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构
2016-05-30朱春雁
朱春雁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建构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施两个方面入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准备包括正确解读教材、全面把握学生、建立良好的目标意识等方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包括创设教学有效情景、组织教学有效活动、促进教学效果有效生成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建构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出,就是针对课改实验中出现的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而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反思。之所以出现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认识层面和和课堂教学低效无效运作的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低效无效运作,这就要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施两方面入手,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是建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只能是望洋兴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主要的就是正确解读教材,全面把握学生,建立良好的目标意识三个方面。
1、正确解读教材。所谓正确解读教材,不是简单的理解教材,而是正确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理清各个知识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层次,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教材的各个知识点放置于单元教学、学段教学甚至整个小学数学的总的知识体系中审视和把握。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明确每个知识点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白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生成的,又是怎样为以后的知识学习做准备的。另外,教师在教材的细节上要认真推敲,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所蕴含的指导意义,所蕴含的显性和隐性的启示。一幅插图,一句提示语,都是教材编排的有意为之,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正确解读教材,就是要深入浅出的解读教材,只有深入,才能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和基础。把教材解读的越深,上起课来就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全面把握学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学生简单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在自身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这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常的不容易。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尽相同,要准确把握确非易事。但是,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大致相同的年龄特征,他们的认知能力、个性特质、情感倾向、心理特征大致相同。教师把握这些共同点,是能够做到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值得引起教师的重视,那就是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把握的较准,而对他们的生活经验却难以准确的把握。尤其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难以把握。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就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
3、建立良好的目标意识。实践证明,教师教学的目标意识的强弱,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目标意识,教师心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应当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建立良好的目标意识有三个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是教师要有意识地从观念和态度上认真对待教学目标的制定,做到教学前心中有数。二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实可行,切忌假大空。而且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不同方面,尤其要体现出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与准确把握。如果只是教学参考书的机械复制,这样的目标意识只能是聊胜于无,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以目标为准绳,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获得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一要创设教学有效情境;二要组织教学有效活动;三要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生成。
1、创设教学有效情境。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在情境的创设中,如果在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合适恰当的素材,而且引入情景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生活情景就是有价值的合适的贴切的。如果教学内容没有合适的生活素材。就不能为情景而情景,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为童话而童话,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也未尝不可。
问题情境只要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系统外部,即现实生活;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处理得当,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组织有效教学活动。作为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规划,是要考虑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性是大目标。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3、促进教学效果有效生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效果的生成有其特殊的要求与判断标准,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应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一方面,教学蕴含着教师的主观意趣,这种主观意趣蕴含着教师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另一方面,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沦落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这就是说,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晓霞,李建萍.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69~186.
[2] 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