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课外自主阅读,以读促写

2016-05-30林婉云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规律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写作作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外显表现形式,是在大量阅读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才能得以提高。叶圣陶老先生也曾指出了由读到写的客观规律,他认为写作基于阅读,阅读得其道,对写作有极大的帮助。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与习作是紧密相连的,阅读中积累,习作中运用。积累不运用,积累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大量灵活的积累,也就不存在运用。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

【关键词】课外自主阅读;读写结合;阅读与欣赏;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写作作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外显表现形式,是在大量阅读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才能得以提高。叶圣陶老先生也曾指出了由读到写的客观规律,他认为写作基于阅读,阅读得其道,对写作有极大的帮助。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起学习运用语言的网络,实现由读到写,读写结合的重要目标呢?我认为要遵循语文学习重视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规律。可又如何把课内指导阅读感悟的知识迁移到课外自主阅读中,通过不断积累达到运用自如、“下笔如有神”的写作佳境呢?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在大力提倡读写结合,其中也不乏有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训练,可效果甚微。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从读到写这一步的阶梯太高,学生无法跨越。因此,我在本班学生身上尝试搭建一个脚手架,让学生顺利登上写作这一梯度。那就是课内外阅读并举,强化自主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然后归纳课内文和课外文撞击的“火花点”,说“火花点”其实就是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并把这“火花点”应用于练笔中。经过近两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是这样训练的:

一、引导阅读与欣赏,激发心灵感悟为读写迁移提供依据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精选的优秀作品、范例,一些经典的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我总是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体会作品中的精粹之处,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来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为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的、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受益终生。因此教学每篇文章时我都让学生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不论是对作者感情的把握理解、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或是个别语句的遣词造句,还是自己的学习方法都可,只要是自己独特感受就行。我在课堂上做了如下的尝试:

(1)精神迁移:问学生“你长大后最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学生说想做医生为病人减轻痛苦,有的想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想做考古学家,发明家等等,总之学生们想从事的都是知识型或技术型的职业。我给予学生一一点评,赏识他们崇高的志向。然后接着问:“天游峰的扫路人在你心中是什么位置?”不少学生直言不讳:这个职业太苦了,又脏又累,而且被人瞧不起。我们这儿称其为是“扫大街的”。看来学生的本性暴露出来了,但我想考验考验他们的“立场”,我作惊讶状:一个扫路人,靠自己力气吃饭的清洁工在你们眼里身份就这样的低贱?说完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们。一些察言观色者举手了,甲同学说:“本学期我们思想品德课第一课就讲了劳动者都是平等的,清洁工是城市的美容师!想一想,天不亮他们起来清扫街道了,假如没有他们,我们这个城市会脏成怎样?”不错不错,慷慨激昂。但我忍不住斜捣一杠:“城市美容师,多好的名字。你一定想做?”这位学生绝没有想到我会来这一招,也许他本来看我那般的期待,表现表现救救我的场,哪想到我会如此操戈反击,一时反应不过来,张着嘴愣在了那里。机灵鬼乙同学又开始捣蛋了:“老师,那你愿意做一个清洁工吗?”“你说呢?”教室立刻热闹了起来。

(2)对接文本:老师并不想咱们班52个同学,十几年后出十个二十个扫路人。(生笑)但我要说,虽然我不想你们成为一个扫路人,但老师期望你们做一个像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的人(正色,重复),理解老师的话吗?学生思考,回答,有学生说,老师是不希望我们真正地成为清洁工(我补:如果你实在做不来其它的工作,做清洁工也未尝不可),但您期望我们像天游峰的扫路人那样,有一个乐观的情怀。

(3)总结期待:如果这是一幅画,我想大家看到的主体是“峰”,在“峰”中有一“人”,与山峰比来,人显得渺小,但是当我们走进画内,走进扫路人的心灵,我们会体会到人的崇高。山的险峻,凸显了人的伟岸,人的豁达又反衬出山的雄伟。正如广告语:山高“人”为峰!是青松,就挺立山巅,是小草,就装饰大地。人的岗位可以不同,但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应该一样:永远做一个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人。

二、引导总结和归纳,领悟规律为读写迁移巧设铺垫

学生在每篇或每组课文学完谈独特的感受时,我从没忘了问学生:“你是怎么读懂(或体会到)的?”引导学生回顾全文,领悟规律。根据教材的特点、结构,抓住重点,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并引导学生将课文的学习方法与训练重点贯穿起来,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并能领悟规律,以便应用于相关的课外读物,能够自主阅读,深入体会。

三、引导课内外阅读并举,搭建读写结合的脚手架

学生在总结规律后,让他们自己在课外寻找与所读课内文有共同点的文章。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后,给学生推荐了一篇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一个疲惫忧愁的诗人在旅行途中听到远处传来悠扬的歌声,闻声过去,原来是一个快乐男人的声音。他的声音实在太快乐了,诗人不由地问他,是不是因为没有经历烦恼和忧愁?男人则说,他不久前才丢了自己唯一的一匹马。诗人更加疑惑不解了,男人接下来的话使他细细咀嚼:“我当然要唱了。我已经失去了一匹好马,如果再失去好心情,岂不是要蒙受双重损失吗?”一般教完一篇课文,我都会给学生推荐一两篇的课外读物(也可以学生自己找课外文),作为课外对比文。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琢磨,归纳出课内文和课外对比文的共同点,即“火花点”。本班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常以“快乐点击”、“心灵直通车”、“文者相逢”、“开心碰碰撞”、“心灵网吧”“书林拾萃”等称之。当然,这“火花点”概括的内容可以是两篇文章共同揭示的道理,可以是学法,也可以是情感共鸣处,最感动之处,甚至可以是修辞手法等。最后就是把这些学到的“火花点”运用到练笔中,这样学生的写作就有所凭籍。通过此番课外自主阅读概括出作文的落笔之处,无疑是减缓了写作的坡度,搭建了写作的脚手架。

我要求学生每周做一次这样的读书笔记,从语文课中挤出一节课集中使用,作为“自由读写”课,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并作阅读作文。在这个时间里,孩子们自由阅览,边读边写,边画边写,如鱼得水,乐而忘返。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种鸟,它能飞行几万里,它能飞越太平洋,而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在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它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就站在那截树枝上捕鱼,困了它就站在那截树枝上睡觉。谁能想到,小鸟成功地飞越了太平洋,而靠的仅仅是一小截树枝,如果小鸟衔的不是树枝,而是鸟窝,食物等用品,那小鸟还能飞得起来吗?还能飞得这么远吗?

如果学生是那小鸟,我们教师该给学生一截“树枝”,让学生飞往成功的彼岸!

作者简介:

林婉云,女,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族:汉,职称:小学高级,学历:大专。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观察比较 寻找规律
先找规律再解答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