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古诗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之探究
2016-05-30施与颀
古典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选入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词句优美,內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语言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将古诗词教学和写作教学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展开想象,化言为画
古诗词是一幅无声的画,一幅精美的画。在古诗词教学中,想象画面是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深入体会诗意诗情的有效策略。
如特级教师管建刚在《四时田园杂兴》教学中,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昼出耘田”“夜绩麻”“学种瓜”三幅画中的任意一幅,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文字把当时的画面写下来。管老师巧妙地找到了读与写的结合点,引导学生用天真活泼的语言文字再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学生在初步感悟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喜欢的画面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方面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情感美、意境美,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又如李清照《如梦令》以寻常语绘精美图,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个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学生通过对这三个画面的描写,体会词人把移动的风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用心感受、化言为画,进入词境。学词的过程犹如人在画中游,诗情画意,乐在其中。
二、拓展延伸,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里写景,暗里将诗人的情感蕴含在其中。老朋友在这个春光明媚、花团锦簇的美好时节,舟行长江,看着一路的旖旎风光,前往繁华之地扬州,李白是赞赏的,甚至可以说是羡慕的。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一直目睹着朋友乘坐的船挂上风帆,渐行渐远,越来越小,帆影最终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在风中伫立良久,眺望着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似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满载着他的祝福和深情,伴随着友人直达广陵。诗中没有一字提及离别的伤感和痛苦,学生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来。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透过景物,揣摩背后的情感,感受到诗人将深厚的友情融汇在笔下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色之中,真正达到情与景的高度统一。朋友的小船已经消失在视线里,按常理诗人可以回去了,可是他回去了吗?从哪里看得出来?他不回去,而是伫立江边,在想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对景物感悟琢磨,把李白送别时的真情实感化为文字。李白在长江边送别友人,心里除了恋恋不舍,除了悲凉,还有羡慕之情,他内心其实也很想去扬州看看。
同样是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写出了诗人的一份惆怅,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映出了诗人的一种豁达,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同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感。诗人在送别时是怎样的心情?会想些什么呢?请学生练习写片段,将自己相关的体验调动起来,与之对接。这样能让学生走近古人,甚至走进古人的心灵,就能体会到虽然古人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他们的情感却与我们相同、相通。
三、填补空白,升华立意
古诗词中,立意的高下、深浅决定着诗歌思想性的深刻程度。往往同一题材、甚至同一事物,由于作者艺术修养不同,以及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或者由于作者世界观不同,其结果,写出的诗就有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效果。
如清代袁枚的《所见》一诗有声音、有动作;有写景,有叙事;有从容,有紧张,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特别是第三句诗结束,立马把读者推到全诗的高潮:忽然闭口立!给读者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出牧童闭口立此刻后的种种情景,学生的思维也一下打开了:也许,牧童一下子就捉住了同样在放歌的蝉,蝉儿在他的小手里拼命挣扎;也许,牧童突然良心发现,对于柔弱的蝉儿心生不忍而悄然离去;也许,机灵的蝉儿察觉到了有点不对劲,吱地一声振翅高飞,留下牧童傻傻地望着……通过学生的交流再出示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到蝉是一种有德行的虫子,虽出身于污秽的泥土,却能够通过蜕壳而获得重生,从此处高枝饮晨露。补充材料的介入,为我们探明《所见》一诗的真实命意指明方向,了解到袁枚就是像蝉一样的高洁之士。明白我们在考虑问题时也要透过社会生活和事物的现象揭示本质,使作文的立意升华。
四、披文入理,领会内涵
古诗词中有许多饱含哲理的诗词。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感悟。读着读着你还想到哪些和实践有关的名言、历史故事?你能试着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实践的认识吗?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人把方塘比作人的心智,把源源不断的活水比作新鲜的知识,只有源源不断地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清澈;同样只有不断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心智更聪明。最后让学生写写从古诗中懂得的道理。
哲理诗中结合写话的训练,帮助学生了解诗中之理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对读者有何启发,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过程中,披文入理,深刻领会诗的内涵、意蕴。
五、改编古诗,还原情境
如特级教师李伟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中告诉学生写诗不是诗人的专利。介绍诗人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让学生知道写诗并不难,只要愿意,每个人都能写出优美的诗。同时鼓励学生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现代诗的形式,用自己的话写下来。长短不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们的诗虽稚嫩,但却是感情最真挚的。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诗,不仅强化了对古诗文内容和意境的理解与领悟,而且有助于把古诗文与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的解读融合在一起,化诗人的诗为我的诗,既丰富和细化了诗词的内涵,又提升了古诗文的教学价值。
又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中主要的对话是贾岛与童子的三问三答。在理解古诗时如果只是扩展对话,那么古诗的意蕴就会冲淡。如果把这首古诗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穿越到唐朝,还原到隐者居住的高山茅庐旁,把隐者的生活环境还原成舞台背景,对话人物的内心变化转换成舞台说明。学生们兴致极高,通过有层次的描绘并加上自己的创意。隐者的生活环境、人物形象通过文字真实地展现在眼前。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找到隐者居所的心情是怎样的?当他得知隐者不在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当他听说隐者就在眼前山中的心情……让学生们换位移情,与贾岛同喜共忧。学生通过剧本编写,通过对《寻隐者不遇》中环境、人物肖像、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的描写,体会到古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字,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无比美妙的意境。
将古诗词教学与写作巧妙结合的方法,既可以达到传统教学的目的,又可以解决语言培养的目标。古诗教学中只要我们努力找寻读与写的结合点,踏实地进行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文素养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指导教师:王菊艳)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5082]。)
参考文献:
[1]何明.写作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姚亮.引用古诗名句提高作文品味[J].阅读写作研究,2007,(1).
(施与颀 江苏省常熟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