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业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2016-05-30王旭峰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19期
关键词:基本原则生态环境防治措施

摘要:矿产开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矿山的开采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矿山环境防治对策的研究,为矿山企业的开发生产提供理论导向。文章对矿业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矿业开采;生态环境;基本原则;防治措施;矿产开发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85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9-0084-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19.0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而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矿业开采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使得矿产资源浪费和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虽然当前很多新建的大中型矿山采取了若干保护措施和生态重建手段,但是旧有矿山的生态环境仍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地剖析矿业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目标,对于促进矿业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积极意义。

1 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1.1 矿山生态环境防治面临的挑战

除却新建的大中型矿山,旧有矿山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基本形成,并且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治理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矿产需求也必将不断增加,这也就决定了采矿活动不会停止,反而会继续增强。但是对于旧有矿山来说,其生态环境问题本就十分严重,一旦加大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那么必将出现新老问题的叠加现象,使得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难度增大;第二,集体和个体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仍旧无法彻底解决。集体矿业和个体矿业在20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有力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乱采滥挖、冶炼工艺落后等问题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个体矿业的整合力度,但在短期内个体矿业和集体矿业仍将持续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第三,需要处理的矿山三废越来越多。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排放的三废既是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因素,矿业开采过程中三废的排放量本就很大,再加上旧有矿山对其处理的忽视,使得矿山三废处理难度越来越大。

1.2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矿业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矿石采掘、选矿和冶炼等环节,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和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是多方面的。目前比较常见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四种:第一,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上文中笔者已经论述过在矿业开采的过程中三废排放量是很大的,以废石为例,每生产一吨金属或者煤炭,往往会产生上百吨的废石,如果没有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那么这些废石必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此外遇到暴雨天气,废石废渣又将成为泥石流发生的新物源条件;第二,对空气和地下水的破坏。当前矿业开采中对空气和地下水破坏最为严重的是硫化工和煤炭。其中煤炭采矿业排放的废气多为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对空气污染严重,硫化工生产则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及汞、砷等有害物质,对地下水污染严重。当然,其他类型的采矿业也会或多或少地对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地表景观破坏。近年来,因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等灾害在矿山时有发生,对矿山地表景观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例如露天采矿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山坡滑动,采矿淘金破坏河道等;第四,对水循环系统的破坏。疏干排水是采矿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其往往会导致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下降,进而使得区内泉水干枯、河流流量锐减,改变了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循环条件,使水环境发生变异甚至恶化。

1.3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因素:第一,计划经济时代对矿山生态环境的忽视。除却当前新建矿山之外,旧有矿山基本上都开始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一方面当时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矿业开采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做出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又快又好”仍是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使得矿山企业的工作重心在矿产资源的开采量上而不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上;第二,市场利益的驱动。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开始逐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理念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践中仍旧有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益,采用非常简单、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在开发的过程中也不愿加大投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而使得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第三,政府管理的不到位。一方面当前关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旧不够健全,各级政府也没有针对性地编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和政绩,对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视而不见,使得矿山生态环境防治工作严重滞后;第四,社会环保意识淡薄。矿业开采虽然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矿山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较为淡薄,再加上新闻媒体和宣传对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报道较少,使得矿山生态环境防治工作难以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

2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多年形成的,问题积攒较深,涉及的矛盾较多,因此在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防治时不能采取单一的治理措施,要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原则的基础上综合采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政策手段等多种措施实现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有效

防治。

2.1 技术手段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当前已有部分较为成熟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矿山生态环境防治中,其中在“防”上比较常见的有对矿业开采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循环利用,例如煤炭开采中产生的煤矸石当前已成为空心砖建材的主要原材料;产生的废水通过采用混凝过滤法、离子交换法等现代技术实现了二次利用等;通过加固地下采空区综合利用技术、钻孔溶解开采技术等技术实现绿色开采,降低矿业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治”上目前比较常见的有生物恢复技术,即针对破坏地表生态环境、地貌景观的环境问题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和改善矿山生态环境,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露天开采的矿山;工程恢复技术即针对矿业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排水工程、土地复垦工程、人造水面养殖工程以及井下填充工程等手段实现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目的,适用于绝大多数类型的矿业开采。

2.2 法律手段

国外实践证明,在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做好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促使环境保护行为和治理行为始终能够在法律规范内进行是提高环境保护效果的有效途径。分析当前国内法律我们可以发现,涉及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大多数仅限于“三废”的处理,对于整个矿山的生态环境系统问题的规范性治理条文不多、操作性不强,因此在制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时要尽可能地涵盖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明确矿山生态环境防治的基本原则,即开发与保护并举,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第二,明确新建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第三,明确旧有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责任主体;第四,明确矿山生态环境标准;第五,明确矿山生态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管主体及

职责。

2.3 行政手段

所谓的行政手段指的就是通过政府行政行为来对矿山生态环境的防治进行控制,包括事前监督、事后监督、责任追究和执法检查等内容。想要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矿山生态环境的防治,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政府组织领导专业人员编制矿山生态环境防治规划。用科学合理的矿山生态环境防治规划指导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矿山生态环境防治规划和当地环境保护规划、矿业开采规划出现冲突,应当将其纳入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规划中;第二,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管理机构。对此一方面应当在各级主管部门中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执法人员,加强对矿业开采行为的监管,另一方面应当督促矿业企业在内部设置专门的监管部门,将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承诺落到实处;第三,提高矿业开采的市场准入条件。上文中笔者已经论述过集体矿业和个体矿业是导致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可以通过提高矿业开采的市场准入条件来避免;第四,提高对破坏矿山生态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从理论上来说,随着我国关于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相关政策制度的出台,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应当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当前政府对于破坏矿山生态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使得部分企业产生了侥幸心理,为获取更大利益忽视了矿山生态环境的防治。

参考文献

[1]郝智睿.井工煤矿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以柳林宏盛

安泰煤矿为例[D].山西农业大学,2013.

[2]孟江红.神东煤炭开采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防治措施

[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8,(6).

[3]刘小庆.基于生态恢复的矿区废弃地景观规划研究

[D].南京工业大学,2014.

[4]姚征.矿业城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以陕西省

铜川市生态环境规划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5]师红聪,刘云忠,李培.基于生态环境补偿的云南省

矿业发展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3).

作者简介:王旭峰(1981-),男,山西运城人,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

(责任编辑:王 波)

猜你喜欢

基本原则生态环境防治措施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