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材妙用·理性爱国
2016-05-30马菲肖良
马菲 肖良
【“书”材展示】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运用方向】
1. 爱国需要一片丹心,满怀热情。爱国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发自内心的强烈的认同感和想要为她增光添彩的使命感与责任感。66岁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激发起他满腔的豪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的壮心让这颗爱国的心充满炽热的温度。
2. 爱国需要一生坚守。爱国是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情怀,这种情怀不是短暂的“一见钟情”,而需要一生坚守。辛弃疾用一生的心血涂抹出对南宋矢志不移的爱恋与坚守:少时祖父的熏陶让他的爱国心深深扎根;21岁率北方抗金义军回到南宋;“归正人”身份让他忠而见疑,屡赋闲职,可他痴情不改,不屑归隐;66岁还高声呼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 爱国需要理性斟酌。爱国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置国家大局于不顾。面对自我追求和国家利益的两难选择时,爱国更体现在对后者的坚守上。虽然韩侂胄的北伐计划给了辛弃疾实现抗金复国夙愿的机会,但是辛弃疾更明白北伐不应该是满足一人私欲的草率出征,而应该是准备充分的志在必得。
4. 爱国让人情感升华,名垂千古。爱国让辛弃疾一生都在奔波,不被信任、不被重用是他的不幸,他却用一世去明志,去表白。他的豪迈、悲壮为他的爱国蒙上苍劲的色彩,成为宋词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适用话题】
爱国 理性 壮志未酬 壮心不已 坚守
【写作片段】
当华人首富李嘉诚陷入从中国“撤资”的舆论漩涡,被人斥责“能同甘,不能共苦”时,我们是否会认为他不爱国?当他又斥巨资筹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以期推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时,我们又该如何解读他的慈善行为?当我们听闻G20峰会上中国的声音,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的气度、人民币加入SDR……我们难道不从心底升起一种自豪感吗?无论是质疑还是自豪,作为依存于国家的个体,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怎样才算爱国?怎样才算对祖国一片丹心?
爱国需要倾注满腔热情……
爱国需要理性权衡,着眼大局。爱国不仅停留在强烈的国家认同这种感性与热血沸腾中,更需要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艰难抉择中最终以国家大局为重。当韩侂胄打算兴兵北伐时,辛弃疾知道他抗金复国的理想就要实现了,他欢欣鼓舞,晚年的他似乎终于又可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了。但当他看清韩侂胄的草率与私念时,他懂得这是在拿整个南宋王朝的最后家当为韩侂胄的政治野心和自己的壮志私心做嫁衣,他冷笑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他宁愿在夕阳中继续自己终生的告白与哭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对国家深沉的爱让他理性地权衡时局,让他不会为了自己圆梦而赞成草率北伐。他的爱让我们读出了一种苍凉与伟大。
在秦晋围郑的危急时刻,烛之武虽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抱怨,在个人得失和国家存亡的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夜缒而出,见秦伯”,以三寸不烂之舌救郑国于危难之间,这和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如出一辙。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绘出了理性爱国的崇高画卷。
爱国更需要将民族的认同感升华为国际性的爱与和平……
将爱国放入热情、理性之中,我们在展现自己的一片丹心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爱与和平点燃了火炬。
【亮点评说】
文章以时事热点开篇,提出疑问:“到底怎样才算爱国?怎样才算对祖国一片丹心?”紧接着围绕“怎么做”的角度,并层层递进,依次提出三个分论点。特别是对“书”材的运用,很准确地诠释了第二个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