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农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6-05-30刘立军张耗顾骏飞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17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农学互联网+

刘立军 张耗 顾骏飞

摘 要:结合多年农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经验,提出用发展的观点、时代的眼光去审视“互联网+”时代下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生教学成功经验,从丰富研究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农学研究生教学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农学 硕士研究生 创新 教学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b)-0153-03

研究生教育最早发源于德国,是德国新大学运动之后的产物,后经英、法、美、俄、日等国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当前研究生教学模式大体可分为3种: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1]。不论哪种教育模式,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始终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的,以培养能独立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和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的接班人为目标[2]。欧美发达国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的系统措施包括:制定适合的培养目标;能力为先的研究生录取标准;注重实效灵活的课程设置;完善的教师管理机制;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规范有效的内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多元化的外部质量监控等[3]。

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晚,但研究生规模扩大较快,导致部分研究生专业与就业市场衔接度不高、教育内容更新慢、学生毕业后进入科研岗位的竞争力不强,适应性较差。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落实《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3]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务必从建设与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不断地完善课程审查机制、选课管理和课程考核制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等诸多方面加快实施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和监督[4]。如何更好地发挥研究生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教学与科研第一线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农学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包括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等内容的学科,因涉及农业环境、作物和畜牧生产、农业工程和农业经济等多种科学而具有综合性。农学专业作为我国的基础学科之一,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对农民增产增收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农业科技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学专业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因此,需要用发展的观点、时代的眼光去审视当前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现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生教学成功经验,从丰富研究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提高创新农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 农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特点及现状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地加快,一方面向纵深发展,使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目标达到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向广度拓展,由单一的种植业变成农、林、牧、副、渔等多业并举,向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推进[5]。在农业发展需求的推动下,农业科学不论在微观或宏观领域里都要求多学科、多专业的配合,研究手段快捷化和精密化,同时广泛的科学研究协作和国际合作研究也在进一步发展中。当前,大环境对农学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已有调查研究指出,根据研究生的期望加强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课程质量和改善培养环境等是农科院校硕士生培养的新目标和新任务[6,7]。近年来,在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性教学、网络教学等方面开展了不少有建设性的研究工作[8,9]。但是,在实际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第一,当前硕士研究生授课模式基本上都是延续本科授课模式,以听课考试为主,学生是接收式的学习,在课程知识范围上很难超越教授内容,对课程内容缺乏独立思考,不能提出问题。这种传统“填鸭”教学消耗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储备对于随后的硕士论文研究工作帮助甚微。研究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完成将近20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开展文献检索和阅读等工作,更别提进入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教师授课时间和授课内容连续性难以保证。大多研究生课程一周一次,担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授课教师存在较多的外出科研和调研工作。而对于多数研究生,导师会开始安排外出调研、实地观测和实验研究等工作,因此,不论是教师停课还是学生缺课,对于本就每周一次的课程教学的连续性会造成严重破坏。由于农学专业涉及较多农作物的研究,各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并不相同。对农作物的调研与实地观测及实验研究等均需与各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相衔接,这一实际情况也加剧了其对农学专业课程教学连续性的破坏。

第三,教学内容与课题研究内容存在脱节。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研究生提供思维方法和知识工具。即便是同属农学专业的研究生,研究方向也不尽相同,学生的知识需求是不相同的。目前单纯的课堂授课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内容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对接,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日后科研工作的帮助甚微。因此,结合农学专业课程特点,根据不同研究方向需求调整教学重点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2 “互联网+”时代下创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改革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研究生研究性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第一,系统地修订和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注重每门课程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有机融合,加强横向综合,减少纵向交叉,特别注意避免各门课程之间可能重复的内容。如,在《作物栽培学》编写和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有小麦栽培学、水稻栽培学和玉米栽培学各自分割的教学体系,将三种大田作物通用的栽培管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融合,实现加强横向综合,形成新的课程。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共性的基本理论。第二,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地补充农学学科发展内容,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用性。传统教材更新速度慢,很难及时反应形势变化。农业科学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因此,农学专业硕士课程的内容应紧跟时代和政策步伐,及时更新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三,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结合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个案制定并优化研究生培养计划,这是真正落实课程设置中民主教学的关键。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营造良好的学术民主氛围,促进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授课方面主要采取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通过提问、辩论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兴奋程度,在交流中不断地激发活跃的思维和灵感,而这也恰恰培养了学生后续科研中最需要的探索精神。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和指导研究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

2.2 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

农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与其他研究生课程一样,均设置了学位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和选修课三类课程,每类课程的教学内容都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目前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课程的大环境下,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普遍存在创新性、前沿性不足的现象,内容老化滞后,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研究生知识储备与创新,直接或间接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降低。

根据农学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以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度、深度、广度和前沿性与学科的发展规律保持内在一致为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旨在解决如何选择和选择什么内容的问题。“互联网+”时代,农学研究生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1)任课教师应将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技术革新等科技创新贯穿课程教学内容始终,高度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科技创新过程的理解。(2)研究生课程内容应该是建立在一般知识基础上的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当今学科交叉融合、新学科涌现,新技术和新理论在交叉领域诞生的创新更突显了研究生课程内容应涉及跨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方法理论。学科知识本身就是动态变化的,需要根据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加大课程重点内容的教学训练强度,特别是要加强方法论的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3)面对部分农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材存在不适合研究生教学的问题,从国内外学科经典专著、优秀本科教材、学科发展前言动态等综合优选一本或多本教材是解决目前教材更新滞后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适当引进或增加国外先进教学法与理论已成为可能,这可以启发、引导研究生科技创新,培养学生开放性、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科学思维,使得研究生课程教学切实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打下基础。

2.3 积极采用“互联网+”的新型教育模式

互联网+研究生课程教学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和教师之间合作更加紧密、灵活,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数据和评估,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好的、更及时的反馈,最终实现研究生的自适应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研究性学习。作为教育技术手段,“互联网+”为研究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系统的途径。“互联网+”教育包括微课、翻转课堂和自适应学习等,其中,微课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和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一种实践性强、高效、开放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并不出镜教授课程的情况下,实现了和学生之间如同科研伙伴一样的互动。鼓励高年级研究生参与微课教学设计、改革和教学评价。由于农作物生长耗时较长,单独在课程讲解中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可在主要生育期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进行录制,并配以教师的讲解,最终整合成完整的教学视频。通过制作设计和讲解精良的微课,结合课堂教学完成课程的预习、辅助和总结,有助于提高农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2.4 建立多样考核方法,强化支持服务和管理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农学研究生教学中,网络教学可以为研究性教学提供充裕的时空自由度,在整合研究性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开放型教学模式下,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另外,传统的统一书面试卷的考试方法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学习效果,必须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针对学生和课程建立多样的、灵活的考核方法,使得学生着实从课程教学受益。(1)对于可以将课程教学内容应用于相应研究的学生,要通过教学内容与研究内容结合完成主题大作业考核;对于暂时无法将课程教学内容应用于相应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固定主题大作业完成考核。(2)对于农学基础工具类课程(如农业信息类),学生利用该课程知识及方法解决其所在专业研究实际问题,撰写专题科研报告或小型论文,提高研究性教学的专业性。(3)形成网络教学的课程,确立网络教学的登录跟踪机制,在核定课程最终考核成绩时,结合课堂讲授、网络课程作业反馈等情况给予加分,以建立多样课程考核方法。

结合多年农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经验,借鉴国外研究生教学成功经验,将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从丰富研究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方法等方面改革“互联网+”时代下农学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实现新时期农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我国农业科学和社会发展对农业高科技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泉兴,王琪.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历史、现实和哲学的考察[J].中国高教研究,2009(2):38-40.

[2] 刘蜀阳,韩志宏.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发展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69-71.

[3] 石花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5/201501/182992.html.

[5] 高宝嘉.农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课程建设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15(6):3-5.

[6] 陆建飞.高等农业教育主动面向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6):329-332.

[7] 翟洪江,孙立群.农科院校硕士研究生质量调查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8):77-81.

[8] 秦发兰,汪华,胡承孝.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18-21.

[9] 李昌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及其强化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9(4):9-13.

[10] 秦惠民,鞠光宇.基于网络的大学开放式课程现象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17-21.

[11] 薛海.基于网络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5(4):10-12.

[12] 吴锡东,张磊,乔秀柏,等.新形势下农学专业教学内容整合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S1):5-7.

[13] 陈花玲,仇国芳,王俐.改革研究生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26-29.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农学互联网+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