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古今异义词”的笼统定义及其影响
2016-05-30韩传瑜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相关资料与教学实际中存在着“古今异义词”的笼统定义,这种现象混淆了词和短语的区别特征,掩盖了文言文单音节词为主的词汇面貌特征,不利于学生学习文言文。我们认为应当正确区分古今异义的短语和词,才有利于学生阅读与理解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古今异义 笼统定义 影响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表现形式,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语言的历时发展,古今汉语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词汇方面,其形式与内容都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词语是句子的建筑材料,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就无法读懂句子乃至文章。因此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是文言文教学工作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在许多的教学实际中,教师将这类古今意义上不同的词语笼统地称为“古今异义词”,我们认为这种笼统的称谓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上都是存在问题的。
词语是句子的建筑材料,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就无法读懂句子乃至文章。因此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是文言文教学工作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我们从许多的教学实际与相关资料中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将古今意义上不同的词和短语都统称为“古今异义词”,我们认为这种笼统的称呼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周俊根的文章《古今异义词举隅》中列出了32个词语,其中包含了“妻子”“卑鄙”“垄断”等由单音节词组合成的短语。[1]
遂率妻子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妻子”和“卑鄙”在现代汉语中是词,表示“男性对配偶的称呼”和“言行恶劣、不道德”。但是,在上面的例句中它们都是由两个各有所指的单音节词组合成的联合短语,表示“妻和子”“身份低微,见识粗浅”。 “垄断”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泛指“把持和独占”。但是在例句中,“垄”和“断”不是一个整体意义,“垄”指“高山”,“断”即“阻断”,读起来语法停顿在“垄”与“断”之间,“垄”和“断”组合成主谓短语,并非是一个詞。后来两者长时期地连在一起使用,才逐渐地语法化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
在许多语文教学刊物上,凡是谈到古今异义词的文章,大都列举过以上词语。例如夏桂存《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例析》[2]、胡波《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3]、吴续银《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例析》[4]等。
在一些教学实际中,也有古今异义的词与短语的混淆情况。
师:还有一些同学预习时没有注意到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现在我们一起找一下。第一个是“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痛恨”,今义是“极端地憎恨或悔恨”。那古义呢?
生:痛心,遗憾。
师:很好!第二个是“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今义是“言行恶劣、不道德”那古义呢?
生:身份低微,见识短浅。[5]
根据以上的许多实际情况,我们发现中学文言文教学活动中,的的确确存在着对“古今异义词”的笼统定义,这种现象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词和短语在理论概念上有明显的区别。词是具有一定语音形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何为“最小的语言单位”?葛本仪先生认为“词作为一个最小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主要表现为它必须表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义。这个意义是特定的,表示着某种特定的事物或现象,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不能把词的意义看成为它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8]所以,词是不能再分割的,其意义是独立完整的,不是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短语却不具备这一特点,它不是一种固定的语法单位,具有意义的简单组装性和结构的可扩展性的特征。例如“江湖”这个词,如果理解为“江和湖”的简单组合,那就是一个短语,理解为泛指“四方各地”或者“四处流浪靠卖艺、卖药等生活的人及其行业”的话就是一个词。
对古今异义词和短语的笼统定义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实践。首先,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词和短语的区别特征,混淆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语法单位。并且不利于学生了解文言文单音节词为主的词汇面貌特征,容易把文言文中由单音节词组合成的短语误认为是词,把它们当作完整意义来理解,不是以简单组合意义来理解。学生了解了文言文的该特征后,当他们读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等句子时,就不会轻易地将“交通”误理解为“各种运输手段”,将“鱼肉”误理解为“鱼的肉”了。
注释:
[1]周俊根:《古今异义词举隅》,语文知识,2005年,第11期。
[2]夏桂存:《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例析》,语文天地,2008年,第24期。
[3]胡波:《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初中生辅导,2008年,第9期。
[4]吴续银:《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例析》,语文天地,2006年,第6期。
[5]李劲梅执教,王玲整理:《<出师表>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7-8B期。
[6]邢福义,汪国胜主编:《现代汉语》,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2页。
[7]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8]顾锦霞:《文言文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第7期 。
[9]周艳华:《诵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一把钥匙》,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适用),2009年,第1期。
(韩传瑜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