学术功利异化现象,应该重点于对国家远景规划有长远效益的学术研究项目上面,而不是太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研究项目。[ 3 ]

(五)大学之道的世俗化

在钻研学术与追求真理的现代社会,高校虽然出现了一些不称职的教授,但总体来说是纯净的。教授把探究学术真谛作为理想和目标,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铸就了现在多少纯净的心灵和崇高的人格!不知何时,学术现在变成了一种可以转化为名利的产物,可以用来换取金钱、权力、名誉……而研究课题必须是严肃的;是没有私立目的的;不管研究结果对财富或收入等有多大的影响,我们研究者必須保持一种严谨的客观态度,同时也在蚕食着大学的原有学术真谛。[ 4 ]

三、大学之道的回归

大学之道应该是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让大学研究者可以放手去做课题和实验,潜心的科研和学习,使其探索学术研究更有追求的价值。要尊重研究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和创造力。只有这样宽松的学术环境,才能使研究者找准研究路径和方法,才能有学术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5 ]

(一)明确大学之道的使命

高校是以探索、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引导社会价值观的使命,规范社会道德的行为,提高人类素质、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公共影响力。这决定了大学必须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所在地,教人并引导社会崇理、向善、求真、务实。这样的高校才能成为众人心之所往、情之所系、梦之所想的“心灵中的圣殿” ——大学之道。

(二)尊重大学之道的学术性研究

高校享有着不受国家机构控制干预的自由,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能够独立自主的处理高校内部的事务。高校的学术组织机构应把学术研究作为本职工作,学者在学术研究时应该享有自治权,这样科研者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自由。高校学术研究的行政色彩必须要淡化,必须明确高校的根本属性是学术性,才能保证学术自由和健康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大学之道。

(三)培养大学之道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充满了世俗和庸俗观念。高校作为承担国家科研的主力军,科研中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人文环境氛围是学术质量和学术效率坚强的后盾,也是学术研究的保障。良好人文环境氛围有利于和谐共同体的构建,使学者们为学术研究的发展可以进行相互交流,重新找回大学崇尚学术的大学精神。[ 6 ]

四、大学必要的张力问题

(一)“坚守”与“创新”

所謂坚守,是指把持着大学自身立场和办学信念的根本性意识,标志着拥有不可逾越的底线准则。这里的坚守与保守或守旧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可以说,坚守为创新指引着可为和不可为的底线,坚守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大学的办学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等都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处理事物的基本理念和思维创新的视野,并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改革愿景。但高校是专门从事高等人才培养的基地,同社会其他组织内在的规定性、内在的规律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现代大学以创新的思维模式决策自身的发展问题,必须坚守自己的本质属性。[ 7 ]

(二)“改革”与“回归”

说到改革,就必须说去行政化。行政化导致我国大学背离了其学术组织的本质属性,集中表现在大学组织属性迷失、精神异化以及教育主客体不明等方面。现代大学是一个区域的特殊学术共同体,其核心功能在于培养新一代能为地方服务的科研人才。推行去行政化的改革,回归到现代大学的本质,坚守学术的本位价值、学术组织责任和逻辑思维,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大学制度和章程,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经之路。

改革是在创新基础上进行的深度发展,是如今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大学之道的回归也刻不容缓。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改革和回归就像一把弓,必须把握好力度,也就是说,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进行深度的改革;为了拥有持久生命力,就必须找回大学精神。[ 8 ]同时作为现代大学一方面进行改革为地方社会服务,一方面也得进行大学本身的调整——回归本质。

五、现代大学发展之道

(一)明确发展定位,突出自身优势

大学要顺应时代呼唤,跳出区域看大学,明确发展定位,突出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大学。这样,才能有利于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一所大学立足于地方,却不能为地方和区域带来经济社会发展,那怎么可能会成为中国知名、世界一流的大学呢?[ 9 ]基于此,近几年,一些现代大学已经建立了广泛有效的校地合作机制,更加融入到了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在国家的诸多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大学要有发展战略是对大学未来一定时期发展的总规划,同时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把凝练自己的办学理念当做基础,依靠自己的特色优势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所大学的优势在于这所大学的特色所在。一所学校的生存之道就是特色办学,鲜明的办学特色才能使学校得到长久的发展。[ 10 ]

(二)尊重学术的自由,服务社会发展

学术自由是维持大学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大学发展以来的基本特征。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生生活的非常自由,学习方式方法也不拘一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觉得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真正感兴趣的课程,挑选最适合自己的教师。在校期间不管用哪种方式来完成学业,要想申请毕业只有取得学校规定的学分。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在时间和选课上就可以做到非常灵活。

教师走出“象牙塔”,积极地寻找区域发展需要的研究项目,这样才能可持续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本身的学术水平和融入社会能力;学校各学科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联合社会各界创办高规格高水平的研究院(所);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创造和理性地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也是现代大学发展中遇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更是建设现代一流大学的唯一途径。[ 11 ]

参考文献:

[1] 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3-5.

[2] 董波,查啸虎.高校学术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

[3] 王学青.“大学之道”的现代变迁[J].现代大学教育,2008(02):38-42.

[4] 王冀生.论大学之道[J].复旦教育论坛,2005(01):20-24.

[5] 董云川.寻找迷失的象牙塔[J].大学(学术版),2012(06):92-95.

[6] 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

[7] 张楚廷.大学思想的独特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8-15.

[8] 杨兴林.关于到底何为大学文化的新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4):3-8.

[9] 刘道玉.创造:一流大学之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0-26.

[10] 徐同文.创建一流:体系还是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6(02):26-29.

[11] 范倩.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J].济南:山东经济学院学报,2011:32-35.

猜你喜欢

回归张力改革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改革之路
论张力
张力
张力2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