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素材的多角度运用

2016-05-30汪晓红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女司机论据事例

汪晓红

同一则素材,因运用的角度不一样,就会有不一样的精彩。下面以2015年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11月联考作文题中的两则材料为例,谈谈如何在议论文中从不同的角度引用、化用材料,如何在议论文中“讲述”材料。

素材再现

材料一:2015年5月3日下午,在成都市娇子立交处,一名男司机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35秒内4次踢中女司机脸部,整个过程触目惊心。事后调查发现女司机曾两次故意别车,给男司机造成了危险,差点伤到男司机车中的孩子,并有辱骂行为,才引起了男司机的极度愤怒,此事件引出了一个新词“路怒症”,该词用以形容在交通阻塞情况下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愤怒情绪。近年来由“路怒症”引起的交通事故高频率发生,由此产生的伤亡人数不断增加。

材料二:2013年5月,某资深爆料人发出一条长微博“扒一扒这些年被范冰冰工作室往死里整的明星”,范冰冰及其工作室在看到此条长微博后,迅速作出回应,用“垃圾人定律”来回应此微博。“垃圾人”形容本身存在很多负面情绪垃圾,需要找个地方倾倒垃圾的人。

议论文,顾名思义,就是要发议论的。有了论点、事例论据,还得掌握一些事实论据叙述的技巧,还要注意对事实论据展开分析、拓展、引申,进而使议论深入,要在叙述事例中体现观点,在拓展引申中把道理讲透,让读者信服。

下面我们就以上述题目为例来谈谈素材多角度运用的方法。

一、一线串珠,同类列举。

即把很多具有共同主题思想的事例高度锤炼,使之成为一组句式整齐的排比句或排比段,凭句子结构的整齐、事例的丰富去征服阅卷老师。在列举事例时应注意事例与事例之间的相似性与相关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些事例都是能共同论证某一观点的。

片段一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焦虑,在工作上因为各种问题被指斥、被批评、被责骂,在生活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事而疲惫不堪,于是戾气在堆积,而身边的亲朋好友和亲人又无法让戾气发泄出来。于是,长时间的压抑,人人如同一罐即将爆炸的火药桶,稍稍一摩擦便瞬间爆炸,于是我们看到:司机因为别车遭人拳打脚踢,公交上为一个座位而大打出手,女明星在网上被一些人诋侮和辱骂。面对这个压抑的快节奏世界,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蒋文杰《心宽气和,世事不忧》)

“司机遭人拳打脚踢”“公交上大打出手”“女明星被人诋侮和辱骂”等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焦虑”“稍稍一摩擦便瞬间爆炸”,很好地说明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的焦虑状态。这样的同类列举让文章丰富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很大冲击力。

二、化用事例,议论升华。

即用一两句话对所选事例进行高度概括,然后再运用到议论文中。这样处理材料的前提是,所选事例必须是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并且与文章的观点是高度融合的。

片段二 “路怒症”、“垃圾人”似乎一夜之间就攻城略地,占领了整座城市。人们都说驾驶座是脏话的发源地,我们一再强调的素质与高尚品行,在此地同逃兵一样,面对如山的压力,高尚品行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究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是连累了身心俱疲的人们,一刀劈出了眉间深深的沟壑? (张景若《你在烦恼什么》)

片段三 “路怒症”的引发,产生的伤亡人数不断增加;“垃圾人”的定律,无辜被伤害的心不断累积。

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曾记载过这样一条法律:“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由此推之,我们的社会岂不是“垃圾”漫天,一不小心就会扔向你,“路怒症”频频引发,更多的“垃圾”不断产生。

若圣贤孔子得之,定然会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非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而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徐婧文《所以慈悲》)

这两个例子分别抓住了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路怒症”、“垃圾人”,而没有展开,但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它们而展开的议论,这就抓住了材料的精华,以一当十,文段中心明确而集中。

三、点面结合,层次分明。

在引用事例时,可先比较概括地引述事例的几个横断面,或事例的某一发展过程,再由点到面,概述事实论据,然后再展开相关的议论或评析。

片段四 最初,面对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视频,人们对男司机一片指责和谩骂(具体事例,即“点”)。无论如何,男人打女人都是没有道理的,何况他屡出狠手,将一个弱女子打得花容失色、惨不忍睹。这也是每一个善良的、有正义感的人无法忍受的暴力行为(概括事例,即“面”)。后来,网友开始寻找女司机被打原因,他们人肉搜索出女司机别车的理由、行为等等(具体事例,即“点”),“女司机挨打”事件的背后,说明了舆论界开始越来越成熟地看待一些非常态的新闻事件。舆论的引导力,更应当体现出一种公平、正义的正能量;而不是简单地将事件的原因定论为“非此即彼”。打人者已受到法律制裁,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别车者的不文明行为,对于公众来说,不失为一种教育或是一个教训。(最后展开议论)

(李丽筠《祛除社会戾气需要道德教化》)

这个语段先概述出材料中的一个“点”,再概括出材料所包含的理,即“面”,接着又分析事例材料中的别车原因,即“点”,最后就事实论据进行整体评价,即论证说理。这样文章既可层次分明,又能紧扣材料作文。

四、力突重点,不顾其他。

客观事实并不是专为你写议论文作论据而存在的,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叙述事例时要着力突出论点需要的侧面。摆出事实论据后,还必须对它所蕴涵的意义进行分析和挖掘,使论据和论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论证说理的整体。

片段五 女司机骂男司机,男司机打女司机,其实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我们做好自己,心态端正,怎么会发怒呢?当我们被太多的负面情绪影响,一旦触发,便激起了滔天之怒。两司机互掐,其实可以看作是两个“垃圾人”互相倾倒垃圾,结果垃圾不仅没有倒出去,反而越来越多了。

(陈俊冲《怒与恕》)

原始材料生动具体,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所以叙述事例时,应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论据事例进行加工改造: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材料:2006年的菲尔茨奖得主之一、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是一个神秘人物。自从在因特网上发表三篇庞加莱猜想的关键论文之后,佩雷尔曼就不再露面,甚至连菲尔茨奖可能也无法把他吸引出来……美国《纽约时报》近日的一篇报道,开头就是“佩雷尔曼,你在哪里?”据说,美国数学界对这位天才极其佩服,但他拒绝了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著名学府的聘请,而宁可‘在圣彼得堡附近的森林里找蘑菇”。

以“恬淡使人执著于事业”为中心来引用该材料。

2006年,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颁给了俄罗斯著名数学家——佩雷尔曼,以表彰他在庞加莱猜想上作出的突出贡献。然而,佩雷尔曼却拒绝出席颁奖典礼,无人知道他的行踪。为此,《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接连发表了诸如《佩雷尔曼,你在哪里?》等文章。面对电台、媒体、学术邀约,佩雷尔曼淡定地说:“我宁愿在圣彼得堡附近的森林里采蘑菇。”

如此质朴的话语,恰恰反映了他追求恬淡从容的人生境界。他喜欢与自然为伴,因为那样他可以心无旁骛地研究自己的数学,他可以摒弃一切杂念,静心读书、实验,他可以隔离自己于纷杂的人世之外,从而深入到科学的本质。正是在这种恬淡心理与宁静氛围的作用下,他快乐地与心爱的“数学”对话,达到了事业上的高峰。由此可见,恬淡的生活为我们挡住了外物的诱惑与干扰,让人执著于事业、执著于自我的追求。

猜你喜欢

女司机论据事例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恰当使用论据
跟女司机打赌
珍爱生命,远离女司机?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就剩一百元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
论据选择“四要”