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身健康辅导的实践探索
2016-05-30陈咏虹
陈咏虹
摘 要 根据中职生心身健康的现状,开设心身健康的普及课程,本着心身问题一体化的理论原则,将心身健康的理念巧妙地渗透进教学工作中、新颖的课外活动中及社会实践中。实践证明,这样的尝试和努力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校师生对心身健康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自信心、人际关系、意志品质、良好心境等方面有了显著改善,直接助推了良好心理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形成。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心身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10-02
中职学生年龄大都在15—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面临着生理的快速发展和心理发展滞后的不平衡状态,同时,自我意识增强,比较敏感,面对比同龄人更多的压力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会产生各种焦虑和紧张情绪,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对这个年龄段学生进行心身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心身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1.2008年12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21世纪充满了竞争,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心理素质的引导和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只有真正将心身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说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
2.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呼唤心理素质的提升。对于2000年前后出生的中职生来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社会趋利现象,使得这些尚未完成人格塑形和人生定位的青年学生,受人际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可能性极大,很容易产生各种复杂的焦虑、紧张、抑郁和恐惧等情绪。同时,对自身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来自原生家庭的不和谐等因素,也会让他们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压力。而与此同时,中职生的内心深处又普遍渴望拥有调试各种压力和情绪的能力。
在我国的中职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焦虑、抑郁等。所以,帮助这个群体的年轻人提高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自我困惑和压力的方法,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和健康,实现自我教育,应该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心身健康教育的主要路径
1.开展学生心身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获得系统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学生心身健康的跟踪研究打下基础。
2.开设心身健康教育课程。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心身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教材为刘翔平博士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训练教程》中职学生专用一、二册。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增强自信心,正确面对困难、挫折,提高适应能力。
3.结合班主任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最了解本班学生,在教育中针对性强,时机掌握准确,方便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4.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调控学生的情绪,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挖掘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逐步提高学生认识品质、意志品质,特别是针对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差、同学关系失调等弱点,设法增强教学可行性,把心理教育纳入德育课教学内容中去。
5.多彩的课外活动。利用业余时间,首先开展演讲、手工比赛、舞蹈歌唱比赛、角色扮演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尤其鼓励那些从不登台的学生。
6.结合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校期间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三、心身健康教育的实践成果
1.充分提高了学校师生对心身健康教育的认识。在学校领导和教师中形成共识,齐心协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推进心身健康教育。总之,学生的综合健康品质明显提高。
2.学生的自信心、人际关系、意志品质、良好心境等有了很大提升。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心身健康辅导的一系列实践,学生的抑郁、焦虑、恐惧程度显著下降。说明经过心身健康教育,学生最终能够抵达“货真价实”的良好心境。
3.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之前,有些同学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就骂人、摔东西,负面情绪可谓一触即发,同学关系十分紧张。经过科学的心身健康辅导,上述现象开始逐渐消减,同学关系也变得和谐,并呈现出主动帮助别人的现象,拥有了更多的宽容心。
总之,心身健康教育不仅增进了学生对心身健康知识的掌握,也增强了学生的情绪驾驭和情绪管理能力,总体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整合能力。同时,通过心身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也相对提高了教师对心身健康教育实践的认识高度,提升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得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最终开辟了新的教育管理层级。
参考文献:
[1]沈贵鹏.心理教育活动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纪大海.教育文论—经验与科研[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
[3]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180—183.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