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外华文人才培养及开设全日制中文学校的可行性
2016-05-30刘文珂
刘文珂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孔子”走出国门,汉语正逐渐被世界所熟悉,全球“汉语热”也使华人华侨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母语教育”。但孔子学院主要面向的是全世界对汉语、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目前还无法满足海外华侨子女的客观要求。事实上,在国外以华侨子女为对象进行专门的拥有全日制教学安排的中文学校很少。因此,开设全日制中文学校已成为一种推行华文教育,维持华侨与祖国情感,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
关键词:全日制中文学校;孔子学院;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125-02
一、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背景
中国在唐代就有海外移民的历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海外移民达到高峰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自20世纪80年代,走出国门的人越来越多,而其中大多数人滞留未归,他们或者取得永久居住权,或者加入了所在国国籍,落地生根,成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新华侨华人[1]。他们的子女,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主要在海外出生和长大。在所在国接受当地的教育,本能地融入所在国的文化中,对祖籍国和中国文化传统及价值观陌生,接受中国文化影响相对较少。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不太会甚至是完全不懂中文,把自己完全是看作所在国的公民。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华侨子弟的优势,使他们成为居住于海外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这不仅仅是华侨华人培育后代时需要思考的,更是政府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海外华侨华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2011年华人研究报告》一书中提到:海外华侨华人3 000万(实际上超过次数)分布于全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文学校5 000多所,华文教师达2万多名。其中世界华文教育的重点地区亚洲有华文学校3 000所[2]。现在虽然中国的稳定发展给海外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海外对华文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华文教育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就海外华人子女的中文教育而言,教师、师资和学科建设便是三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海外华人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华裔父母重视子女的“留根”教育
大部分移居国外的华人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很深,他们在事业有成的同时,很担忧和忧虑已经“当地化”的子女。他们希望子女一方面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又能学会汉语。这不仅是民族感情的倾注,也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另外,大部分接受西式教育的华侨华人子弟对祖籍国的文化表现较为冷漠,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与其说他们真正融入了当地社会,倒不如说他们完全被西方意识所同化。2008年教育学家袁素华,对来华参加“寻根”之旅活动的华裔青少年所做的调查显示,生活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华裔子女,从小接受所在国教育,他们的语言、行为、思维方式等已经西化,所在国语言已经成为他们的母语,虽在国籍上是当地人,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感到被社会边缘化,因此迫切希望融入社会,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华裔二代游离出华文教育。对于这些华侨子弟有的放矢地进行祖籍国文化教育,培养他们对祖籍国的感情,是当今华人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把中华民族的根留住,使祖国的母语和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在华裔中代代相传,越来越多的华侨重视子女的“母语教育”,使自己的后代与祖国在语言文化上保持血脉联系。
(二)孔子学院在海外华人教育方面存在局限性
自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全球第一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为主要使命的孔子学院建立以来,占世界人口86%的100个国家已经建立了58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04—2007年初全球各地已正式设立孔子学院131所,预计到2010年将达500所)[3]。孔子学院成为传播汉语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国样本”。然而,一方面,孔子学院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阵地,主要面向海外主流社会,面对的是全世界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从设置的重点来看,主要还是当地人。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是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短期内还无法在教学内容、学院规模和分布范围上满足海外华侨子女的客观需求。在国外,每所大学,每所中学都有或多或少的华人,这些华人的汉语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总体水平都要超过当地人,而华人的汉语教学问题也一直是全体华人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世界“汉语热”背景下,由国家汉办和海外教育机构合力推出的孔子学院、孔子学堂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教材编撰等方面都比主要由海外侨团主办的华文学校要强很多,而且随着孔子学院全球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华文教育资源不平衡现象将继续明显化。这样更容易导致华文教育人才的流失,在海外较底层的华侨华人子女接受华文教育的机会和资源缺失。
(三)当前海外中文学校存在的困境
首先,海外中文学校在形式上多属于“业余教育”,很多为周末制教学。海外中文学校一般只在周末开设汉语课程,从时间上看确实很少,只有每周几小时的学习时间,目前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坚持读完整个课程。一旦离开中文学校,马上就又进入了所在国的语言环境中,对于一些海外出生的华侨子弟来说,他们并不清楚学习华文的必要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各类华文教育资源还未完全充分开发利用。华文学校的汉语教育资源比较分散,在世界各地都散布有各类的中文学校和教学机构,没有建立一个全球化的联系网络。海外中文学校的教育对象在年龄上、国籍上、受教育程度上、对汉语的个性需求上有很大的差异,单一教材没有办法满足这种状况。现阶段急需一套有效的协调与配合机制,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外各院校、各学校的华文教育资源。再次,存在师资不稳定、教材不规范等普遍问题。当前许多中文学校除了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力量需加强外,教材也应规范化,现有的大部分中文学校所用教材,多属于国内编写者或为国内儿童语言教学的专家,或为国内教授外国引入汉语的专家,他们虽然在各自的领域卓有建树,却往往对海外华侨子女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就使得现有海外中文学校教材和其实际需要脱节。因此,规范教材建立专业、专职、稳定的全日制教学成为一种需要。
三、对海外汉语人才培养及开设全日制中文学校的可行性思考
(一)重视华侨子女教育,教学对象定位明确
海外全日制中文学校和孔子学院都是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但二者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是有区别的,相比于主要面向当地主流社会开展汉语推广的孔子学院,全日制中文学校的对象是海外华侨华人,不单是一般意义上的汉语教育,更多侧重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全日制中文学校能以专业、稳定的中文教学开展教育活动,它能培养海外华人子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籍国的亲和力。它与一般的对外汉语的语言教育不一样,更有别于在国内中小学所受到的汉语语文教育。它以华侨子女为主要的教学对象,针对在年龄、国籍、对汉语的个性需求、学习条件、学习习惯的不同设置的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进行专门的汉语教学,是一套专门为教育华侨华人下一代的系统。有利于扎实培育“有魂”“有根”的新一代华人,让孩子们从中国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创造浓郁的中文学习氛围,让华裔孩子找到中华文化的根脉。
(二)创办中文学校新型发展模式,为海外华文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1.教学管理系统化、正规化。在海外,很多周末制的中文学校是华人社团开办的,他们由华人社团自己来管理,有宏观的管理,也有微观的管理。海外华人社团繁多,他们既是华人某一地区一方面的社团,同时也担负着该地区团体华文教育任务。而全日制中文学校强化了政府职能,通过中央政府新形式下的缔约管理,运用目标设定、质量控制和以绩效为本给予资助整个机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学校正规化,针对海外华侨子弟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健全的规章制度,加强了对教育领域的控制。促进中院侨办、政府涉侨及华文教育基地的合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协作机制,实现了华文教育相互促进。
2.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全日制中文学校开设以中文教学的教学班,针对海外办学特点,让华人孩子从学前班到高中阶段,借鉴国内语文教学课程设置内容。同时,开设国画象棋和舞蹈等有民族特色的兴趣班,形成以中文教室为主,外语为辅的双语教学体系。建立面向全球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教学资源,以华侨学习者语言能力为参照标准,实现与其他国家外语教学标准的兼容[4]。
3.全日制中文学校可以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全日制的中文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数内,全天在校学习的教育形式。身居海外的游子们要想让我们的下一代很好地掌握汉语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靠周末制的中文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同半日制、周末制中文学校相比,全日制中文学校可充分利用教学时间,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尽量给孩子更多的知识,更充分地配合完善教学课程、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安排及辅导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海峰.海外新华侨华人近千万超半数居欧美[EB/OL].中国新闻网,2012-01-11.
[2] 周世雄,林去病.面向21世纪的海外华文教[C]//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文教部.第三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3] 程刚.孔子学院为何能建这么快[EB/OL].人民网,2007-02-18.
[4] 黄碧芬.陈嘉庚.“诚毅”与华文教育的“育人”[C]//华文教育研究与探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